
袁枚(1716-1797),清代性灵派代表诗人,主张诗歌应“抒写性灵,不拘格套”,强调自然真趣与个人情感的自由表达。《所见》是其五言绝句代表作,以白描手法捕捉乡村童趣的瞬间,语言简净却意蕴悠长。
原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一、背景与主题。
袁枚是清代 “性灵派” 代表诗人,主张诗歌应自然真实、反映生活。此诗写于他辞官归隐后,在乡间观察到的一个童趣瞬间。全诗以简练的语言捕捉牧童从悠然歌唱到专注捕蝉的动态变化,展现了童真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暗含诗人对自由天性与生活情趣的赞美。
二、诗句解析。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画面感:“骑黄牛” 勾勒出牧童的悠闲姿态,“歌声振林樾” 以声音的响亮反衬林间的寂静,形成视听对比。
动词妙用:“振” 字生动表现歌声的穿透力,体现牧童的天真烂漫。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转折与张力:前两句的动态(骑牛、唱歌)与后两句的静态(闭口、站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牧童的机灵与专注。
细节传神:“忽然” 一词捕捉到动作的瞬间性,“闭口立” 将捕蝉前的屏息凝神刻画得惟妙惟肖。
三、艺术特色。
以小见大:
通过平凡生活场景(牧童捕蝉)展现深刻哲理 —— 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童真的珍视。
动静结合:
前两句的 “骑”“振” 充满动感,后两句的 “捕”“立” 转为静态,画面富有节奏感。
语言质朴:
用词浅白如话(如 “骑”“振”“捕”“立”),却生动传达出诗意,符合 “性灵派” 追求自然天成的理念。
四、文化影响。
启蒙经典:此诗因生动有趣、朗朗上口,常被选入儿童读物,成为传统文化中童真教育的典范。
性灵派代表作:体现了袁枚 “作诗不可以无我” 的主张,强调诗人对生活的敏锐观察与真实表达。
总结:
《所见》以简练的语言、鲜活的意象,将牧童的天真与自然的灵动融为一体。袁枚用 “捕蝉” 这一生活细节,既展现了儿童的纯真天性,也传递了对生命活力的礼赞。诗中的 “忽然闭口立” 不仅是动作的定格,更是诗意的升华,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感受到平凡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