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图之源(黄河系列·洛阳孟津龙马负图寺)

黑风夜话吖 2024-11-17 04:22:42
河图之源(黄河系列·洛阳孟津龙马负图寺)

龙马负图寺

“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段关于河图洛书的最早记载见于《易经•系辞上传》,圣人作经贤者纬,纬是对经的补充发扬,也称为传。《系辞》中引用了不少孔子的论述,应该是经过孔子或其弟子的整理,体现了先秦的儒家思想。

鼓楼

河图、洛书是两幅神秘的图案,据说在伏羲氏的时候,黄河里浮出一匹龙马,背上负着“河图”,伏羲氏依照河图画出了八卦,这就是《周易》一书的来源。大禹治水时,洛河里浮起一只神龟,其背上的图案给大禹带来启发,最后平定水患擘划九州,龟背的图案称作洛书。河图也好,洛书也罢,它们出现的时候正好被圣人看到,于是“则之”(效法),最终成为中华文化的营养元素,可以说,河图洛书是中华先民心灵思考的成果,它推动了哲学、数学和天文学的发展。

龙马负图寺

传说中的龙马负图之地在洛阳孟津会盟镇,这里南依邙山北临黄河,黄河与其支流图河在此交汇,山灵水秀,风清气正。华夏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氏观象于天、取法于地,从龙马负图中得到启发,辨阴阳定八卦,作网罟教稼穑,使先民从蒙昧走向文明。如此祥瑞之地自然值得纪念,大约在东晋时期孟津图河故道上建起了第一座祭祀场所,初名“浮图寺”。一千六百年来,因中原战乱不止,寺院屡废屡建,名字几度变更。1998年再次修复,称作“龙马负图寺”。

龙马负图寺

如今的龙马负图寺为三进院落,第一进山门峻拔巍峨,寺名出自当代易学名家、中国周易学会会长刘大钧之手,山门外的八字墙上书写着“人文始祖”和“河图之源”,山门内东西两侧分立“图河故道”和“龙马负图处”两座巨碑。中轴线上迎面一尊“龙马负图”雕塑,龙马脚踏浊浪、奋蹄昂扬,矫健的身姿充满动感。

河图之源

龙马负图处碑

龙马负图雕塑

二进一字排开三座大殿,伏羲殿居中,文王殿、孔圣殿分列两旁,殿内供奉的都是对八卦文化作出贡献的圣贤,伏羲发明、文王推演、孔子注释,对立统一、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的八卦思想最终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伏羲殿

文王殿

孔子殿

三进正殿三皇殿起于高台之上,重檐庑殿顶的建筑气势恢宏。殿前石阶中央刻有大型青石浮雕,中间先天八卦,上为云天,下有水浪,左右龙凤缠绕,缜密精美。大殿供奉着中华文化的肇始者伏羲和炎黄二帝。

三皇殿

龙马负图寺可谓人根之祖、人文之源,这里是河图的发生地,那河图究竟是什么?与之齐名的洛书又是怎样?河图洛书籍有传闻,但后人真正看到的是朱熹在《周易本义》一书卷首附上的图纸。南宋时有河洛遗学在川蜀的传闻,朱熹的学生蔡元定从四川带回二张“天书”,其上未着一字一句,全部由圆圈和黑点组合而成,朱熹以此为河图、洛书。

洛书

串珠数般的河图洛书一经问世,便引来无数围观,千百年来的探究者见仁见智、见神见鬼,发表的研究成果早已汗牛充栋,不可尽述。洛书是大禹治水的产物,治水是项综合工程,光靠堵肯定是不行的,必须畅通水道,治水必须和治山相结合,传说大禹凿通龙门山就是受了龟背形状的启发,他根据山川地理的位置把天下分成九块,该平整的平整,该疏通的疏通,使大量耕田变成沃土,这也是九州的由来。可以把洛书看作一个九宫格,4、9、2,3、5、7,8、1、6,无论横竖斜线相加都等于15。洛书保持了一个动态平衡,居中的5谓中土或中原,对应的是豫州,在这里设置的政权中心即为中国。

河图

河图

“一画开天地,大道贯古今。”河图诠释的其实是一个阴阳太极图,一条S形曲线分割两个半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不断旋转变化。这不就是远古的某一天,一位先民爬上高坡,俯瞰一清一浊两条河水交汇处水流环旋冲撞的情景吗?这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伟大人物,或者说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他们)从河水的冲撞演变中悟出真谛,万物皆有阴阳,它们不断地运动变化构成了大千世界。“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位伟大的先民名叫伏羲,这个民族以龙为图腾,所以由龙马成就这样的图案,这个思想是龙的传人集体智慧的结晶,文王、周公、孔子是这个集体中最优秀的成员,他们极大地丰富了“龙马精神”。

碑碣

龙马负图寺静处一隅,几十面诗文碑碣置于园中,代代寻根,代代颂圣。门外,大河奔流,山川无恙。

古阴阳井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