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原大战”结束后,冯玉祥反蒋失败下野,他所率领的西北军瓦解,宋哲元、张自忠、刘汝明、冯治安等人,就率领西北军残部组建成第二十九军。
“七七事变”爆发时,日军进攻平津地区,第二十九军顽强抵抗,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佟麟阁和赵登禹等将领牺牲,平津地区沦陷,第二十九军被迫南下。不久后,第二十九军解散,分成了张自忠、刘汝明、冯治安三个军,踏上抗日战场。

西北军战士
李曾志早年加入西北军,参加了一系列的军阀混战,靠着自己的努力,成为刘汝明的心腹,在第二十九军成立的时候担任团长。“长城抗战”时期,第二十九军在喜峰口一战成名,李曾志也凭借战功升为旅长,成为第二十九军的重要将领。
全面抗战爆发后,第二十九军解散,刘汝明成为第六十八军军长,李曾志也升为师长,跟随刘汝明参加了“武汉会战”,之后在大别山地区率兵打游击。抗日战争中期,李曾志因为旧伤发作去世。
1894年,李曾志出生于河南郾城的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里条件困难,他在私塾读完两年书后,就在家里干农活。

李曾志
青少年时期的李曾志身体素质很好,于是就和哥哥跑去河边当船夫,靠着帮人摆渡赚钱,勉强能够温饱。
1913年,冯玉祥担任北洋陆军第十六混成旅旅长,他的部队在郾城招兵买马,李曾志同村的很多人跑去参军,他觉得在老家吃苦受累,还不如出去闯一下,于是他也跑去报名参军。李曾志在部队表现好,每次打仗的时候,表现的非常英勇,所以被部队长官看上,开始重点培养他。
1922年,“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冯玉祥担任河南督军,这时候李曾志已经从大头兵升为连长。他知道自己文化基础差,为了提升自己的内涵,每天晚上都会认真学习,特别是军事理论方面的知识,另外他在部队还学会了一手好刀法。

冯玉祥
1931年,“中原大战”结束后,冯玉祥战败下野,宋哲元率领西北军残部,在张学良的支持下,组建了第二十九军,刘汝明担任暂编第二师师长,李曾志为第一旅第二团团长,旅长是李金田。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第二十九军奉命在喜峰口和罗文峪和日军作战。3月18日,日军重兵进攻罗文峪,刘汝明亲自率领第一团和日军正面战斗,李金田率领李曾志的第二团从侧面偷袭日军,战斗非常激烈,李曾志的腿部受伤,他还坚持指挥部队战斗,这也给身体留下健康隐患。
暂编第二师在罗文峪多次击退日军进攻,消灭了日军四百多人,特别是第二十九军的大刀队,在战场上砍杀了不少日军,此后一提到第二十九军大刀队,日军都会胆战心惊。3月20日,李曾志率兵打扫战场的时候,从一个被打死的日军军官身上,搜出了重要的军事地图和机密文件。

宋哲元
喜峰口一战,使第二十九军一战成名,李曾志靠着战功,获得了国民政府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还升为第一四三师第二旅少将旅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军进攻平津地区,全面抗日战争正式打响,赵登禹的第一三二师在卢沟桥和日军展开激战,而刘汝明的第一四三师,当时驻守在张家口,所以李曾志率兵参加战斗。不久后,张家口沦陷,刘汝明和李曾志等人率兵撤往河北,很快第二十九军解散,刘汝明担任第六十八军军长,李曾志升为第一四三师师长。
李曾志跟随刘汝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当徐州失守后,国民党第五战区李宗仁下令,徐州附近所有的部队往安徽和湖北方向撤退,李曾志率兵撤往湖北与河南交界处。

刘汝明
1938年,“武汉会战”时期,李曾志率领第一四三师和日军激战,在战斗的时候,李曾志身为师长,他没有躲在后方,而是一直在前线指挥战斗。有时候战斗激烈的时候,为了鼓舞士气,李曾志还会亲自跑到战壕里面,和官兵们一起战斗,师长都不怕死,官兵们自然也不怕,因此守住了阵地。
抗日战争中期,国民党和日军的正面作战减少,李曾志就率兵转移到大别山地区,和日军打游击。由于日军封锁严,很多物资很难进入大别山的游击区,加上日军的频繁扫荡,所以当地的抗日武装生活很困难,在这种生活环境下,李曾志在“长城抗日”时候的旧伤发作。
1942年,因为没有良好的救治环境,李曾志最终因病去世,他的骨灰送回郾城老家埋葬。
声明: 历史公共信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