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率领直军主力,在山海关和张作霖的奉军作战,冯玉祥趁机联合胡景翼、孙岳,一起在北京发动兵变,软禁了北洋总统曹锟,导致吴佩孚在前线大败。
北京的兵变成功后,冯玉祥组建了国民第一军,胡景翼组建了国民第二军,孙岳组建了国民第三军。由于国民军严重影响了北洋军阀统治,吴佩孚和张作霖联手率领直奉联军,对国民军发动进攻,最终国民军在南口战败,国民第三军也彻底瓦解。

国民军
何遂在清末的时候,就已经加入同盟会,到处闹革命,民国成立后在南京的陆军里面当团长,之后参加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时期,何遂支持孙中山的护法运动,还到欧洲考察过,孙岳担任北洋第十五混成旅旅长的时候,何遂担任参谋长。
“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孙岳组建了国民第三军,何遂继续担任参谋长,但在直奉联军的围攻下,国民第三军最终战败,何遂只好南下广东,加入国民政府,在黄埔军校工作。“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何遂在热河组建过抗日武装,但后来失败了,此后他选择退隐。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何遂出山在国民政府担任军事顾问、立法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务。

何遂
1888年,何遂出生于福建闽侯一个书香世家,爷爷在清末中过进士,父亲也是举人,何遂本人六岁在私塾读书。
1898年,何遂的父亲到南昌去做官,何遂和母亲一同前往,但一年后,父亲和和爷爷都去世了,因此家道中落,只好去四川泸州投奔二叔。
1903年,何遂和母亲在福建老家生活,正好有一个亲戚在福建武备学堂任职,在亲戚的介绍下,何遂进入福建武备学堂第二期学习。
1905年,何遂因为在学校看革命相关的书籍,所以被学校开除。
1906年,何遂前往南京,在徐绍桢的北洋新军第九镇当哨长,林述庆是他的管带(营长),何遂在部队表现好,不久被调到徐绍桢身边当参谋。

徐绍桢
1907年,何遂被保送到保定陆军随营军官学堂学习,在那里认识了孙岳,通过方声涛的介绍,何遂加入了同盟会。
1909年,何遂在军校读完书后,前往广西桂林任职,担任中越边防调查长,任职期间何遂和云南境内的蔡锷、李根源等来往密切。
1910年,何遂担任广西新军督练公署参谋处筹略科科长。8月,何遂与耿毅、杨明远、刘建藩等人,建立同盟会广西分会,他本人担任参议,在新军部队里面进行革命宣传,另外还用笔名在报纸上面刊登进步文章。
1911年初,何遂在广西陆军干部学堂当教官,当时广州的“黄花岗起义”失败,方声涛的弟弟方洞声在起义中牺牲,这使方声涛内心很悲愤,他想率领广西新军里面的进步士兵,在桂林发动起义。何遂、刘建藩等人觉得起义还不是时候,就劝方声涛要以大局为重,最终方声涛放弃起义打算。

吴禄贞
1911年7月,何遂与程潜等人到北京参观军事演习,在那里遇到了老同学孙岳、刘汝贤等人,通过王孝缜的介绍,何遂认识了北洋新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吴禄贞也是一个革命党人,他很看好何遂,于是让何遂跟随第六镇第十二协协统吴鸿昌,一起前往山西,等待起义的机会。
10月,“武昌起义”打响推翻清王朝第一枪,接着何遂与阎锡山等人,在太原也发动起义,起义成功后,阎锡山担任任燕直联军都督,何遂为副都督。但不久后,吴禄贞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使华北新军起义失败,何遂跟着陈之骥等人一起,去往南京临时政府。
1912年1月,孙岳担任淮扬联军总司令,何遂担任参谋,兼江北兵站分局长,率兵驻守在扬州。

孙岳
1912年4月,民国成立后,陈之骥担任南京陆军第八师师长,赵恒惕为第十六旅旅长,何遂为第三十二团团长。不久王孝缜接任第八师师长,何遂升为代理参谋长,兼第三十二团团长。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起兵反袁世凯,但在北洋军的进攻下,很快“二次革命”被镇压,王孝缜、何遂、刘建藩等人,被迫逃往日本。
1915年初,在副总统黎元洪的邀请下,何遂在北京陆军大学当战术教官,当时李济深也在那里当教官。年底,袁世凯称帝,“护国战争”爆发,当时时局还不明显,何遂就回到妻子娘家湖北宜昌,在那里住了一段时间。

何遂与妻子
1917年,“护法运动”时期,孙中山任命何遂为“靖闽军”司令,在福策划反对北洋的福建督军李厚基,由于势力太弱,何遂又返回广州。12月,何遂以上校武官的职务,与沈鸿烈、郑桓、徐祖善四人前往欧洲考察军事。
1920年,孙岳担任北洋第十五混成旅旅长,率兵驻守在河北大名,在孙岳的邀请下,何遂担任第十五混成旅参谋长。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趁机联合胡景翼、孙岳三人,一起在北京发动兵变,软禁了北洋总统曹锟,孙岳组建了国民第三军,何遂为参谋长、国民军航空司令等职务。

冯玉祥
1926年初,国民军在南口被直奉联军打败,孙岳被迫下野,徐永昌率领国民第三军残部投奔阎锡山,何遂就离开部队前往杭州居住。不久后,北伐战争爆发,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邀请何遂到南昌,让他去河南联系国民第三军旧部。
1928年1月,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济深邀请何遂到广州,担任第八路军总指挥部总参议。5月,何遂代理负责黄埔军校的校服,在任职期间,他主持修建了东征纪念碑,来纪念在东征陈炯明时候牺牲的黄埔学生。10月,何遂在黄埔军校主持修建了孙中山纪念碑。
1929年2月,蒋介石让何遂主持黄埔军校第六期毕业生的毕业典礼。12月,因为李济深被蒋介石逼下台,何遂失去靠山,所以就辞去黄埔军校的职务,之后在北平居住。

李济深
1930年初,“中原大战”爆发前夕,在蒋介石的安排下,何遂与徐祖善前往山西,劝说冯玉祥不要和阎锡山一起反蒋,但冯玉祥没有听。
1931年1月,在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的邀请下,何遂前往西安,担任第十七路军总参议,可不久又辞职去往南京。10月,孙科担任国民政府立法院院长,他任命何遂为立法委员。
1932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三省沦陷,何遂北上前往热河,与朱庆澜等人组建“吉黑抗日义勇军后援会”,为了宣传抗日,何遂变卖家产,筹集了四万元活动经费。
1933年1月,国民政府把退往关内的义勇军,编为了第五十五军,何遂担任军长,副军长是黄埔毕业生严武,率兵驻守在热河。不久后,日伪军进攻热河,热河的军事主要负责人汤玉麟不战而逃,何遂率兵在赤峰和日伪军作战,但双方实力悬殊太大,最终率领残部退往察哈尔。

汤玉麟
热河失守后,何遂辞去军长职务,把北平的房产都卖了,一家人搬到南京居住,要了国民政府一个立法委员的职务。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程潜担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何遂为第一战区高级参谋室主任。9月,何遂前往山西,见了八路军领导人。
1938年2月,第一战区司令部转移到河南郑州,何遂多次在前线慰问部队。“武汉会战”结束后,国民政府转移到重庆,何遂也让家人搬到重庆居住。
1939年9月,“第一次长沙会战”结束后,何遂前往广西。
1940年4月,何遂在柳州担任军事委员会桂林办公厅总顾问,主任是李济深。
1941年,“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何遂参与过出谋划策,还参加过蒋介石在南岳主持的军事会议。

程潜
1943年,何遂前往重庆,担任民政府立法院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1945年1月,何遂当选国民党的“国大代表”。10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何遂参加立法院会议,参与《处理汉奸条例》的制定。
1946年6月,何遂和家人一起搬到南京。此后何遂基本退出政坛,到处参加社会活动,因为身体原因,需要在上海疗养,他又变卖南京的房产,和家人搬到上海居住。
1948年1月,何遂返回福建老家,当选福建省的国民大会代表。5月,何遂再次当选国民政府立法院立法委员。
1949年6月,解放战争末期,何遂把家人送往台湾,自己一个人在香港居住。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何遂带着妻子和女儿,从英国绕道返回上海,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华东政法委员会主任及司法部部长等职务。
1968年,何遂在北京去世。
声明: 历史公共信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