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原大战”结束后,冯玉祥反蒋失败,他率领的西北军瓦解,宋哲元、张自忠、刘汝明等人率领西北军残部退往山西,在张学良的支持下组建了第二十九军。
宋哲元当上第二十九军军长后,他为了扩充实力,就到处拉拢其他西北军残部,由于西北军内部也有嫡系和旁系的区别,所以庞炳勋、鲍刚等人都拒绝加入第二十九军,而是选择独立发展,因此被称为杂牌中的杂牌。

西北军
鲍刚原本是方振武的部下,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兵变后,方振武担任国民第五军军长,鲍刚为营长。北伐战争结束,方振武当上安徽省政府主席,这时候鲍刚已经升为师长,是方振武的绝对心腹。
后来方振武被蒋介石抓捕,鲍刚起兵反蒋,结果失败,在冯玉祥的支持下,才重新建立起部队。“中原大战”结束后,冯玉祥反蒋失败下野,宋哲元率领西北军残部,建立起第二十九军,而鲍刚却选择单干,留在了山西境内。
冯玉祥和方振武组建“察哈尔抗日同盟军”的时候,邀请鲍刚也率兵加入,但鲍刚怕被夺了兵权,所以处于犹豫徘徊。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鲍刚归属于汤恩伯的中央军管辖,率兵在敌后抗日,最后却被汤恩伯派人刺杀。

鲍刚
1897年,鲍刚出生于安徽寿县一个穷苦家庭,从小跟着父母在家干农活,到了十四岁才到私塾读了两年书。十八岁那年,老家出现灾情,鲍刚就和同乡跑到上海闯荡,在一家工厂当工人。
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领导“护法运动”,任命安徽籍的同盟会成员方振武,为大元帅府海军陆战队司令,于是鲍刚和同乡跑到广州投奔方振武,在他麾下当兵。
1921年,国民政府第一次组织北伐,方振武率兵打回安徽,结果因为陈炯明叛变,导致北伐失败,鲍刚等人就跟随方振武去投奔奉系军阀张宗昌。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冯玉祥在北京建立了国民军,这时候方振武率部脱离张宗昌,成为国民第五军军长,鲍刚为营长。

方振武
1926年初,国民军在南口和直奉联军大战三个月,最终国民军战败退往绥远,这时候鲍刚已经升为旅长。不久后,冯玉祥从苏联取得军事援助,举行“五原誓师”,宣布加入国民政府,组建西北国民联军北伐,鲍刚率兵参加了攻克同州、磁涧、密县的战斗,与南方的北伐军在郑州汇合,之后率兵进入湖北襄樊地区。
1928年春,方振武率部归顺蒋介石,部队为第一集团军第四军团,鲍刚升为第九十一师师长。5月,鲍刚率兵进入济南,不久“五四惨案”爆发,鲍刚让部队做好随时和日军战斗的准备,最终蒋介石和日本人妥协,双方才没有发生战斗。
1929年1月,北伐战争结束后,蒋介石命令各大军头裁军,方振武的第四军团缩编为两个师,第四十四师师长为阮玄武,方振武亲自兼任第四十五师师长,鲍刚为副师长,兼任第一三四旅旅长,麾下有两个团兵力。蒋介石为了瓦解方振武和冯玉祥的关系,因此任命方振武为安徽省政府主席,鲍刚率兵驻守在安庆、大通等地。

冯玉祥
9月,“蒋冯战争”结束后,蒋介石把冯玉祥打得元气大伤,因此觉得方振武没有多大利用价值,于是就以参加军事会议为由,把方振武骗到南京关押。方振武被抓后,蒋介石收买了第四十四师师长阮玄武,让他当安徽省代理主席,鲍刚骂阮玄武卖主求荣,他在芜湖召集团以上的军官,准备武力解救方振武。
鲍刚命令第二六七团先进入南陵,然后让第二七零团随时准备转移。10月8日,驻守在芜湖的韩德勤第三旅,听说鲍刚要率部离开芜湖,立马派兵拦截,并且向蒋介石汇报,蒋介石大怒,派兵进攻鲍刚的部队,鲍刚被迫率兵撤往屯溪、休宁一带。
由于双方实力悬殊大,鲍刚的部队战败,他本人逃往上海的租界躲藏,然后转移到天津阎锡山的地盘。

阮玄武
1930年1月,冯玉祥召见鲍刚,说他胆量大,区区两个团的兵力,居然敢和蒋介石打仗,因此冯玉祥很看好鲍刚,让他去招募方振武的旧部。不久后,鲍刚在河北、江苏、安徽等地,找到王占林、刘子彬、余亚农等人,把他们的部队组建成一个旅,王占林为旅长。
4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张发奎等联手反蒋,“中原大战”爆发,鲍刚带兵到郑州见冯玉祥,冯玉祥也挺照顾鲍刚,直接给他三千新兵,被任命为西北军第二师师长,兼黄河河防司令,驻守在彰德。10月,在张学良的支援下,蒋介石打败了反蒋联军,冯玉祥战败下野,西北军残部退往山西南部,当时鲍刚收拢了不少西北军其他残部,驻守在翼城县。
1931年上旬,宋哲元建立了第二十九军,于是就让阮玄武去劝说鲍刚,让他率部加入第二十九军,但鲍刚并不是西北军的嫡系,所以他拒绝率部加入第二十九军。为了防止宋哲元派兵进攻自己,鲍刚做好防守准备,然后请冯玉祥帮忙,取得阎锡山的同意,可以把部队驻守在介休和孝义两县。

宋哲元
虽然鲍刚率兵驻守在山西,但毕竟不是阎锡山的人,所以阎锡山不会给鲍刚任何补给,导致部队生活非常困难,鲍刚只好变卖一些私人财产,来购买军粮。尽管再困难,鲍刚也不许士兵去骚扰老百姓,发现有士兵抢劫,他会直接下令枪毙,为了鼓舞部队的凝聚力,鲍刚会亲自训练部队。
1932年10月,方振武派人联系鲍刚,说自己会和冯玉祥在察哈尔组建抗日同盟军,希望鲍刚可以率兵参加。12月,鲍刚也不想过寄人篱下的日子,所以就准备率兵前往张家口,结果部队刚到襄垣的时候,阎锡山就派兵阻拦,说中央有命令,不许鲍刚率兵离开山西。
鲍刚铁了心要离开山西,既然不能去张家口,那就干脆去河北,中央下的命令是不许鲍刚率兵到张家口,所以鲍刚率兵南下的时候,阎锡山没有阻拦,只是象征性的派兵追击。

阎锡山
1933年4月,鲍刚率兵来到河北蔚县,和方振武取得联系,方振武让鲍刚休整下部队,然后去往张垣。当时冯玉祥、吉鸿昌、方振武三人组建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虽然号称有二十万人,但其实内部鱼龙混杂,而且缺少武器,于是冯玉祥向原东北军的冯占海要三千支枪。
面对冯玉祥的威胁,冯占海非常气愤,自己也就几千人的武装,要三千支枪不就是要自己的命,于是冯占海向南京的何应钦发电报,说冯玉祥起兵其实就是为了反蒋。何应钦让冯占海率兵包围鲍刚的部队,冯占海传信给鲍刚,说冯玉祥借了他三千支枪,要还枪的时候,就来找鲍刚要。
双方对峙了三天,发生了小规模战斗,突然晋绥军也跑来了,鲍刚只好率兵坚守,希望冯玉祥和方振武派兵支援。这时候内部也出现矛盾,参谋长和作战主任本来就不想去张家口,于是二人跑去劝说鲍刚,如果把部队带到张家口,肯定会被冯玉祥给吞并。

西北军
不久抓到一个准备逃跑的营长,从他身上搜出一份信,上面说只要部队到达张家口,就让军官们联手架空鲍刚。鲍刚看到信后大怒,立马召开军事会议,下令逮捕了一些中下级军官,其中有一个副官和冯玉祥来往密切,因此被鲍刚下令枪毙。
1933年8月,在中央军的围剿下,抗日同盟军战败,冯玉祥、方振武等人离开了张家口,抗日同盟军残部给宋哲元的第二十九军收编,这时候阎锡山派人来劝鲍刚,说他无路可走了,只有来投奔自己。鲍刚为了保住部队,只好率兵返回山西,接受阎锡山的改编,担任晋绥军第四十六独立旅旅长。
11月,何应钦下令,让鲍刚率兵去往北新城县,划入徐庭瑶的第十七军,鲍刚本人到南京陆军大学深造,旅长由辛少亭代理。

西北军
1934年3月,鲍刚到南京学习后,徐庭瑶在他的部队里面安排了一些政工干部,部队前往南昌整训。
1935年,第四十旅在安徽屯溪驻守,这时候鲍刚从南京学习完,暂时取得蒋介石信任,于是他返回部队继续当旅长。
1936年,鲍刚率兵驻守在河南,划归河南省主席刘峙指挥,二人关系也比较和睦,刘峙帮了鲍刚很多,为他提供了军饷和武器。
1937年初,鲍刚率兵驻守南阳。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鲍刚的部队编入汤恩伯的第十三军,鲍刚担任第八十九师副师长,他怕汤恩伯吞并自己部队,于是找刘峙帮忙。最后通过刘峙的关系,鲍刚的部队才没有并入第八十九师,而是转移到河北,归商震部管辖。

刘峙
10月初,鲍刚率兵在长寿和新安阻击日军,部队伤亡惨重,被迫向石家庄撤退,这时候全旅只剩下一千八百人。10月下旬,鲍刚率兵向武安和陟县转移,在路上收拢了一些残兵,用来充实部队。
不久后,鲍刚率兵来到山西的东阳关驻守,在山西的时候鲍刚和八路军来往密切,这也使汤恩伯对鲍刚有了防备。12月23日,汤恩伯命令鲍刚率兵到河南焦作,部队被整编为第一一零师,张轸担任师长,鲍刚本人担任第十三军副军长,被架空了兵权。
1938年3月,汤恩伯任命鲍刚为第三十一集团军少将高级参谋,跟随部队参加了“台儿庄大捷”。
1939年8月,汤恩伯给了鲍刚一些实权,任命他为鄂豫皖边区总指挥,率兵在敌后打游击,后来部队一步步壮大,但麾下却有很多黄埔系军官。毕竟鲍刚是杂牌军将领,汤恩伯肯定不会信任他,当部队壮大后,汤恩伯就免去了鲍刚鄂豫皖边区总指挥职务,让陈谋接任职务。

汤恩伯
鲍刚被免职后,内心非常不满,经常到处说国民党内部的派系斗争,陈某就把这些事告诉汤恩伯,于是汤恩伯决定杀了鲍刚。
1940年3月,在汤恩伯的指示下,陈某宴请鲍刚,当晚鲍刚喝了好多酒,还打了一晚上麻将,第二天大早才离开。鲍刚和卫士返回驻地的时候,在路上遇到杀手埋伏,双方发生战斗,最终除了一个卫士逃脱,鲍刚和其他人都被打死。
声明: 历史公共信息,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