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月8日,毛主席在《目前形势和党在1949年的任务》中明确指出:“我们从来就是将美国直接出兵占领中国沿海若干城市并和我们作战这样一种可能性,估算在我们的作战计划之内的。”上海解放的第二天,也就是5月28日,军委又专门发出《关于预防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对策的指示》,强调应该预筹对策,以期有备无患。
对策的主要方面是我各野战军按照大纵深迂回,抢占沿海地区,封闭主要海口的进军战略,迅速歼灭国民党残余力量,使各帝国主义在中国大陆上完全丧失他们的打手。第二方面是力求经济上自给自足,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及知识分子站在我们这一方面,极为重要。第三方面,是在华北、华东部署充分兵力,尤其在天津、上海、广州三大海口城市重点设防。
此外,从1949年8月起,毛主席领导了全国对艾奇逊白皮书的大讨论,亲自为新华社撰写了五篇评论,一方面教育全党全国人民对可能出现的中美对抗作好精神准备,另一方面要求人民群众在同帝国主义较量时,“要学景阳岗上的武松”,“不可以表示丝毫的怯懦”。
那么,这场不可避免的较量将在什么地方进行呢?这当然决定于美国,但同时也决定于我们。当时,敌人的威胁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南面越南、东面台湾、北面朝鲜。鉴于美国的威胁方向一时还不明朗,为了应付突然事变,毛主席和军委于1949年底作出了一项极有远见的决定:
将第四野战军的主力第13兵团从华南地区调到中原地区,作为战略预备队。其中38军驻信阳,39军驻骡河,40军驻洛阳,指挥机关设在郑州。这样居中部署,便于机动,哪个方向有事就能开进哪里。同时,积极组建海空军,加强我军战斗力。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国立即出兵朝鲜,威胁我国东北边境;为了牵制我军力量,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我第三野战军解放台湾,恢复对国民党的全面支持;另外承担起支持法国在中南半岛的义务。因为就美国看来,出兵朝鲜半岛,无论是从对苏遏制的需要,日本基地的利用,国际的舆论的制造,都比在台湾、越南采取行动有利得多。
美国既然决定以朝鲜为重点,中国也决定选择在这里面对挑战。正如周总理指出的,三个战场比较起来,朝鲜战场具有“最有利的地形,最便利的交通,最便于的物资支援,最便利的政治动员,还有最便利于我们取得苏联间接的帮助”,在朝鲜战场同帝国主义较量,“ 那是最有益、最有价值、最值得、也最有利”。
防御重点确定后,毛主席和军委立即调整军事部署,加强东北防务。当时东北只有第42军一个军,并且正从事农垦生产,准备就地转业。7月7日,中央作出决定,将战略预备队迅速北调,改组为东北边防军,以粟裕为司令员兼政委,肖劲光为副司令,肖华为副政委。
7月下旬,原13兵团的3个军陆续开抵开源、铁岭、辽阳、海城、安东一线,原驻辑安的42军以及3个炮兵师、1个高炮团,1个工兵团也编入东北边防军序列。26万边防军除调整编制、补充装备、进行适应朝鲜半岛地形的临战训练外,还选调了2000名朝鲜族青年为随军翻译。为加强与朝鲜人民军的联系,7月10日中国第一批工作人员到达平壤,中央指定临时代办柴军武担任两党两军的联络工作。
8月,南下作战的朝鲜人民军连战连捷,一路势如破竹。但中方预料战局可能出现曲折,指示东北边防军加紧备战,在形势需要时入朝作战。同时,将东南沿海地区的第9兵团和西北地区的第19兵团,分别调至津浦、陇海铁路两侧机动位置,作为东北边防军的二线部队。
9月6日又将50军从湖北调往东北,编入边防军序列。同时加速特种兵建设,增编4个飞行团、9个坦克团、18个高射炮兵团、10个军属炮兵部队。为了保障大城市和工业基地安全,将3个航空兵师、15个高射炮团、1个探照灯团分别置于沈阳、鞍山、本溪和京、津、沪、宁、杭等地担任对空防御。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东北边防军的组建和突击整训,为后来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重大战略决策,准备了必要的军事力量,争取了军事上的主动,为志愿军尔后在朝鲜战争上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在战略上的高瞻远瞩和英明预见!
作者为历史学硕士,大学讲师,专注中越战争史。
微信公众号:南疆烽烟正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