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塘底质恶化是养殖中常见的问题,可能导致水质恶化、虾类生长受阻甚至疾病爆发。改善底质需结合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一、物理改善方法清淤与翻耕人工清淤:定期清除底部淤泥(尤其是养殖周期结束后),减少有机物积累。机械翻耕:使用增氧机或翻耕设备搅动底泥,促进有机物分解,避免黑臭底质形成。增氧曝气安装底部增氧设备(如纳米管、微孔增氧),提高底层溶氧,促进好氧菌分解有机物,减少厌氧发酵产生的有害物质(如硫化氢)。二、化学改善方法底质改良剂过硫酸氢钾复合盐(如“过硫”):强氧化性,分解底部有机物,抑制有害菌,缓解底泥发黑、发臭。沸石粉或膨润土:吸附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改善底质通透性。调节pH与解毒泼洒生石灰(每亩5-10公斤)调节底质pH,抑制厌氧菌繁殖。使用硫代硫酸钠(大苏打)或有机酸解毒,缓解底质毒素。三、生物修复方法微生物制剂芽孢杆菌:分解底部残饵、粪便等有机物,减少氨氮、亚硝酸盐。乳酸菌或EM菌:抑制有害菌,改善底质微生态。硝化细菌:促进氮循环,降低亚硝酸盐积累。水生植物或藻类调控种植沉水植物(如伊乐藻)或浮萍,吸收底部营养盐,防止富营养化。定向培养有益藻类(如硅藻),稳定水质,减少有机质沉淀。四、日常管理关键点合理投喂避免过量投饵,减少残饵积累,可选择高消化率饲料。定期监测检测底泥颜色、气味及水质指标(氨氮、亚盐、硫化氢等),早发现早处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高密度养殖导致底质负荷过重。五、应急处理
若底质严重恶化(发黑、冒泡、散发臭味):
先增氧,全池泼洒过硫酸氢钾(200-300克/亩)。次日使用芽孢杆菌+红糖活化后泼洒,加速分解。后续配合换水(每次换10-20%),逐步恢复水质。注意事项化学改底药物需按说明使用,避免过量刺激虾体。生物制剂使用前后需增氧,确保菌类活性。清淤后建议晒塘10-15天,用生石灰消毒后再放苗。
通过综合管理,可有效改善底质,为对虾提供健康生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