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调停后,泽连斯基对美回心转意?法国左翼领导人说了句实话

平邦聊 2025-03-04 17:39:39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美国之行以激烈争吵告终,美乌关系陷入冰点。这场外交风波不仅暴露了小国在大国博弈中的脆弱性,更折射出欧洲在全球政治中的尴尬处境。

会谈破裂后,泽连斯基在福克斯新闻采访中坚称“不会为国家利益道歉”,基辅独立广场随即聚集数万民众声援。然而转机出现在其专机降落在伦敦希思罗机场后——英国虽承诺追加30亿欧元援助,但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直言“没有美国支持,乌克兰难以持久”。

法国总统马克龙随后介入调停,分别与特朗普、泽连斯基通话。但巴黎政治学院分析显示,这种斡旋更多是象征性姿态:法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仅占欧盟总额的9%,马克龙的真实意图在于提升法国在欧盟内部领导力。

泽连斯基态度软化背后是残酷的战场现实:乌军每日伤亡超500人,东部防线缺口达80公里;国家外汇储备仅剩82亿美元,不足战前三分之一;欧盟承诺的180亿欧元重建资金到位率不足40%。

经济凋敝与军事压力双重夹击下,乌克兰不得不重回谈判桌。泽连斯基提出“有条件出让矿产开采权”,实为争取战略喘息空间——该国锂矿储量占全球6%,稀土资源预估价值超8000亿美元。

马克龙的调停暴露出欧洲的战略困境:德国冻结对乌坦克交付,意大利削减天然气援助;波兰、波罗的海国家主张强硬,与西欧产生分歧;欧盟共同防务计划因资金分歧停滞。

法国左翼领袖梅朗雄直言“欧洲正被边缘化”,数据佐证其判断:2024年全球军火交易中,欧盟占比从21%降至15%,而美国升至58%。这种实力落差,使得欧洲的调停缺乏实质筹码。

特朗普政府放风“考虑更换乌克兰谈判团队”,五角大楼推迟F-16交付计划。与此同时,俄罗斯在哈尔科夫发现大型页岩气田,能源博弈天平进一步倾斜。

泽连斯基的妥协姿态或许能暂缓危机,但无法改变根本格局。当他在伦敦说出“愿重启对话”时,真正想表达的可能是:在战争铁幕下,生存比尊严更为紧迫。国际政治从来不同情弱者,乌克兰的未来,终究取决于战场与谈判桌的双重博弈。

0 阅读:21

平邦聊

简介:星光璀璨皆是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