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最近这两天呢,有条新闻闹得沸沸扬扬,大家应该刷到过,说是巴西劳动就业部的调查组对某车企的工厂进行了突击检查,结果发现里面竟然有163名工人生活在堪比“猪舍”的环境中,工作条件简直如奴隶般凄惨!
调查组一怒之下让这工厂停工,并直接封锁了工地。
胖胖一看到这新闻,第一反应就是:
这肯定是谣言!
你想想,我们多幸福啊,幸福得都快冒泡了,幸福指数高到闻名。
再说了,吃苦耐劳是多高尚的美德,任劳任怨那是多伟大的情操!
这么一想,这新闻肯定是抹黑我们这家伟大的车企,对吧?
结果没想到,车企自己出来承认了:
说是外包服务没按照他们的标准提供劳工条件,于是决定立刻解除合作,并承诺会保护受影响分包员工的权益。
反正听到这胖胖是笑了,外包!又是外包!
这剧本我们可真熟悉,不管是工人出事,还是学校饭堂,总有个“外包”站出来顶包,外包可谓是这“甩锅侠”专业户!
你说,这提起巴西,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贫民窟,种种条件这肯定不如我们。
但一家车企的外包工厂在巴西被指控虐待工人,甚至把他们关在工棚里,形同猪圈。
这种场景听起来就是在把人当猪养了,可回头看看我们的身边,可能有些人就会觉得见怪不怪了。
你像很多人对农民工、建筑工人、外卖员的艰辛早已麻木。
大家就好像默认,农民工就该风餐露宿,打零工的就该光着膀子蹲在路边吃盒饭,甚至住桥底下也被当成一种“正常”。
这种现象不仅没引起愤怒,反而成了某种“合理化”的存在。
可是,这合理吗?
不瞒大家说,胖胖也做过农民工。
辍学那会被同村人叫到广州南沙的工地上,还干过一个月电缆工。
铁皮屋就是宿舍,饭要自己做,工资一个月三千。
夏天站在烫手的沥青路面钻孔,这身上的脂肪都能热得一个月瘦了三十斤。
那会的日子别提待遇和保障,能有口吃的、有地方睡,就算挺不错了。
你像这两天曝光这广州大桥桥底下住满外卖员、打工人的新闻,这是客观事实,可以搜得到的,对吧?
你说说,这真的是他们该过的日子吗?
胖胖就想问问一些口蜜腹剑之人,这就是所谓的幸福,对吧?
再回头看巴西,人家虽然贫穷,却有底线。
至少在被曝光的事件中,工人的基本权益还得到了重视。
而反观有些不良企业嘴上挂着“福利”“尊重”,实则是一层剥削的遮羞布。
真正把工人当人看的,反倒少之又少。
你像现在的社会发展,其实呢,不应该仅仅只用GDP总量来衡量,更应该注重个体的真实感受和基本权利的保障。
但是,在这个“卷”文化盛行的环境中,好像很多人早已习惯了被压榨的生活,甚至将其合理化。
像巴西这件事,评论区能看到类似“这不正常吗,我们也这样”的声音。
这种麻木与习以为常,才是真正令人唏嘘的地方。
那如果每个人都这样想,这些被外派到巴西的工人如果也这样想,他们被某些外包公司虐待,可能其实也不敢找地方维权。
他们如果这样想,可能认为吃苦受累是理所当然的,就连在异国他乡也继续忍受这种命运,把自己变成忍耐苦难的工具。
然后这种对苦难的习以为常,再心里自我美化为“毅力”或“奉献”。
就像老黄上次用“毅力”来形容这类现象,你说,这种自我美化,不过就是将施虐与受虐关系包装成了一种近乎癫狂的“荣光”。
就不仅接受苦难,还主动歌颂它。
将长期的折磨与屈辱描绘成“吃苦耐劳”的美德,甚至感谢那些施加痛苦的人。
有一首歌叫《斯德哥尔摩情人》,胖胖每每听这首歌,都不会单纯从爱情角度去理解,因为里面的隐喻蛮多的,其它隐喻暂且不谈,也不敢谈,而胖胖总是能听到那种从社会心理层面感受到那种“爱上枷锁”的悲剧性:
其实,当受害者开始崇拜施害者时,真正的悲剧便悄然上演。
这种美化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洗脑,把剥削关系粉饰得堂而皇之。
而且呢,胖胖其实很不理解,就是评论区又有一些跳出来比烂的。
其实你发现没有,就是在这类文章中,每次都有人跳出来比烂。
就有人就出来列举了,某某地方的研究者发布了一份《隐藏的奴隶:某某地方的强制劳工现象》报告,指出某地至少有90个城市存在现代奴役现象,超过1万人在恶劣条件下被迫劳动,遭受非人待遇。
“别的地方也这样啊,咱们又不算最差。”
这些人大概想表达这个意思吧?
你跟他说现状,他们跟你比下限。
当你试图讲事实时,他们搬出“别的地方也这样”来搪塞。
这种“比烂”的逻辑胖胖就在巴西这事的评论区见到不少。
你说,将别人作恶合理化,转头替恶劣环境开脱。你说企业该把工人当人看,结果他们回你一句:
“其他地方也这样,甚至更差,你还想怎么样?”
但问题是,别的地方道德滑坡,就能成为这些不良企业压榨工人的理由吗?
工人难道天生就该服从剥削?
如果这些人也是普通人,为什么站在既得利益者的立场替他们辩护呢?
胖胖就觉得,这其实是一种思维割裂。
在为工人争取权益的讨论中,这种“比烂”的逻辑特别常见,胖胖也觉得特别变扭。
当然,咱们也不能走向二极化。
其实我们可以看到,像一些企业如胖东来,只是做到基本的正常待遇,就能成为标杆,让无数人在这互联网歌颂。
这不是这些企业有多完美,而是我们有些职场环境本身存在太多畸形与不公,之所以能赢得人心,就是因为它们在一个高度内卷化的职场中,保持了对人最基本的尊重。
它们没将员工视为工具或耗材,而是给予他们应有的权利与尊严。
就我们确实有企业愿意把人当人看,但也有大量企业漠视工人权益。
而当这些不良企业的恶化行为成为常态,反而让那些正常经营、尊重员工的企业成了“被歌颂”的对象。
但认真想想,这对吗?
难道不该本就如此吗?
尊重员工难道不是一个企业的基础责任,而非值得歌颂的“美德”?
这种现象背后,反映了什么?
其实是一种很多人对底层生存状况的集体冷漠,一种麻木的文化。
当我们习惯于看到不正常的景象,认为这是“正常”的时候,不敢发声时,更有甚者为既得利益者开脱时,尊严与人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被剥离了。
尊重从来不是施舍,而是最基本的自尊体现。
而一个连自己员工都不尊重的企业,又凭什么指望别人尊重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