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期刊《历史与人物》1981年5月号刊载了关于15名日本海军将领的专题座谈会纪要,与会者围绕山本五十六、古贺峰一、丰田副武、井上成美、伊藤整一、草鹿任一、宇垣缠、志摩清英、南云忠一、三川军一、栗田健男、近藤信竹、小泽治三郎、西村祥治与田中赖三(后两人为战队司令级)的军事指挥能力展开研讨。座谈会由海兵44期出身的小岛秀雄、松田千秋、野元为辉,以及海兵47期的横山一郎、黛治夫共同参与,这些成员均具备战时指挥巡洋舰及以上主力舰艇的实战经历。主持人为海兵71期的野村实,其战时任职于日本海军中枢机构军令部第1部1课,战后历任防卫大学教授、名古屋工业大学教授及军事史学会会长。

军事史研究中,战场统帅的界定标准始终存在争议。相较陆战的空间延展性与兵力调配可能,海战具有明显异质性——战役进程通常以小时计,兵力部署须预先完成,非现场指挥官难以实时干预。基于此,将海军战场统帅的评判标准限定为“实际身处作战海域并直接指挥舰队行动的指挥官”更具合理性,这一标准亦适用于对山本五十六等15名日本海军将领的客观评价。
联合舰队三任司令山本五十六、古贺峰一与丰田副武均未直接参与作战海域的舰队指挥。以山本五十六为例,1943年4月为督导海军航空队对瓜岛与新几内亚岛展开航空作战,其自特鲁克基地进驻拉包尔前线督战,4月18日搭乘一式陆上攻击机前往布干维尔岛视察途中,遭美军P-38闪电战斗机拦截击落。该事件印证了联合舰队高层指挥官与实战前线的物理距离——即便在作战区域数百公里范围内活动,仍不构成严格意义的战场统帅身份。

井上成美(海兵37期、海大22期,海军大将)在1942年5月以第4舰队司令长官身份指挥MO作战(莫尔兹比港攻略战),成为外南洋方向首场大规模战役的最高指挥官。然而其全程坐镇拉包尔基地,未亲临珊瑚海海战现场,战后因下令停止追击美军舰队遭到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的严厉斥责,其麾下第5航空战队与第5战队亦被划出作战序列。随着1942年7月第8舰队成立,第4舰队逐渐退出主战场,同年10月井上调回本土后彻底脱离前线指挥体系。值得关注的是,井上成美此前担任中国方面舰队参谋长时,曾策划对重庆等地的远程战略轰炸行动。部分研究者认为其军事素养与人格魅力出众,只是缺乏展现能力的战场机遇,但历史评价仍须基于实际战果——珊瑚海战役中规避舰队决战的战略决策,至今仍是争议焦点。

草鹿任一(海兵37期、海大19期,海军中将)于1942年10月出任第11航空舰队司令长官,负责外南洋方向岸基航空作战。但此时该战区主要攻势已趋停滞,第11航空舰队被降格为地域防卫部队,实际职权大幅收缩。同年12月,草鹿兼任东南方面舰队司令长官,而外南洋海域的作战指挥权完全移交至新组建的第8舰队——这种调整标志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区的指挥架构已从航空作战优先转向守势部署,战区主官更多承担行政协调职能而非战术执行层面的决策。

伊藤整一(海兵39期、海大21期,追晋海军大将)自1941至1944年担任军令部次长达三年,后成为联合舰队最后任命的第2舰队司令。其军事生涯仅有的实战记录是1945年4月冲绳战役期间指挥大和号特攻作战——这场未与敌舰交火即遭美军舰载机歼灭的行动,本质上是单方面航空屠杀而非传统舰队决战。作为旧日本海军末代舰队指挥官,伊藤在特攻中阵亡的战例被视作帝国海军战略体系崩塌的缩影,其战争价值更多体现在象征层面而非战术层面。

志摩清英(海兵39期、海大21期,海军中将)太平洋战争初期出任第4舰队第19战队司令,统辖敷设舰冲岛、常磐、津轻号。1942年10月调任第16战队司令,指挥名取、鬼怒、五十铃号轻巡洋舰编队,所部长期承担辅助作战任务。1944年2月升任北方海域第5舰队司令,同年10月率部南下参与莱特湾海战,在苏里高海峡夜战中尾随西村舰队突入战场,但目睹前卫部队覆灭后,判断强行突破已无胜算,遂率残余舰艇撤离战场。1945年5月调任高雄警备府司令长官,同时兼任第1航空舰队司令(任期仅一个月)。作为太平洋战争中始终未跻身主力梯队的指挥官,志摩清英的战场抉择折射出日军二线部队在战略溃退期的困境——其作战序列多为老旧舰艇,实际作用更多体现在牵制袭扰层面。

宇垣缠(海兵40期、海大22期,海军中将)长期担任联合舰队参谋长,全程参与策划珍珠港及中途岛战役,但在战略决策中鲜有主导权。1943年4月18日随山本五十六视察前线时遭遇美军伏击,其座机被击落坠海致右臂截肢,成为该事件三名幸存者之一。1944年2月复出担任第1战队司令,统辖大和、武藏号战列舰编入栗田健男第2舰队,参与马里亚纳海战全程规避接敌,莱特湾海战中面对美军空袭仅能被动防御,最终武藏号遭密集航弹击沉。其作战履历中既无独立战术指挥案例,亦未取得实质性战果,1945年2月调任第5航空舰队司令时,实际已脱离核心作战序列。
若以实战表现为基准,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海军堪评者唯近藤信竹(菲律宾海战总指挥)、南云忠一(机动部队司令)、小泽治三郎(航母战术家)、栗田健男(莱特湾主力指挥官)、三川军一(萨沃岛夜战奇袭)、西村祥治(苏里高海峡突袭)、田中赖三(瓜岛运输战专家)七人

近藤信竹(海兵35期、海大17期,海军大将)自1941年9月至1943年8月任第2舰队司令,作为太平洋战争初期南方部队总指挥官,统辖范围涵盖第11航空舰队、第3舰队及南遣舰队。1942年2月更获得第1航空舰队增援,成为日军南洋作战体系核心。其舰队在爪哇海战中依托旗舰爱宕号重巡洋舰取得局部战果,但在中途岛战役中虽担任主力攻略部队却未建寸功,反致三隈号重巡洋舰沉没。
所罗门群岛战役期间,近藤实际仅指挥第3舰队下属的第4、第5重巡战队。1942年11月12日第三次所罗门海战首夜,其麾下第11战队比睿号战列舰遭美军空袭击沉。14日夜亲率第4战队(爱宕、高雄)、雾岛号战列舰及轻巡长良、川内等舰突入铁底湾,企图炮击亨德森机场掩护陆军登陆。但在萨沃岛海域遭遇美军李少将第64特混舰队(华盛顿号、南达科他号战列舰),交战中雾岛号被406毫米舰炮轰沉,美军仅损失两艘驱逐舰,而日军战略目标完全落空——瓜岛机场毫发无损,运输船团被迫折返。
1943年4月山本五十六遇袭身亡后,近藤短暂代理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三日,8月卸任时将第2舰队交予栗田健男,后转任中国方面舰队司令直至战争末期。纵观其战场表现,虽长期掌控主力舰队却鲜少直接指挥,更因比睿、雾岛两艘战列舰的覆灭暴露出日军水面舰队在雷达火控与夜战战术层面的致命短板,最终仅以"战略消耗者"而非"胜利缔造者"的形象载入战史。

南云忠一(海兵36期、海大18期,追晋海军大将)作为日本海军机动部队核心指挥官,全程主导了太平洋战争前期三大航母决战。1941年12月率赤城、加贺等六艘航母编队奇袭珍珠港,创造单次战役瘫痪美军主力战列舰群的空前战果,但未彻底摧毁港内油库与船坞的决策引发后世争议。1942年6月中途岛战役中,其指挥的机动部队因侦察疏漏与战术犹疑,四小时内丧失赤城、加贺、苍龙、飞龙四艘主力航母,导致太平洋战场攻守易势。同年10月圣克鲁斯海战,南云虽以翔鹤、瑞鹤两舰为核心击沉美军大黄蜂号航母,但舰载机部队与精英飞行员损失殆尽,日军航空战力至此走向枯竭。
作为传统炮战思维培养的将领,南云在航母运用上始终保守谨慎,其"分批投入"战术在珊瑚海、中途岛多次错失歼灭美军舰队良机。1944年塞班岛战役期间,面对美军绝对海空优势,南云以中太平洋方面舰队司令身份困守塞班岛,最终于7月6日自杀,战后追晋大将。其战争轨迹堪称日本海军兴衰缩影——凭借精良装备与训练优势取得初期胜利,却在战略判断与战术革新层面被美军全面超越。

小泽治三郎(海兵37期、海大19期,海军中将)的战争轨迹充满矛盾性。1941年12月出任首任第1南遣舰队司令,协同南云机动部队完成印度洋攻略,其指挥的马来部队在孟加拉湾成功牵制英国远东舰队。1942年11月接任第3舰队司令后,虽参与第三次所罗门海战却受制于近藤信竹的战术指挥体系,始终未能展现独立作战能力。
1944年3月升任第1机动舰队司令官(兼第3舰队司令)堪称其军事生涯转折点,名义上统辖日本海军全部主力舰艇,实际指挥的"阿号作战"(马里亚纳海战)暴露出航母舰载机部队训练严重不足——三日间损失翔鹤、大凤等3艘航母及600余架飞机。莱特湾海战中更以残存4艘航母为诱饵吸引美军主力,虽达成战术欺诈目标,却导致瑞鹤、瑞凤等4艘航母全灭,日本海军航母战力至此彻底瓦解。
战后历史学家多因其"航母诱敌"的悲壮决策给予同情性评价,但细究其指挥数据:任内直接损失7艘航母、2艘战列舰,舰队航空兵战损率高达92%,所谓"生不逢时"的辩解实难掩盖其作为舰队指挥官的失败本质。1945年5月就任末代联合舰队司令时,手中仅剩大淀号轻巡洋舰作为旗舰,最终在东京湾以"无舰之将"的身份见证帝国海军覆灭。

栗田健男(海兵38期,海军中将)作为非海大出身的异类将领,自1938年起历任第1、第4水雷战队司令,逐步成长为第2舰队核心指挥官。1942年2月爪哇海战中,其指挥的第7战队(最上、三隈等重巡)击沉盟军休斯顿号重巡、佩斯号轻巡,却误伤搭载第16军司令今村均的神州丸运输舰,导致陆军高层集体落水。中途岛战役中更因三隈号沉没暴露日军重巡部队防空短板。
1942年10月晋升第3战队司令后,栗田率金刚、榛名战列舰对瓜岛亨德森机场实施太平洋战争中最猛烈的舰炮轰击——356毫米主炮倾泻916发炮弹,虽暂时瘫痪机场却未能阻止美军修复。1943年8月接掌第2舰队时,其资历较前任近藤信竹整整低三期,这在等级森严的联合舰队堪称特例。
莱特湾海战成为其军事生涯分水岭:指挥史上最强水面舰队(大和、武藏等9战列舰)穿越圣贝纳迪诺海峡途中,接连遭遇潜艇伏击损失爱宕号旗舰、锡布延海空袭葬送武藏号巨舰。最终在萨马岛海域面对美军护航航母群时,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竟在占据绝对火力优势下选择撤退,致使"捷一号作战"彻底破产。其三年间连续指挥主力舰队却未取得决定性胜利,既受制于航空力量匮乏,更凸显传统炮战思维在立体化战争中的局限。

三川军一(海兵38期、海大22期,海军中将)凭借海大精英身份在同届将领中脱颖而出,1941年珍珠港作战时已执掌第3战队(雾岛、金刚、榛名号战列舰),次年更以爪哇海、印度洋扫荡作战积累实战资历。1942年7月调任第8舰队司令堪称其军事生涯巅峰,其与栗田健男虽同为海兵38期出身,但海大镀金履历助其提前两年晋升舰队指挥官。
1942年8月9日萨沃岛海战中,三川率鸟海、青叶等5重巡2轻巡组成"夜战之神"编队,以教科书般的夜袭战术突入铁底湾。仅用32分钟便击沉盟军4艘重巡(堪培拉、文森斯、阿斯托里亚、昆西),重创芝加哥号,创下太平洋战争最悬殊的舰炮战交换比(1270:58)。但面对唾手可得的美军运输船队,三川因担忧弗莱彻航母反扑与燃料不足选择撤退,致使瓜岛美军获得喘息之机——这个决定被后世称为"战术完胜与战略败笔的双面标本"。
1942年11月第三次所罗门海战中,三川虽再度炮击亨德森机场,却在撤退途中遭企业号舰载机伏击,折损功勋重巡衣笠号。1943年库拉湾夜战更见证其麾下第3水雷战队司令秋山辉男战死,标志着日军在所罗门群岛的夜战优势彻底瓦解。随着战局恶化,三川自1943年9月起在西南方向频繁调任,从第2南遣舰队到马尼拉第3南遣舰队,最终在菲律宾战役前夕被解职,其战争轨迹恰似日本海军从进取到溃退的缩影——作为夜战专家创造过4:0的经典战例,却无法扭转立体化战争时代的颓势。

西村祥治(海兵39期,海军中将)的战争履历堪称日本海军"多战多败"的典型缩影。1942年初以第4水雷战队司令身份参与爪哇海系列作战,其指挥的轻巡那珂号编队在巴厘巴板夜袭中取得击沉4艘盟军运输船的早期战果。同年8月升任第3舰队第7战队(熊野、铃谷、最上号重巡)司令参加第二次所罗门海战,却因日军整体情报失误未能捕捉美军航母主力。
莱特湾战役成为其军事生涯的宿命之战:作为第2战队司令(扶桑、山城号战列舰),奉命率领7艘舰艇强闯苏里高海峡。面对美军奥尔登多夫6艘战列舰、8艘巡洋舰构筑的T字阵,西村舰队在火力密度仅为美军1/7的绝对劣势下发起悲壮冲锋。其战列舰扶桑号被鱼雷击断舰体、山城号遭406毫米穿甲弹贯穿弹药库,两舰官兵全员玉碎。尤为讽刺的是,同期抵达战场的志摩清英第5舰队因军衔相同拒绝协同,竟在目睹西村舰队覆灭后直接撤退。
这场被美军称为"海峡屠杀"的夜战,既暴露西村祥治战术判断的僵化(未有效组织驱逐舰雷击突击),更成为日本海军"分进合击"战术破产的鲜活注脚——当志摩舰队冷眼旁观西村残舰燃烧时,联合舰队引以为傲的"武士道协同"彻底沦为历史笑谈。战史研究者指出,这种"双头指挥"结构实为联合舰队参谋系统的重大失误,却让西村祥治独自承担了战略失败的最终代价。

田中赖三(海兵41期,海军中将)堪称日本海军"非典型名将"的代表。1942年瓜岛战役期间,其指挥的"东京特快"运输队以驱逐舰夜航突袭闻名,但在1942年11月30日隆加湾夜战中真正展现战术天赋——面对赖特少将率领的美军4重巡1轻巡6驱逐舰绝对火力优势,田中仅以2艘护航驱逐舰(时雨、黑潮)发动逆袭,创造太平洋战争最悬殊的驱逐舰反杀战例。
是役田中舰队以"单骑诱敌、轮番雷击"的非教条战术,在美军雷达发现距离外实施鱼雷奇袭。其九三式氧气鱼雷击沉北安普顿号重巡,重创彭萨科拉、明尼阿波利斯、新奥尔良号三艘重巡,自身仅损失运输舰高波号,且成功完成90%物资输送任务。这种"以驱逐舰破重巡集群"的逆天战果,与日军同期在瓜岛溃败形成鲜明对比。
但联合舰队高层对此战的评价充满矛盾:军令部指责其违反《海战要务令》中驱逐舰须集群突击的规定,质疑其"远距离雷击实为怯战";前线官兵则视其为"逆境求生的天才手筋"。颇具讽刺的是,美军指挥官赖特少将同样因"未能有效运用雷达优势"遭解职。
这位没有海大背景的驱逐战专家,最终在缅甸海岸警备队结束军旅生涯。其隆加湾战术虽未被日军正式承认为典范,却为1943年后美军完善雷达反制鱼雷战术提供了珍贵样本——当1944年圣乔治角海战中美军驱逐舰用雷达引导炮雷合击全歼日军运输队时,历史完成了一次充满黑色幽默的战术轮回。

《历史与人物》评价舰队司令竟没有包括海兵39期高木武雄与原忠一!
高木武雄(海兵39期,海军中将)与原忠一(海兵39期,海军少将)堪称日本海军"被遗忘的航母派双璧"。1942年2月泗水海战中,高木率第5战队(那智、羽黑号重巡)以精密炮术连续击沉荷兰海军旗舰德鲁伊特尔号及爪哇号轻巡,完成"东印度最后海战"的完美收官。其麾下重巡洋舰仅消耗8%弹药便达成全歼荷印舰队主力的战果,创下开战以来最高效的舰炮杀伤记录。
珊瑚海海战中两人更联手缔造历史:高木作为MO机动部队总指挥,原忠一亲率第5航空战队(翔鹤、瑞鹤)实施史上首次航母对决。其舰爆队精准命中列克星敦号航空燃油管道致其殉爆,虽因美军约克城号反击错失扩大战果良机,却为中途岛战役的九段渐减战术提供了关键数据。值得注意的是,此战损失的祥风号轻型航母实属五藤存知攻略部队,与高木-原指挥体系无关,这使日军在战术层面达成"击沉敌正规航母1:0"的局部胜利。
耐人寻味的是,这两位开创航母决战先河的将领战后却遭双重遗忘:高木1944年任第6舰队司令时殒命塞班岛,其潜艇部队未能复现水面舰队的辉煌;原忠一虽晋升第4舰队司令,却因"非海大型"出身被排除在机动舰队核心圈外。当《历史与人物》聚焦"舰队司令"时,这种选择性失忆恰暴露日本战史叙事的深层矛盾——既标榜"航空主兵",又难以摆脱大舰巨炮派对媒体话语权的掌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