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中军区是解放战争后期华北解放区的重要军事建制。其前身为1948年8月成立的太原军区,9月改称晋中军区,下辖由吕梁、太行、北岳军区改编的第1、2、3军分区及3个独立旅。该军区在晋中战役期间承担保卫解放区、配合华北野战军主力作战等任务,通过游击战与运动战牵制阎锡山部,为徐向前兵团歼灭晋军主力创造战略条件。1948年12月,根据华北战场形势变化,晋中军区调整为三级军区,原辖军分区重组为五台、交城、太谷军分区,所属野战部队整编为华北军区独立第4、5、6旅,并纳入太原战役总攻序列。
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罗贵波
副司令员 肖文玖
参谋长 唐健伯
政治部主任 何辉

五台军分区,1948年12月晋中军区建制调整后,原辖军分区重组为五台、交城、太谷军分区,其中五台军分区依托晋察冀根据地核心区域组建,承担保卫晋中北部解放区、开展群众武装动员等任务。该军分区在太原战役期间协同主力部队巩固后方防线,参与瓦解阎锡山集团地方政权。1949年9月,五台军分区改编为忻县军分区,成为山西省军区序列中新的建制单位。
司令员 王耀南
政治委员 张移风
副司令员 贺礼保
副政治委员 李兆炳
参谋长 徐子芳
政治部主任 邓经伟

交城军分区前身为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改编的晋中军区第二军分区。其辖区覆盖交城、文水、清源等县,依托吕梁山脉东麓构建防御体系,承担太原战役期间后勤保障、巩固晋中西南部解放区等任务。该军分区继承了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八分区“钢铁走廊”的交通枢纽职能,曾参与瓦解阎锡山集团在晋中平川的“兵农合一”基层政权。1949年9月,随着华北军区建制调整,交城军分区并入新组建的榆次(阳泉)军分区,成为山西省军区前身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治委员 成克
副司令员 林子元,王学清
副政治委员 李健良
参谋长 李元明
政治部主任 段士楷

太谷军分区前身为晋中军区第三军分区,辖太谷、祁县等晋中平川核心区域。其由太行军区第二分区武委会、晋中军区第三分区武委会等机构整合组建,主要承担巩固解放区政权、组织民兵支前及配合太原战役总攻等任务。该军分区在1948年12月整编后,统筹地方武装力量参与瓦解阎锡山集团残余势力,并负责太谷新解放区的征兵动员与后勤保障。1949年9月华北军区调整时,太谷军分区机关并入榆次军分区,其职能由新成立的太谷县人民武装部延续。
司令员 邹善芳
政治委员 岳忠泰
副司令员 贺吉祥
参谋长 张兴富
政治部主任 侯培昌

独立第4旅前身为晋绥军区第八军分区部队,1945年11月在山西汾阳组建,首任旅长顿星云、政委杨秀山,辖第11、13、14团。该旅由冀中警备旅、山西新军决死队等部整编而成,抗战时期以“钢铁走廊”交通线作战闻名。解放战争中参与太原战役、晋中战役及涿鹿口前村围歼战,以快速机动和攻坚能力著称,成为文学《保卫延安》中主力部队原型。1949年2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军第4师,隶属第一野战军序列。
旅长 王耀南(兼)
政治委员 李兆炳(兼)
参谋长 徐子芳(兼)
政治部主任 邓经伟(兼)

独立第6旅前身为晋察冀军区肖文玖集团、独三旅,于太原战役末期改编为独立第6旅。该旅由太行军区抗日武装发展而来,参与晋中战役及太原解放战役,以“流血牺牲”的战斗精神著称,并承担太原接管与城市警备任务,获“警备模范”称号。其作战特点为灵活机动,擅长依托山地和平川地形实施穿插包围,曾配合主力部队瓦解阎锡山集团在晋中的防御体系。1949年9月随华北军区调整建制,独立第6旅番号撤销,部队编入山西省军区序列。
旅长 贺吉祥(兼)
参谋长 张兴富(兼)
政治部主任 侯培昌(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