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身边的人们常说,他是个极其恋旧的人。他对身边的人和事物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不愿轻易放手。特别是他的坐骑小青马和忠诚的马夫侯登科,更是见证了毛主席对于“旧物”的特别情感。1948年,当毛主席在双塔村临别坐车前往新的旅程,对侯登科的不舍之情,是如何体现的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毛主席
出身贫寒的侯登科从小就生活在农村,早年间他以照料马匹为生,谁料这门手艺将来让他与毛主席结下不解之缘。在江西苏区时期,侯登科因无法忍受地主阶级的压迫,毅然加入了红军。他自幼在农家长大,熟知马匹照料之道。在他的护理下,每一匹马都显得健康而且温顺,稳健的脚步使得它们在战时非常可靠。
侯登科加入了红军后,他的马匹照顾技能使他被分配到养马的工作,不久之后,他成了毛主席及朱德的专属马夫。他的谦逊、勤勉以及对工作的热忱让他赢得了同袍的尊重,毛主席对侯登科的才能和品性赞赏有加,常称他为“老侯”,这使得侯登科深受感动,坚定了终身服侍的决心。
随着时间的流逝,侯登科见证了不少战友的晋升,然而他自己却始终坚守在为毛主席饲养马匹的岗位上。侯登科曾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喂马是我为革命做出的贡献,虽不前线战斗,但也是岗位勤勉。毛主席能骑着我喂养的马指挥作战,是我最大的荣幸。”

毛主席
为了确保马匹的最佳状态,侯登科经常牺牲个人的休息时间,甚至在粮食短缺时,他会将自己的食物省下来喂马。他的生活几乎与马匹不可分割,他将这些马看待如同自己的家人一般。
侯登科对毛主席充满感激,一生未娶,将对马匹的照顾视为对待自己孩子一般。他精心养育的马匹,虽因品种不为人知,但个个体格健康、性情温和,能够在崎岖的山路上稳稳前行,让毛主席即使在马背上也能安心思考战略。
最初毛主席的座驾是侯登科调养的小黄马,这匹小马体型虽小,力大无穷,陪伴毛主席完成了艰苦卓绝的长征。不幸的是长征之后,因连年奔波,小黄马体力渐衰,不久在延安逝世。毛主席对此感到极为悲痛,亲自下令为它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合照
侯登科调养的小青马成了毛主席的新座驾,它的到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毛主席对小黄马的思念。小青马继承了前者的坚韧和耐力,更在侯登科的精心照料下,展现了出色的适应能力和忠诚,成为不可多得的战马。
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毛主席特地找到了侯登科,展开了一场深入的对话。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向侯登科询问了许多关于马匹护理的细节。毛主席的热情让侯登科深感荣耀,他详细解释了如何维护马匹的健康和壮实。
在一次内部会议中,毛主席情不自禁地提起侯登科的贡献:“侯登科同志是我身边不可多得的助手,他对马匹的照料无微不至,确保了它们健康强壮,对我们的战斗力是极大的加成。”

毛主席
听到毛主席对侯登科的高度评价,周围的同事们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表示希望能见识一下这位杰出的饲养员。毛主席决定亲自带领大家前往马厩。当时,侯登科正在马厩里精心清理每一个角落,保持环境的整洁和马匹的舒适。
毛主席自豪地向大家介绍:“大家看,这就是侯登科同志,他对待每一项工作都极尽细致,责任心非常强。”见到毛主席和一群同事突然到访,侯登科有些讶异,他放下手中的工具,谦虚地说:“主席,您来了。我只是在做自己分内的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在1940年代,一位海外华侨赠送给毛主席一辆现代化救护车,这使得毛主席的出行方式发生了变化,他开始减少骑马的次数。尽管如此,毛主席并未忘记与他多年相伴的老侯同志。

侯登科,尽管身边许多同期加入革命的战友已晋升为各级干部,依然忠诚地担任着马夫的职责。毛主席关切地询问侯登科是否感到有所委屈。侯登科总是带着朴实的微笑回答:“主席,我乐意一生为您服务,您经常告诉我们,革命工作无高低贵贱之分,重要的是各司其职。”
毛主席听后也笑了,他对侯登科的忠诚和态度感到欣慰。即使毛主席不再频繁骑马,他仍决定让老侯和小青马留在他的身边。侯登科精心饲养小青马,让它成为连接毛主席与外界的重要纽带,不仅送信、送电报,还负责从新华印刷厂运送报纸。
1947年3月,当胡宗南率领的大批国民党军队进攻陕甘宁边区时,毛主席迅速作出战略调整,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在前往绥德县田庄的途中,毛主席下令车队分向河西和河东,他本人决定留在河西执行游击战略。

毛主席
毛主席对侯登科说:“你年纪已大,去河东相对安全。”但侯登科坚决摇头回应:“我虽年长,但身体尚健,主席若留在陕北,我如何能独自过河?而且,您肯定还会需要骑马。”
尽管有了现代交通工具,小青马仍成为毛主席在陕北的主要交通方式。在接下来的艰苦岁月里,每当路途艰难难以通行时,毛主席常常下马步行,以减轻小青马的负担。有一次,小青马的马掌受伤,毛主席坚持与战士们一同徒步行进,体现了他对这位长期伴侣的关怀与爱护。
1948年,为适应战争形势的变化和毛主席的移动需要,叶剑英亲自将一辆美制吉普车送至毛主席手中。在此刻毛主席找到了长期伺候自己的马夫侯登科,深情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激:“老侯,我们在陕北奔波一年多,都是靠你的辛劳。现在形势有了新的要求,我需要乘车前行。你年纪也大了,骑着小青马会更方便。”侯登科虽感动,但礼貌地拒绝了,他坚持只有在真正行走困难时,才会考虑使用小青马。

毛主席
毛主席感念侯登科的坚持与牺牲,拍了拍青马的马背,表达了不言而喻的感激,然后便离开了。侯登科随后也按计划跟随中央机关向西柏坡进发,而毛主席则继续前往蔡家崖。几个月后的5月,毛主席和中央机关终于在西柏坡汇合。
不幸的是1948年的严冬,侯登科因长期的劳累过度而病逝。由于当时三大战役正处于关键阶段,考虑到毛主席的工作负担,团队选择了不立即告知这一悲痛消息。在一次罕见的空闲时刻,毛主席忽然提起:“已久未见老侯,让我们去探望他。”但是警卫员的犹豫和推诿预示着坏消息的临近,最终透露了老侯已经辞世的消息。
这突如其来的消息让毛主席愣住了。虽然心中有所震惊,他的第一反应还是质疑为何没有及时通知他。“走了,他去哪了?”面对警卫员的沉默,他终于明白了真相,心中既悲痛又带有些许怒气:“即使再忙,这样的事也应该告诉我,老侯不仅是一位好同志,更是个无私的革命者。”

毛主席
在沉思了一段时间后,毛主席缓缓开口,“请带我到老侯的墓地,我想亲自向他致敬。”这个请求让周围的人都颇感意外。在他们的眼中,侯登科只是一个普通的马夫,但毛主席却决定亲自祭拜,这在他们看来显示了毛尊重每一个人,无论其职位高低。
当毛主席站在侯登科的墓前,他长时间的沉默显得尤为沉重。侯登科生前未曾成家,毛主席因此特别嘱咐随行的工作人员,必须确保侯登科的父母得到妥善的照顾,体现了对这位老战友的深切关怀。
毛主席的此行是为了缅怀一个老朋友,更是在实践他一贯坚持的信念: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平等对待,不因职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他的行动深刻地诠释了尊重和平等的价值,教育着身边的每一个人,职务的高低并不决定一个人的价值。

毛主席
随后小青马作为见证了革命岁月的重要“参与者”,被安置在北京动物园,享受晚年。而在它于1962年去世后,其遗体被制成标本,永久展览于延安博物馆,成为一件国家级文物,让后人能够追忆毛主席的历史足迹,也能感受到老侯对于革命的献身精神。
站在延安博物馆前的老青马标本旁,人们不禁回想起毛主席率领红军的那段艰苦岁月,而老侯的无私奉献与坚守,同样让我们感悟到那个时代普通人英雄般的坚持与牺牲。
毛主席曾在他的经典论述《为人民服务》中提到:“人的生命终究有尽头,有的人离世如同泰山之重,有的则轻如鸿毛。但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牺牲,则其重要性超越泰山。”

毛主席的平等观念体现在对侯登科的尊重,他对待身边所有工作人员如警卫、厨师、秘书等都持平等态度,看重他们的工作贡献而不是职务高低。毛主席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不论是在战争指挥中还是日常生活中,他总是不忘深入民众,聆听他们的声音。
在延安时期,他不时亲自走访村落,了解民众的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需求与困难,并致力于通过政策帮助他们改善生活。1939年春季的一晚,毛主席在延河边散步时遇见了几位正在播种的农民。
他放慢脚步,弯腰捧起一把泥土细细观察,感受着这片土地的质感。完成工作的农民们见到毛主席后,他便走上前去亲切交谈,询问他们的种植情况和种子来源。农民们的热情回答和毛主席的种植建议交流,让这次偶遇变得温馨而难忘。

毛主席
这种深入民间的实际行动建立了毛主席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深厚情感联系,让人民感受到他们的领袖并非高高在上,而是真正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了解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