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为何大开告密之门?│1179

青禾谈历史 2024-06-21 18:18:33
徐敬业造反的消息传到朝廷,武则天任命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为扬州道大总管,将军李知十、马敬臣为副将,率领三十万大军,前往征讨。 造反的一群人中,魏思温颇有韬略,建议徐敬业,既然是以匡扶天子为号召,就应该率大军直扑东都洛阳,攻击身在洛阳的武则天。这样一来,忠于大唐皇室的英雄豪杰必然群起响应,然后您收取山东各路兵马攻取洛阳,大业可成。 可惜,徐敬业的真实打算却并非为了李唐皇室,而是希望自己能争霸天下。他准备占据金陵为京师,以长江天险为依靠,进则北上攻取中原,退也能划江而治,因而,根本没听从魏思温的建议,而是派唐之奇率军守卫江都,自己则亲率一路兵马,攻占长江沿岸的润州。 巧合的是,润州刺史李思文,恰好正是徐敬业的亲叔叔,英国公李勣的次子。李思文并不认可徐敬业起兵造反的举动,率众死守润州城。不过,叛军势大,经过一段时间的攻打,润州城破,李思文被侄子生擒。 徐敬业劝叔叔归附自己被拒绝,气愤的讽刺叔叔:“叔叔您党附于武氏,您干脆改姓武算了。”面对侄子的讽刺,李思文并不在意,道不同不相与谋,誓死不加入叛军行列。徐敬业虽然生气,但毕竟是亲叔叔,不好直接斩杀,将之关押起来。 就在这时,徐敬业得知朝廷大军前来征讨的消息,率军撤出润州返回,分兵派将,占据要隘据守,自己率军屯驻于高邮境内的下阿溪。 唐军主将李孝逸才能一般,战阵指挥本领一般,胆量谋略也一般,面对徐敬业的叛军,徘徊犹豫,战战兢兢,与徐敬业的志大才疏、不明大势可谓半斤八两,因而,双方一通乱战,互有胜负。不过随着战争的持续,朝廷大军毕竟兵多将广,逐渐占据优势。 到了十一月,朝廷又派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为江南道大总管,率军前来讨伐徐敬业,支援李孝逸。不久最终决战展开。朝廷大军发动大举进攻,并趁着天干气燥,顺风放起大火。叛军惨败,被斩首七千级,落入水中淹死的不计其数。徐敬业知道大势已去,骑快马逃入江都,然后带着妻子儿女逃奔润州,准备从海路逃亡高句丽。李孝逸率军占据江都,随后派出多路兵马,苦追徐敬业不舍。 徐敬业逃到海陵的时候,和弟弟徐敬猷一起,被部将斩杀。随后,唐之奇、魏思温等人也相继被抓获、斩杀。徐敬业叛乱被平定。 叛乱平定后,论功行赏,李思文虽然是叛军亲属,又没能守住润州,但至少忠心于朝廷,加上之前李勣的香火情,因而武则天不但没株连、惩处李思文,反而授予其司仆少卿之职,还特意表示:“既然徐敬业改了你的姓氏为武,那我也不取消了,从今往后,你就姓武吧。”就这样,李思文成了武思文。 爷爷姓李,叔叔一脉姓武,侄子姓徐,祖孙三代却有三个姓氏,也真够奇葩的了。 借助徐敬业叛乱的机会,裴炎曾劝武则天还政于皇帝,结果却被武则天以谋反的罪名诛杀,同时凡是支持裴炎的大臣,也都或者被杀,或者被贬,而坚决支持武太后的,则加官进爵。 武则天明白,自己逐步篡权的行为,李唐皇室众人及勋贵中,一定有很多人不满并暗中密谋,徐敬业的造反更加重了武则天的猜忌。因而,武则天在朝廷高层中铲除异己、提拔亲信的同时,广开言路,打通低级官吏、士子甚至百姓向朝廷进言的渠道,使下情能顺利上达,并大力提倡告密。 此举,武则天一方面能拉拢这些和皇室勋贵无关的官吏士子,掌握言论,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告密得来的消息和证据加大诛杀力度,铲除反对者,震慑心怀不轨之人,为自己最终改朝换代铺平道路。 685年二月,武则天下旨:朝廷设置的登闻鼓和肺石,不必派人防守,只要有人击鼓或者站在石上,御史必须立刻接受诉状,然后上奏。 所谓登闻鼓,就是朝廷特意悬挂在朝堂之外的一面大鼓,凡是有冤情者或者有紧急事件发生,可以击鼓鸣冤、示警;肺石的作用和登闻鼓类似,是放置于朝堂之外的红色石头,因为石头形状如肺,所以称肺石,民有冤屈或不平,就可以站在石头上敲打石头鸣冤。正常状态下,登闻鼓和肺石都有专门的官吏看守,遇到有击鼓或者击石者,受理并上报。当然,这些看守官吏很多时候也会阻拦甚至驱赶准备击鼓、击石鸣冤者。因而,武则天下旨取消看守官吏。 686年三月,武则天又命专人设计制造了四个铜匦,也就是铜匣子,分别命名为延恩、招谏、伸冤、通玄,分置东西南北四方,用以随时接纳天下奏表。其中,进献赋颂文字和自荐求官的奏表投入东面的匣子,谈论朝政得失的奏表投入南面的匣子,鸣冤申诉的奏表投入西面的匣子,谈论天灾异象以及军机秘计的奏表投入北面的匣子。 随后,武则天又专门下旨,要求各地官员,凡是有向朝廷告密之人,即使是农民、樵夫,各级官员也都不得阻拦,不得过问,而且必须向告密人提供驿马,并以五品官员的饮食标准,将之礼送到太后所在处。如果告密人所说之事符合旨意,则破格授官,即使不符合事实,也不会问罪。 旨意传遍天下后,各地告密者蜂拥而至,同时人人自危,担心不知何时祸从天降。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