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西医后为什么我们的病越来越多!还大多数无法治愈(二)

鸿朗说健康 2025-02-12 15:37:43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认识论,成为人们治病祛疾、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维护着民众健康。历史上,中华民族屡经天灾、战乱和瘟疫,却能一次次转危为安,人口不断增加,文明得以传承,中医药功不可没。

但近代以来,中国全面接纳了西方文化,与此相对应,与西方科学格格不入的中医药,也成了被改造的对象,人们美其名曰”中医现代化“。现代化的结果就是医和药分了家,理论和实践分了家,中医的“科学性”不仅没有得到证明,相反却让人感到”迷信“和”落后“,而离我们的生活也渐行渐远。

在西医主导的这百年里,一方面西医在大规模地治疗疾病,另一方面又自觉不自觉地制造了大量的疾病,据说西医已改出了20万至60万种病名,而被其称之为“世界医学难题”的病种,也正在与日俱增。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指出,全球的病人三分之二死于不合理用药与医源性事故,而不是疾病本身!如果彻底抛弃中医,任由西医继续的“折腾”,整个人类都将被现代医学所生产出来的疾病所围困,从而惶惶不可终日。

1局部与整体的认识

近年来,医学的进步无疑是巨大的,甚至飞跃到分子生物、DNA结构的层面,把每个细胞分子弄得明明白白,从而查出哪部分器官的细胞出了问题,然后针对这部份细胞采取措施。

看似很合乎道理,但正是这些光、机、电等科学手段的进步(而不是医学的进步),从而把西医带到了另一种片段的、局部医疗方式之中。

因为人体是个完整的有机体, 只考虑到局部的问题,解决这部分的问题,却破坏了人体整体各部分的平衡和造成相互关系的紊乱,从而制造出另外一系列更复杂的问题。

西医忽略了整体,对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偏于外因,对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的个体矛盾不能理解也不愿理解,从而发展出了各类名目繁多的病名。医院里的分科在越来越精细的同时,各科的医生也彼此分割,每科的医生也被要求只能看属于自己科室范围内的疾病。

例如一个病人在肿瘤外科治乳癌,往往被西医放疗、化疗后到转移成肝癌,这时就变成肝胆科的事了,如果癌又从肝胆转移到了肺,肝胆科的医生则双手一摊表示无能为力,一个病人被不同的科室转来转去,西医却忽略了人是一个整体的基本观念,不研究病的传变和人体自身原因。这样导致治疗疾病的方式往往趋于无效,或治标而不能治本。

古典中医在辨证法中不立病名,是因为立病名会让疾病的定义变为更狭隘,这正是老子所谓的“名可名,非常名”的道理。中医学讲究同证(症)同治,《伤寒论》中的六经辩证更是相当灵活。

三阴三阳每一病都可有多种不同的证候表现,而同一证候表现又往往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西医)病中。然而,《伤寒论》中一方一证的对应关系却是相当肯定的。书中每一方都因一定的证候表现而立,都有严格而确定的指征,因而见是证,即可用是方,并不受何种(西医)病名的限制。

另一方面,中医采用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也叫辨证论治),即根据患病时出现的各种异常变化(证候)来制定符合这个病人具体情况的治疗方案或方剂。

辨证论治的精髓在于方证的异同,故一个方剂可以针对不同的疾病(西医病名),只要证候相同,此为“异病同治”;而同一种疾病却可能因证候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剂,此为“同病异治”。正是这种以人体整体表现出来的证候为分析依据并加以治疗验证的医学,才是真正科学的典范。

2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是辨证论治,意味着中医抓住了“证”,就可以完成对疾病的施治。那么,“证”的实质是什么呢?这个问题与中医对疾病的根本认识相关。中医认为人之生命活动是由阴阳二气交感气化完成的,并以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为基本形式。正常情况下,此升降出入有一定常态,超过常态就可能发生病变。“证”即是阴阳二气在升降出入过程中,不同程度地超出常态,偏离了本位所表现出来的症状性质的概括。

那么,阴阳的本位又是什么?阴阳的本位是指在人体阴阳的本体结构中内阳外阴的相对位置。对于这一本体结构的认定,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直觉来形象地感受。试想,在生命个体内,如果阳在外,阴在内,给上一个时间过程,阴阳一动则自然分离;而内阳外阴,给上一个时间过程,阴阳一动则自然实现交感,属性使然。

阴阳的体如此,而阴阳的用又当如何呢?阴阳的用就是在体的基础上进行升降出入的活动。故人体欲无病,需保证阴阳二气的交感气化不偏离内阳外阴的本位范围,这是前提,亦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实质。

中医论发病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那么,何谓“正”?何谓“邪”?中医认为:“当其位则正,非其位则邪” 故在人体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中,阴与阳升降出入活动未偏离各自的常态即本位范围为正,偏离了各自的本位范围的则为“邪”,亦即“正”为“当其位”的阳气或阴气,“邪”为“非其位”的阳气或阴气。“邪”的状态亦称为“逆”,即《素问》所谓:“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伤寒论》则曰“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即指中医以望闻问切所获脉证,对阴阳正邪进行判断,并调整其“逆”状态,设法使发生不同程度“逆”的阴或阳回归各自的本位,保证气血通调,使机体痊愈。故辨证论治的实质从根本上就是“扶正祛邪”。

因此,“辨证论治”的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更本质的问题,即阴阳与疾病的关系问题。

0 阅读:3
评论列表
  • 哇.中医好历害的能治愈.中医的品德如何呢。中医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这品德高不高。中医动不动反中医就是汉奸之类。搞的国人应该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才是对.中医品德得高到什么程度。从上所诉中医就是一个品德之高高出宇宙级。那么中医智商水平如何呢。别人用中医如果有效那么证明中医是喜欢看自己孩子病的越久越好。而中医不去反驳反而来強调中医能治病。这种用别肯定的条件来证明别人结论错的。这是要多大的智商水平才能做的事.还有中医特別喜欢用案例证明有效.不说是否真实吧。就一个反证法是用来证明结论错误而不是证明正确都不知道。这初二的知识学两年还不知道不证明中医的无敌智商吗。当然中医也可能没上过学.那不是证明中医文盲吗。结论中医的智商水平天下无敌。中医还有一个最可怕的地方连医学是治病救人而不是为了养身都不知道.还口口声声说中医药食同源。连何为药何为食分不清也不证明中医智商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