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最后的铁壁罗宪,为何宁肯投降魏国也不愿投降东吴?

史说新读 2022-11-19 10:24:55

蜀汉灭亡后,吴国试图趁乱西进。

然而,亡国之将罗宪,却坚决死守孤城永安。

罗宪连续击败吴将盛蔓、步协,又独拒名将陆抗,前后半年多。

其间,外援迟迟不至,城内半数人感染瘟疫者,形势紧急,但罗宪却既拒绝降吴,也拒绝撤走,坚定抵抗!

罗宪,蜀汉之臣。此时,蜀汉已亡,罗宪为何要如此拼死抵抗昔日的“盟友”呢?

职责所在

蜀汉灭亡前,后主以罗宪在巴东领军,为阎宇副将。

其后,阎宇奉命西援,留罗宪率2000兵在永安。

成都失败时,永安发生骚乱,长江边的长吏纷纷放弃职责逃走。

罗宪斩杀1人,百姓才安定下来。

其后,后主传来投降的消息后,罗宪遂集合所统辖的军队在都亭,等候下一步安排。

罗宪这么做,自然是职责所在。

都督阎宇既走,在巴东“保全一方”的职责自然落在罗宪身上。

所谓“保全一方”,主要有2个责任。

1、保全一方百姓。

蜀汉已亡,新任命尚未下达。此时,老政权如果自动放弃领导责任,新政权未至,自然出现混乱!

如此,无论是内部的盗贼,还是外部的吴军,都有可能破坏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

因此,蜀虽亡,但在新任命下达前,作为地方官,罗宪保全一方,安抚百姓,是其职责所在。

2、执行最后的命令。

地方官将,执行朝廷指令是职责所在。

后主下令救蜀就救蜀,后主下令降魏就降魏,依令而行,是职责所在。

此时,后主举国而降。则保全地方,随主降魏是罗宪最后的任务。

罗宪只有保全地方的职责,没有举城另降东吴的权利。

如果擅自将永安让与东吴,就违背了后主的指示,实际上也是叛逆。

3、对后主最后的忠诚。

罗宪守巴东,霍弋守南中。

蜀汉投降后,霍弋痛哭三日,仍保全南中,不主动归魏。

霍弋表示:如果后主得到友好对待,我们再降魏不晚!“万一威辱,吾将以死拒之”。

确实如此!

后主虽降,但是,后主君臣能得到什么样的待遇,与后主的筹码自然有关。

而南中、巴东这些地方依然保全,就是后主得到善待的筹码所在。

蜀汉虽亡,作为蜀臣,保全地方,就是保卫后主,就是对后主最后的忠诚所在。

与东吴的利益冲突

蜀汉灭亡前,曾求救于吴。

吴确实也做了救蜀的部署:一路向寿春,一路入沔中,牵制魏军,一路到南郡,准备救蜀。

只不过,因为后主投降得实在太快了,东吴的部署来不及施展。

蜀汉灭亡过程中,东吴不及救蜀,其责任在后主,这一点,东吴倒没有责任。

然而,蜀汉灭亡后,吴将盛蔓却假托救援之名,试图袭击罗宪。

罗宪,早年曾两次出使东吴,在吴有美名。

对这样的人,东吴尚且准备以袭击手段解决,何况他人呢?

显然,东吴此来,绝不是什么救援,绝不是要救蜀、复蜀,其本意就是要将蜀地纳入东吴自己的统治,将蜀地再次拉入战火!

这个过程中,包括罗宪在内的蜀将,都是其准备武力攻击的对象!

于个人而言,罗宪等人当然不愿束手就擒!

于蜀汉臣民的身份而言,蜀主降魏,本就有不愿蜀地生灵涂炭之意。如今,被东吴再拉入战火,替你孙氏与魏作战,显然是不符合蜀人利益和愿望的!

吴人要入蜀,得蜀地以抗魏(晋);但如此作法,显然不符合蜀人利益和愿望!

永安(白帝城),入蜀咽喉之地。

罗宪在此抗吴,为的既是自己,也是为蜀中百姓。

不可连续受辱

罗宪在激励三军时,又说明了另一个道理:且汉已亡,吴何得久,宁为吴降虏乎?

罗宪的这个分析,与蜀汉灭亡前,蜀廷内部的议论意思一样!

魏能灭吴,而吴不可能灭魏!

吴蜀唇齿相依,才能抵御曹魏。如今,蜀汉已经灭亡,东吴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降吴,将来又要再降魏(晋),两番受辱!

罗宪,无法救蜀,但有能力阻止自己和自己治下的人民不连续受辱!

罗宪守永安,遏阻东吴西入巴蜀之路。

作为人臣,他履行了已经灭亡的蜀汉政权曾赋以他的,“保全一方”的职责。

作为蜀地将领,他使整个蜀地百姓再次陷入战火,有功于历史。

上不负后主,下不负黎民。

罗宪守永安,值得称道!

1 阅读:211
评论列表
  • 2022-12-11 03:50

    投降要降个大的 他只不过与张鲁同径罢了

  • 2022-11-19 19:38

    近些年来三国三大吹 郭嘉吹,差不多就是郭奉孝能统一宇宙了 刘虞吹,要是他愿意去当皇帝,哪有后面的三国 罗宪吹,只要有罗宪什么邓艾钟会肯定打不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