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官二代为何不如曹魏二代

小鸿哥看历史 2025-03-31 07:38:36

有不少人都有一个疑问就是蜀汉前期人才济济,为何二代远远不如曹魏二代。首先蜀汉前期人才济济是要打问号,即使蜀汉前期整体人才也是远远不如曹魏。在汉代经济政治中心都在北方,人才多是自然。本来刘备没有根据地又崛起就太晚,人才自然要少。蜀汉、曹魏、东吴最早创业的一代,他们的后代很多也是没落。这是由于多方面因素。不是蜀汉一家的问题。

权力交接

我所讲的这个权力交接指的是子弟继承父兄(家族)的政治遗产和部曲军权。蜀汉崛起太晚,加上父兄早世,未能完成权力交接。失荆州、东征大败导致大批创业一代早世,二代还未成长。例如关羽子兴,弱冠为侍中、中监军。就是说二十岁就担任侍中、中监军。因为他是前将军董督荆州关羽的儿子。在关羽身死时,关兴应该还未成年。但可惜的是几年后关兴就去世了。

这侍中是皇帝的近臣顾问,可以出入宫廷。基本上能成为重臣、顾命大臣。在刘备时代担任侍中的是廖立和马良。这个马良就是马谡的哥哥,廖立和庞统齐名。所以关兴能担此职,很大程度是因为父辈。张飞的儿子张绍官居侍中兼尚书仆射,蜀汉灭亡后还在世。尚书仆射是尚书台副长官,汉代权柄归于尚书台。曹丕称帝后,陈群任尚书仆射加侍中衔,司马懿任侍中兼尚书右仆射。但张绍实际上只是花瓶。也就是刘禅派他去投降,露了一下脸。在张飞传也就附了一句话。次子绍嗣,官至侍中尚书仆射。

蜀汉五虎将都未能完成权力交接,关张的儿子官爵虽高,但只作为花瓶。黄忠儿子早世,连花瓶的资格都没有。花瓶马超的儿子,史书就三个字,“子承嗣”。赵云的两儿子,够不上花瓶。蜀汉也不是所有都没能交接,例如董允和费祎。董允的父亲是董和,当初和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费祎的叔叔是江州都督费观。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后来为何能统事,因为他的身份。史书记载“蜀人追思(诸葛)亮,咸爱其才敏”。其实是诸葛亮的门生故吏借助诸葛亮的名望推诸葛瞻上位。

这样的事情不仅蜀汉,曹魏和东吴也是如此。曹魏五子良将和东吴十二虎臣的二代不都成路人甲。曹爽、诸葛恪能当大将军、顾命大臣,仅仅是他们自己的才能吗?因为他们是魏大司马曹真和吴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诸葛瑾的延续。曹魏辅政大臣司马懿去世。曹魏群臣都讲“伊尹既卒,伊陟嗣事”。这里讲的的商朝辅政大臣伊尹去世后由其子伊陟担任辅政大臣。所以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完成权力交接。后来司马师在许昌病危,司马昭从洛阳去许昌接管军队。魏主下诏让司马昭镇守许昌,由尚书傅嘏率六军还洛阳。但司马昭亲率大军回洛阳,完成权力交接。

在权力交接时一般是两种,同宗和同势。同宗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子侄。同势就是同势力阵营成为继任者。但是统治者会从中取舍。比如曹真、曹休、夏侯尚力压同辈夏侯充(夏侯惇子)、夏侯衡(夏侯渊子)、曹泰(曹仁子)、曹馥(曹洪子)等成为曹魏新一代军队高层。夏侯惇、渊、曹仁、洪等都是当年随曹操起兵,但他们的嫡系二代却没落。曹真、曹休、夏侯尚虽然也是同宗,但他们不是嫡系。他们能崛起是因为跟曹丕的关系好,曹真和曹休是跟曹丕同吃住长大。

这个交接往往不一定能一帆风顺。比如孙坚死的时候,侄子孙贲接管了其军队,给孙坚扶灵送丧也是孙贲。坚薨,贲摄帅余众,扶送灵柩。陆康死的时候儿子陆绩才八岁,所以由从堂兄陆逊代陆绩纲纪陆氏门户。李典叔叔李乾有部曲三千家,被吕布手下所杀。李乾的儿子李整率军为父报仇,因功升青州刺史。没多久李整也死了,所以李典接管了。这至少还是留在同宗。蜀汉的硬伤就是其宗族大多是留在家乡。

派系斗争

历代新旧交接后必然重新洗牌,不仅蜀汉如此,曹魏和东吴也是如此,对父兄的势力中强势都是打压。曹魏大将军夏侯惇,继承爵位是儿子夏侯充。在史书上就三个字“子充嗣”。而非嫡系子夏侯楙却能做侍中尚书、安西镇东将军。夏侯渊的非嫡系子也是如此,能做到右将军、刺史。而嫡系子夏侯衡只是继承夏侯渊的爵位。骠骑将军曹洪的嫡系子曹馥就四个字。“子馥,嗣侯”。

曹魏五子良将等和东吴的江西(十二虎将)等二代同样都混不起。曹魏掌军政权的是夏侯曹诸将和颍川、河内士族。东吴是宾旅寄寓之士(流亡北士)和江东士族。蜀汉是东州士和荆州士族。魏前将军张辽,其子张虎。“子虎嗣,虎为偏将军,薨。”征西车骑将军张郃子张雄。史书就三个字“子雄嗣”,其他五个儿子连名字都没有。右将军徐晃子孙就八个子。“子盖嗣。盖薨,子霸嗣。”东吴周瑜、鲁肃、吕蒙、蒋钦、程普等人儿子也都是如此。

蜀汉在刘备时代东州派势力最强,汉中王劝进表十一位领衔大臣,东州人占了五位。三辅人法正任尚书令、护军将军,成为东州一号人物。刘璋时东州一号人物是长史射坚。蜀汉建兴元年东州派四人封爵。假节加光禄勋中都护李严封都乡侯、江州都督振威将军费观封都亭侯、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王连封平阳亭侯、关中都督吴懿封都亭侯。李费王都是东州派里的荆州人。三辅人在《三国志》消失。

在诸葛亮执政时代荆州派崛起。征西大将军(荆州南阳)魏廷封南郑县侯、尚书令(荆州南阳)陈震封城阳亭侯、后将军(荆州南阳)刘邕赐爵关内侯、督前部右将军(荆州南郡)高翔封玄乡侯、右将军(荆州南郡)辅匡封中乡侯、中部督统宿卫禁军(荆州南郡)向宠封都亭侯。魏廷是诸葛亮时代唯一凭军功封的县侯。这些人都是当年随刘备入蜀,参与夺蜀之战、汉中之战、夷陵之战。诸葛亮时代又参与北伐。

公元231年诸葛亮和北伐军将领联名上废李严,荆州派一家独大。公元234年二月元老派一号人物(蜀汉二号人物)中军师车骑将军都乡侯刘琰被后主刘禅所杀。从北跟随刘备南下的元老只剩下征西将军陈到。刘琰的死,也标志着元老派彻底失势。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荆州南阳人魏延和南郡人杨仪内斗。刘禅以诸葛亮曾交待由蒋琬、费祎接班。蒋琬任尚书令,半年后升大将军。费祎任尚书令。两人都是荆州人,但蒋琬属于荆州派,费祎属于东州派。

但他们在各自派系是弱势,都没有强势的乡党。蒋琬是荆州零陵人,不是南阳和南郡人。费祎是荆州江夏人,也不是三辅和南阳人。荆州派势力从此受压制。长史杨仪任中军师,无所统领。向朗任左将军,优游无事。中部督向宠被剥夺军权,由侍中董允统宿卫禁军。刘邕、高翔、辅匡等沦为路人甲。一代都成路人甲,二代还怎么可能混得起来。二代在史书上也几个字,一句话。例如尚书令陈震在史书就三个字。“子济嗣”

在诸葛亮死后,荆州派给压到底层。车骑将军假节领雍州刺史汉中都督吴壹、骠骑将军假节吴班、车骑将军假节江州都督邓芝、大将军费祎、侍中兼尚书令董允、尚书令吕乂、侍中兼尚书令陈祗等都是东州派。费祎、董允、吕乂、陈祗他们是东州二代。荆二代就混不好了,例如霍弋在刘禅立为太子时就和董允、费祎一起担任太子府舍人。霍弋才做到安南将军,跟费祎他们比差太远了。庞统的儿子庞宏只是小郡太守。史书记载为陈祗所抑,卒于涪陵太守。父亲早世,乡党派系又失势。

此二代非彼二代

蜀汉二代有些是真的二代,但曹魏的二代却并非是真正的二代。虽然他们都是分别跟随曹操或刘备创业,但是还是有区别。这个很多人忽略的问题。跟随刘备的人其出身相对没有那么高。从北方跟随刘备南下的关羽、张飞、赵云、麋竺、刘琰、陈到等,从荆州随刘备入蜀的庞统、黄忠、魏延、马良、向朗、霍峻等。他们都是离开家乡去外地开创基业。包括诸葛亮、伊籍等从荆州入蜀的北方士人。他们都是第一代。不同于曹魏,他们基本上都是北方人。

曹魏的一代都是发迹汉代,历经百年甚至数百年,传承数代甚至十多代的家族。有的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在群雄逐鹿时,分别支持不同的诸侯,无论谁胜负都不会影响到其利益。比如曹魏陈群是第一代,陈泰是第二代。在刘备任豫州刺史,征辟陈群为豫州刺史府别驾、举茂才。别驾是一州顶流家族子弟才能担任。茂才一个州一年一个名额。那个一代能有这样的待遇?曹操担任冀州牧时,别驾就是清河崔琰。

我讲一下陈群爷爷陈寔,他生前官做不大,但名气特别大,朝廷征召入朝任三公也不去。陈寔去世时,天下各地来参加葬礼的有三万人。司空荀爽(荀彧叔叔)和太仆令韩融等执子孙礼披麻戴孝。蔡邕撰写碑铭,大将军何进派人致悼词。这样的世家大族已经领先小家族起跑线上百年。所以像五子良将这些不是出身世家大族的二代是根本没有上桌吃饭的资格和机会,只是看在其父辈以往的功劳赏个爵位。

失去家乡根基

当然跟随刘备创建蜀汉的人其家族也不是没有历经百年甚至数百年的发展。但问题在于他们离开了家乡,蜀汉也没能统治他们的家乡。士族原本就是地方豪强的升级版。豪强在地方经营田、盐、矿山、商业等。他们拥有庞大的财富,众多依附的人口。他们要读书做官是很容易的事,逐渐就变成世家大族。比如蜀汉安汉将军麋竺,陶谦担任徐州牧时,他就担任别驾。史书记载祖世货殖,僮客万人,赀产钜亿。奴仆万人,每人发一把刀就是一万人的武装。如果还在徐州,麋威岂能只是个小官。

我讲一个东吴的一件事情,贺齐在担任守剡县长时把县吏斯从杀了。(斯)从族党遂相纠合,众千余人,举兵攻县。一个江东不入流的小家族都敢如此,何况世家大族。曹魏的许褚就是豪强,史书记载“汉末,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例如鲁肃家有两个粮仓,一共六千斛,这不得是大地主。但人能离开了家乡,但田、盐井、矿山这些是带不走。鲁肃就曾对孙权讲:“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

在汉代地方其实是处于自治,州郡县的长官是朝廷任命,但州郡县属吏是由本地人担任。这等于是州郡县各部门负责人都是本地人。例如州治中,管一州人事和军政。簿曹从事,管一州的财政。在汉代能担任什么级别的属吏取决于家世和出身。例如刘备的同学公孙瓒,史书记载世两千石。也就是其家族有几代都有人担任这个级别的官职。但公孙瓒是庶出,所以只能在郡府担任小吏。例如庞统曾做过郡功曹和州治中,这是属于大吏。

在我看来蜀魏吴都有二代没落的情况,都是多种因素综合所致。某人能否获得重用,跟所在派系的能量、政治方向有非常大的关系,能力反而是其次。我举个例子,曹丕很喜欢外出打猎,戴陵、鲍勋、辛毗、崔琰都曾劝曹丕不要去打猎。戴陵、鲍勋劝,曹丕大怒,戴陵减死罪一等,鲍勋外放。辛毗劝说,曹丕沉默,但从此减少外出。崔琰劝说,曹丕写信认错,还把猎具毁了。这是由于他们背景不同。戴陵小人物,所以减死罪一等。鲍勋兖州士族,外放。辛毗是颍川士族又是亲信,面子要给。崔琰是冀州清河崔氏,面子必须给足。

蜀汉的董和能跟诸葛亮并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不单是能力问题。因为董和是荆州南郡人,汉末率宗族西迁(东州士),其先本巴郡江州人(祖上益州巴郡人)。东吴的吕蒙为何能成为第三任上游统帅。吕蒙汝南人,少南渡(流亡北士),代姊夫邓当统其军(孙策将)。这是属于变色龙,二代不在风光是因为与东吴方针相佐。二代董和能混得好,除了是变色龙,又是东宫(刘禅)旧人。更为重要的是蜀汉政治方针是重用东州派的荆州籍。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