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三相指的是丞相诸葛亮、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祎,在他们执政期间都离开成都出屯。丞相诸葛亮在公元227年出屯汉中,公元234年去世都没回成都。大司马蒋琬在公元238年出屯汉中,公元243年屯驻涪城。公元246年去世,也没回成都。公元248年大将军费祎出屯汉中,公元251年回成都待了几个月后屯驻汉寿。公元253年被刺身亡。
北伐公元227年丞相诸葛亮率诸军进驻汉中,出发前给后主上《出师表》。从此诸葛亮就一直待在汉中,没有记载返回过成都。北伐也不需要一直留在汉中。大将军蒋琬也是以北伐的名义出屯汉中和涪城。费祎出屯汉中和汉寿却未以北伐的名义,甚至制止姜维北伐。费祎死后,姜维得以北伐,但姜维回成都。诡异的是姜维北伐时没有率诸军进驻汉中,北伐后也不驻汉中。

公元237年七月辽东公孙渊叛曹魏。公元238年后主刘禅下诏给大将军蒋琬,让其率诸军进驻汉中趁机北伐。但是进驻汉中的时间上有问题。在公元238年正月魏主下诏让太尉司马懿率军讨辽东,八月斩杀公孙渊。蒋琬率诸军进驻汉中是在公元238年十一月。人家都打完几个月了才去汉中。从时间来看蒋琬去汉中,也许有着不得已的原因。
公元239年三月蒋琬加大司马、开府,这表示蒋琬的权力在增加。当年诸葛亮的丞相府是有两套班子。一套前线丞相府代替将军莫府(幕府)统领北伐军。一套在成都的丞相府,由留府长史张裔和参军蒋琬署留府事。所以蒋琬的大司马府局限于汉中。但是蒋琬在汉中待了六年都没有进行北伐。因为刘禅不会允许又出现一个诸葛亮。

公元242年大司马蒋琬提出东征,收复东三郡。这个东三郡是汉中郡东部,当年刘备赢汉中之战胜利后派刘封、孟达攻占。但是公元220年孟达降魏,以汉中东部归属曹魏。后来曹魏在此设置三个郡。这个计划受到反对。后主刘禅派费祎、姜维、马忠三人前去宣旨。宣个旨都需要三个重量级人物前去。如果蒋琬一旦实施北伐或东征肯定会效仿诸葛亮在成都和汉中各设置一套大司马府。
公元243年大司马蒋琬提出让姜维率军为先锋进攻凉州,蒋琬自己率主力。涪城水陆四通,支援各方都方便。十月蒋琬率诸军从汉中南撤至涪城。尚书令费祎升大将军、录尚书事。侍中董允加辅国将军兼尚书令。中监军姜维升镇西大将军。前将军邓芝升车骑将军。安南将军马忠升镇南大将军。前护军署大司马府事王平任镇北大将军、统汉中事。

从大司马蒋琬离开汉中去涪城,说明其败下阵。东州费董邓、益州马王、降将姜维都升官,就说明了问题。大司马蒋琬到了涪城后也没有进行北伐。按照蒋琬自己的说法在六年没北伐是因为病了。东征准备行动时,正好生病了。后主刘禅阻止是后来的事情。蒋琬到了涪城病情又加重了,三年后去世。蒋琬也够历害,前后病了九年才死。
公元244曹魏大举进攻蜀汉,以大司马蒋琬生病为由授大将军费祎假节,由费祎率军赴汉中。同年大司马蒋琬生病为由辞益州刺史,于是大将军费祎领益州刺史。这等于是蒋琬彻底架空。公元246年十一月蒋琬去世。侍中兼尚书令董允也去世。由东州陈祗任侍中,东州吕乂任尚书令。姜维升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

在蒋琬去世后姜维屡屡率偏师出凉州和陇右,大将军费祎限制不过万人。公元248年汉中都督王平去世,胡济接任。大将军费祎出屯汉中,如蒋琬一样待在汉中不走。新任汉中督胡济是荆州南阳人,应该是荆州派。但胡济和费祎是好朋友。史书没有讲费祎出屯汉中的原因。大将军费祎并不北伐,连蒋琬口号式北伐都没有。三任执政都长年在外,这是不正常。
在公元253年四月姜维率数万人围南安。公元254年春正月,姜维还成都。六月姜维率众出陇西。公元255年春,姜维还成都。夏,姜维率诸军出狄道。公元256年出上邽,八月姜维退军还成都。公元257年姜维率军出骆谷。公元258年姜维还成都。公元262年姜维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从这来看姜维每次北伐后都回成都。最后是怀疑宦官黄皓和右大将军阎宇要废了自己才不敢回成都。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镇守战略要地蜀汉的汉中、涪城、汉寿都是战略要地,兵家必争之地。汉中是蜀汉的门户,防御曹魏的第一线。涪城水陆四通,是屏蔽蜀地东北的要地。汉寿水通汉中和巴西,也是连接两地的要地。所以蜀汉丞相、大司马、大将军才要坐镇这些地方。持此观点的是晋朝人常璩,他是益州人。生于公元291年,所以见过蜀汉人也不奇怪。何况常氏也有不少人在蜀汉为官。

但是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偶尔坐镇汉中免强说得过去,长期坐镇就不正常了。如果曹魏大举进攻,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前去坐镇还说的过去。但问题是曹魏也不怎么打蜀汉。涪城和汉寿并非是前线防御重地,大司马和大将军坐镇就更多余了。东吴的陆逊自孙权称帝后就一直待在武昌,从未回过建业。曹魏也极少打武昌。即使打荆州,也是诸葛瑾、朱然等人去防御。
在刘备夺取汉中后就设置了汉中督,负责汉中的防御。执政大臣再来坐镇就多此一举了。曹魏有辅政大臣去地方坐镇,但人家是有都督衔。大司马曹休督扬州,大将军曹真督雍凉,骠骑将军司马懿督荆豫。何况他们也时不时回洛阳。诸葛亮和蒋琬是不回成都。费祎倒是回了成都几个月,然后又去了汉寿。一年后费祎就给人刺杀了。怃戎将军张嶷曾提醒过费祎。说明张嶷是知情人,也说明费祎之死是有预谋。
五大不在边公元234年八月诸葛亮,后主刘禅为诸葛亮举行三天的哀悼仪式。安汉将军李邈上疏:“吕禄、霍禹未必怀反叛之心,孝宣不好为杀臣之君,直以臣惧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今亮殒殁,盖宗族得全,西戎静息,大小为庆。”当时后主刘禅大怒,把李邈处死。

在李邈讲吕禄、霍禹他们谋反未必是真,因为大臣惧怕君主逼迫,而君主畏惧大臣的威望,这才导致相互猜忌。从这段话来看诸葛亮、蒋琬、费祎离开成都是为了避祸。例如宦官黄皓和右大将军阎宇谋划废掉姜维,由阎宇取代。《三国志蜀书姜维传》: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诸葛亮、蒋琬、费祎不回成都的原因可能跟姜维一样。曹操南征北伐后都是回邺城,不回许昌。
这个“五大不在边”出自左传。汉代贾逵解释为:“太子、母弟、贵宠公子、公孙、累世正卿。”就是讲这五类人是不能手握重兵驻守在边疆重镇。在春秋时已发生多次教训。诸葛亮、蒋琬、费祎就属于累世正卿。李邈之死不完全是因为诸葛亮,五大还有母的兄弟。在诸葛亮死后,后主刘禅任命吴太后兄吴懿为骠骑将军、汉中都督。
皇权与相权在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以诸葛亮临终交待蒋琬和费祎是接班人。蒋琬任大将军录尚书事领益州刺史,费祎任尚书令。蒋琬没有开府之权,刺史非州牧。费祎则没有军权。诸葛亮集军政权于身,没有那个帝王不忌讳。蒋琬和费祎虽然各代表荆州和东州,但他们属于弱势。荆州核心是南阳和南郡,东州核心是三辅和南阳。蒋琬是零陵人,费祎是江夏人。

虽然蒋琬成为诸葛亮接班人,成为荆州派代表人。但事实上蒋琬很憋屈,连昔日诸葛亮的益州小弟都不服。在蒋琬时代蜀汉高层没有一个人是荆州派。丞相长史杨仪升中军师,但无所统领。向朗调任左将军,但优悠无事。中部督向宠被剥夺军权,由侍中董允统帅宿卫禁军。玄乡侯高翔、中乡侯辅匡、关内侯刘邕等人成为路人甲。
我认为蒋琬去汉中、涪城,不回成都正是没有安全感。后来姜维就是因为宦官黄皓,才不敢回成都,宦官代表着皇权的意志。曹操也不回许昌,南征北战后都回邺城。我认为蒋琬去汉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要反弹,想通过北伐让荆州派再次崛起。这也是为何蒋琬无法北伐东征,因为刘禅不会让荆州派再起来。

在蒋琬出屯汉中筹备北伐就获得开府之权。任命王平为前护军署大将军府事,李福为前监军领大将军司马。加大司马后让姜维领大司马府司马,让姜维率偏师西征入羌中。个人认为是一种试探和妥协。李福和姜维是刘禅的人。王平原本就是汉中督,本来论资排辈是轮不到他。正是因为他资历浅,符合刘禅的用人方针。
公元248年大将军费祎出屯汉中。因为费祎成了蒋琬,姜维变成了费祎。皇权打压对象变成了费祎。所以费祎带着大军去汉中,加上汉中的驻军,这样费祎控制了蜀汉大部分军队。这也是为何姜维只能率不到万人去骚扰曹魏。但这时费祎面临的困境要比蒋琬要大,这也是费祎迟迟不能开府的原因。据《魏略》:琬卒,禅乃自摄国事。

公元251年夏大将军费祎突然从汉中返回成都。个人认为费祎回成都是为了控场或摊牌。因为费祎这么久都没有获得开府之权。这一年尚书令吕乂去世,侍中陈祗兼任尚书令。我认为跟这事有关系。因为陈祗背叛了派系和阶级。从董允和陈祗对待刘禅和宦官黄皓的态度就知道了。“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于皓”、“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
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就讲到: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而桓灵二帝就是宠信宦官。在东汉士大夫跟宦官是势同水火,现在陈祗却和黄皓勾结在一起。公元251年冬大将军费祎北屯汉中。理由是成都有神棍对费祎讲成都没有宰相位。以费祎的才能,我个人认为是不会相信神棍之言。费祎是以退为进,汉寿距离成都远比汉中近。何况费祎是带大军。公元252年费祎在汉寿开府。

蜀汉有一件事情非常诡异,就是没有夺嫡之事。曹魏和东吴都有,甚至举国中分。刘禅至少有七个儿子,却没有相关记载。这是非常不符合逻辑。七个儿子和妻母族肯定会斗起来。太子刘璿,有记载是张皇后侍女王贵人所生。其余六子皆不详。《三国志蜀书》根本没有六子的传记,也没有六子生母的记录。这是非常不正常。
在公元251年大将军费祎回到成都,对于刘禅来讲是非常危险的信号。因为费祎正是太子刘璿的岳父。公元253年正月大将军费祎在汉寿宴请诸将。宴席其间费祎喝醉,被魏国降人郭脩持手刃杀害。自费祎之后,蜀汉再无人能开府。皇权成压倒性,这也是为何宦官黄皓能秉政。因为后主刘禅不会直接下场去打牌。荆州和东州都倒下去了,蜀汉灭亡也进入倒计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