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满清百姓为什么不爱大清国?

温伯陵呀 2024-12-11 15:18:05

敌人问:“为什么帮我们打你们的皇帝?”

百姓却回:“皇上不爱我们,我们为什么替他守城?”这句话透露的,远不止是冷漠,而是对清朝权力体系的深刻绝望。

为什么会这样?

清朝一个以“盛世”自居的王朝,却在19世纪末陷入了内忧外患的泥潭。

表面上有“康乾盛世”的光环,实际上,百姓的生活却苦不堪言。土地兼并严重,赋税压得人喘不过气,统治阶级却穷奢极欲,完全无视民间疾苦。

鸦片战争后,列强的侵略接踵而至,清政府不仅没能保卫国家,反而割地赔款,签下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百姓看在眼里,心寒在心里。到了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入侵时,许多百姓不仅没有站在朝廷一边,甚至积极协助侵略军。

他们的行为看似离经叛道,却有复杂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社会根源。

这不是简单的“汉奸”问题,而是清朝统治危机的集中体现。

1. 帮洋人扶梯子:清朝百姓为何变成“带路党”?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一张照片流传至今:几个中国百姓正帮洋兵扶梯子、爬城墙,甚至主动拉着洋兵上去。

攻下北京后,百姓为联军提供食物、饮水,甚至充当运输队。

这事儿让洋人都看呆了。“一个外国记者问:“你们为什么帮我们打自己人?” 一个农民的回答很现实:“洋人打的是皇上,不是我们。而且洋人给钱,干嘛不帮?”

这可不是一句简单的抱怨,而是清朝百姓对朝廷彻底失望的体现。

清朝自称“天朝上国”,大张旗鼓地高喊“皇恩浩荡”,但这些恩惠从未真正惠及普通百姓。对于农民清朝就是一个只知道剥削的皇帝国度。

皇帝的江山,关他们什么事?

2. 烧圆明园:侵略者的火,百姓的怨

圆明园——清朝贵族的“人间天堂”,被英法联军烧毁时,竟有大量百姓主动协助。他们带来火种,帮着扩大火势,甚至在火光中争抢财物。当联军发现没带足够的点火工具时,中国百姓雪中送炭,主动拿来干草和木柴。

为什么要烧圆明园?

对英法联军这是对清政府的报复;对中国百姓这可能是一场“复仇狂欢”。圆明园是皇帝的,而皇帝从来不在乎百姓的死活。百姓对这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清朝早已恨之入骨。

有人说,这些百姓是“汉奸”。

但他们看得很清楚:满清不是“家”,而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他们烧的不是自己的祖国,而是一个剥削他们的腐朽政权。3. 满清是如何逼出“汉奸”的?

龚橙,字孝琪,号半伦,他有个显赫的父亲——著名思想家龚自珍。

龚橙却成了清朝历史上的“汉奸翻译官”。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他站在英法联军一边,对清政府百般刁难,甚至提出各种苛刻条件。

恭亲王奕䜣怒骂他“忘恩负义”,他却反唇相讥:“我父亲一生为国,却被你们逼得衣食不保。我龚家何曾受过朝廷的恩?”

龚自珍生前力主改革,却屡遭排挤,甚至在辉煌的殿试中被人为压低排名,终究无缘翰林。龚橙目睹父亲的才华被埋没,自己也因生活所迫投靠外邦。

他的反叛,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清朝体制逼出来的悲剧。

满清表面上讲忠孝仁义,实际上却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官僚机器。

龚橙只是其中的一个牺牲品。

4. “康乾盛世”

满清粉丝们总爱吹嘘“康乾盛世”。

但这所谓的“盛世”,不过是少数贵族的狂欢。乾隆皇帝大兴土木,修园子、南巡、炫耀财富,而底层百姓却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乾隆八十大寿时,英国使团马戛尔尼来到中国。

他惊叹于清朝皇室的奢华,但同时也震撼于普通百姓的悲惨: “百姓面黄肌瘦,为了争茶叶渣滓而打架。他们的生活水平远不如伦敦的普通工人。”

这些记录不是抹黑,而是清朝真实面貌的写照。

清朝百姓不是“盛世”的主人,而是“盛世”的奴隶。这种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迫,最终将百姓推向了反叛的边缘。

5. “三姓家奴”姜瓖的逆袭:忠臣为何被逼反?

姜瓖是一个典型的军阀,从明朝投降到李自成,又投降清朝,堪称“三姓家奴”。

他曾主动为清军出钱出力,效忠满清。

但即便如此,他仍未得到信任,反而被满清贵族羞辱。他的属地大同被清军强抢民女,他为百姓出头,却被赶出门外。

忍无可忍的姜瓖最终举兵反清。

这场起义虽未成功,却揭示了满清政权的残酷本质:即使是效忠的汉人,也难逃剥削和屈辱。

满清贵族的“吃相”之难看,彻底摧毁了姜瓖仅存的忠心。

清朝百姓的反叛,不是因为他们“忘本”,而是因为满清政权从根本上背离了民众的利益。

八国联军入侵时,百姓为何选择帮洋人?

因为对他们满清的统治已经毫无意义。皇帝不爱百姓,百姓自然也不会为皇帝流血。

0 阅读:29
评论列表
  • 2024-12-11 20:15

    已经有人专门针对本文辟谣了。[笑着哭]

  • 2024-12-17 20:42

    “宁与友邦,不予家奴”——满清百姓为什么不爱大清国?

温伯陵呀

简介:读历史、谈世事、阅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