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的共和国将帅大授衔,是对众多开国功臣们戎马生涯的一次重要肯定与表彰,这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彰显了我军的正规化建设与对将领们卓越贡献的认可。
电视剧《亮剑》中也有关于授衔的片段——李云龙、丁伟和孔捷三人因为只授予少将军衔而不满,结果被刘伯承批评。而李云龙的原型王近山也确实出现过不满授衔太低的情绪,最终还因为各种原因被降为大校。
比之更严重的是还有三位将军,因争军衔而有着不同的经历和结局,甚至有一位因触怒毛主席而被开除党籍。
他们究竟是谁?为什么闹到这种地步?这三个人最后结局如何?
让我们一一道来:
一、开国元勋戴季英
戴季英绝对算得上是开国元勋、革命功臣。可以说他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也是最早搞武装起义的一批人之一。
1927年的黄麻起义,其中就有戴季英点身影。他是起义的骨干力量,奔走于黄安、麻城等地的乡村,向贫苦农民宣传革命思想,号召大家反抗地主阶级的压迫和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在起义战斗中,他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为夺取黄安县城等关键战斗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起义也揭开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序幕,戴季英由此在革命队伍中崭露头角。
随后的几年间,戴季英参与鄂豫皖根据地的建设与巩固工作。在1930年前后,他在军事指挥上展现出一定才能,多次带领红军部队抵御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例如在某次战役中,他巧妙利用地形,在山区设伏,当敌军大部队进入伏击圈后,指挥红军战士突然发动攻击,打得敌军措手不及,成功缴获大量武器弹药,有力地补充了红军的军备物资,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为根据地的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戴季英
长征开始后,1934年戴季英所在部队在鄂豫陕地区展开游击作战。他率部在当地的深山老林里与敌人周旋,1935年曾在一次战斗中,面对数倍于己且装备精良的敌军,他冷静指挥,先派出小股部队佯装败退,引诱敌军深入,然后集中主力部队从侧翼和后方包抄,经过激烈战斗,成功击退敌军,这场战斗不仅歼灭了大量敌人,还缴获了不少急需的物资,为红军在当地的生存和发展赢得了空间,也为配合中央红军的长征起到了积极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起戴季英在豫西地区组织抗日力量。他积极动员当地民众,组建抗日游击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在1939年的一次战斗中,他带领游击队破坏了日军的一条重要运输线,炸毁多座桥梁和运输车辆,使日军的物资补给陷入困境,极大地鼓舞了当地民众的抗日士气。
然而,新中国成立后,戴季英在河南任职期间却走上了错误的道路。
1951年,他在担任河南省委常委、开封市委书记时,因对职务安排不满,开始公然违反组织纪律。他多次在干部会议上发表与省委相悖的言论,攻击省委领导的决策,试图扰乱正常的工作秩序。同年年底,他更是直接上书中央和毛主席,在信中大肆攻击河南省委领导,并提出让自己担任中央委员、河南省委书记等不合理要求。
在大授衔时,钟伟对自己所授的军衔也存在一定的看法。他自认为自己的战功和军事才能不低于某些被授予更高军衔的将领,因此对军衔评定结果有所不满。据一些资料记载,钟伟曾在公开场合表达过自己的想法,认为自己应该获得更高的军衔。他的这一行为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和争议。
毛主席对他这种严重违反党纪、极端个人主义的行为极为震怒,批示开除其党籍、公职,并永不启用。
1952年,戴季英被正式执行开除党籍处分,后被依法判刑入狱,曾经的革命功臣因一己私欲而自毁前程,其经历成为了历史的一个深刻教训,时刻警示着人们要坚守党性,服从组织安排,切不可因个人名利而迷失自我。
《人民日报》1952年2月22日刊登的河南省委对开除戴季英党籍的处分决定
二、仗义执言的少将钟伟
钟伟,1911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南平江,其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1928年1月,钟伟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8月转为中共党员。他先后在红三军团担任团政委、师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以及长征,在战斗中表现英勇,为保卫和巩固革命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日战争的烽火燃起后,钟伟活跃在多个关键岗位。他在抗日军政大学任职期间,不仅自身深入学习军事理论与政治思想,还将所学传授给众多学员,为培养抗日骨干力量默默耕耘。之后奔赴新四军的战斗序列,在豫鄂挺进纵队担任要职。
解放战争时期,钟伟迎来了他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钟伟先后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三师第十旅旅长、东北野战军第二纵队第五师师长、第十二纵队司令员、第四野战军第四十九军军长等职,率部参加了解放东北和进军中南的多次重要战役。
在“三下江南”战役中,钟伟违抗上级命令,坚持攻打靠山屯之敌,最终取得了重大胜利,不仅全歼了敌军一个整团,还拖住了增援之敌,有力地配合了南满我军保卫临江的斗争,扭转了东北战局,此役也让钟伟名声大振。
钟伟将军
1955年全军大授衔时,钟伟被授予少将军衔,对此他深感不满。按资历来说,红军时期他是师级干部,抗战时期是战功赫赫的支队司令、副旅长,解放战争时期更是做到纵队司令和军长,而与他过去同时期共事的战友,基本都是上将、中将。
东北野战军9个纵,钟伟是12纵司令,除他之外的其余8个纵队司令在55年最低评的都是中将。东野整编为四野后,钟伟担任49军军长,其搭档的三任政委除一人去世外,其余两个都是中将。
因此,钟伟认为自己被评为少将不公平,心里十分不服气,甚至放出“要把肩章挂到狗尾巴上”这样的狠话,并当即找上负责评授全军军衔的办公室理论。
毛主席、朱老总得知钟伟对授衔不满一事,并未责怪他。反而是原四野的最高总指挥把钟伟叫去臭骂了一顿,钟伟此后便未再闹。
尽管军衔为少将,但组织上给他划分的行政待遇是五级,这是大部分中将、少部分上将才有的待遇,也算是一种弥补。
1959年,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钟伟公开为彭德怀鸣冤叫屈,对吴法宪等人对彭德怀、黄克诚的污蔑进行了有力驳斥,他直言不讳地指出事实真相,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正义感。
钟伟将军
三、“乞丐将军”段苏权
段苏权1916年出生于湖南茶陵。这可是个革命家辈出的地方,谭震林和刘转连等人都是茶陵人。
段苏权14岁便投身革命,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6岁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2年,他担任共青团茶陵县委书记,后任中共茶陵县委书记等重要职务,在湘赣根据地积极组织群众开展土地革命,领导地方武装与敌人进行斗争,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不懈努力。
在红军长征期间,段苏权有着独特而艰辛的经历。他被任命为红六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后又担任中共黔东特委书记兼红军黔东独立师政治委员。
在黔东地区,他与师长王光泽率部坚持游击斗争,以牵制敌人、掩护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他们缺衣少食,武器弹药匮乏,但依然顽强抵抗。
在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周旋数月后,部队遭受重创,师长王光泽被俘牺牲,段苏权也因受伤与部队失散。他孤身一人在当地百姓的掩护下,历经磨难,在敌人的搜捕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中顽强生存。
靠着乞讨,他勉强生存下来。找不到队伍的段苏权,一路要饭回到茶陵老家,之后几经折转。段苏权从醴陵到长沙,登上了运兵车至山西太原八路军办事处,找到了任弼时。历经足足3年,这才算归队。
抗日战争时期,段苏权重新回到部队。他先后在抗大学习和任教,将自己的革命经验传授给广大学员,为培养抗日军政人才贡献力量。之后他奔赴冀热察地区,参与创建和领导抗日根据地。
然而,在1955年授衔时,段苏权却遭遇了困扰。他对自己所授军衔存在不同意见,认为自己的资历和贡献在授衔中未得到充分体现。
从资历上看,他参加革命时间早,经历丰富且在多个重要岗位任职过,尤其是在长征途中的那段艰苦卓绝的经历以及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功绩都不容小觑。他觉得与一些同期或资历相当的将领相比,自己的军衔偏低。例如,他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已是重要的地方领导干部和部队指挥员,在长征中的特殊经历更是展现了他的坚韧与忠诚,在后续的战争中也持续发光发热,但授衔结果却未达他的预期,这使他内心产生了委屈和不满情绪。
面对这种情况,段苏权通过正常渠道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和诉求,希望组织能够重新审视他的授衔问题。党组织对此高度重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查和研究。一方面,组织肯定了他在革命历程中的众多功绩,认可他为革命事业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奉献;另一方面,也向他详细解释了授衔工作是综合多方面复杂因素进行评定的,并非单纯依据某一方面的条件。经过组织的耐心沟通与教育,段苏权逐渐理解了授衔评定的整体考量,接受了自己的军衔。
1964年起,段苏权任驻老挝桑怒工作组组长,归国后在福州军区、军政大学、军事学院等任职。1993年9月28日,因脑溢血辞世,享年78岁。
参考资料:
戴季英,被毛泽东批示“永不启用”的开国元勋 方莉 文史月刊2010-04-01
段苏权“暂授少将”的“历史问题” 胡涤非 湘潮2010-09-05
钟伟:中国的“巴顿将军” 刘继兴 党员干部之友 2012-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