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那只是一次情绪发泄,没想到却舒服了自己,毁了爱情。
——青玖情感
情绪失控者
有句话,你一定很熟悉,“我就是这么个急脾气,没恶意,就是改不了。”
似乎身边那些遇事急躁、冲动的人,都喜欢用这个当做借口,来为自己过激的行为寻求一个合理化的解释。
我习惯于称呼这样的人为,情绪失控者。从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是值得同情的。对情绪的管控能力差,意味着他们必定会受到情绪左右,会有较大的情绪起伏。这种体验无疑是痛苦的,可能上一分钟还心情愉悦,下一分钟就郁郁寡欢。
但这样的人、这样的性格,伤害的却不仅仅是他们自己,还有他们身边的人。在他们看来,他们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但所谓“快”并不意味着伤害“轻”,“快”与“轻”不是对应关系。一时的情绪失控,足以伤害我们亲近的人。毕竟,那些脱口而出的话,总是最伤人。
在我经手的案例中,不乏因为一次过激的争吵,而就此导致一段关系分崩离析的情况。认真分析案例时,我们会发现。两个人之所以选择分开,并不是因为导致争吵的事件本身。而是两个人吵着吵着,便觉得性格极度的不合适,无法正常的交流,于是就此走向分手。
情绪的失控与对抗成了罪魁祸首。
野马结局
虽然我们反复强调情绪控制力的重要性,但仍旧有人不以为然。“真性情”是他们的口头禅,“不做作”是他们的自我要求。他们认为要做到这两点,就不能压制自己的情绪。而别人在面对如此“真”的他们时,是应该表现出理解的。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心理学上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叫做野马结局。
“野马结局”指的是一个小故事: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它们依靠吸食动物的血生存,不管野马怎样暴怒、狂奔,就是拿这个“小家伙”没办法,它们可以从容地吸饱再离开,而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死。动物学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远不足以使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
于是,人们把因芝麻小事大动肝火,以致因别人的过失伤害自己的现象,称之为“野马结局”。
所以,你可以选择去做一匹自由奔腾,不受拘束的野马。但当你真的成了野马时,也就意味着你已经失去了人的本性。
一个人太过自我,最终必将影响人际关系,活成独行侠。所以如果你需要亲密关系,渴望情感的交流,就必须收敛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学会收放自如
那么所谓的控制情绪,就是一味地压制自己吗?
我们对于情绪的控制,一定不是禁锢和压抑的。对情绪的表达做到收放自如,才是善于控制情绪的表现。
人们会出现“野马结局”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情绪的控制能力弱,二是负面情绪得不到合理宣泄。
所以,面对负面情绪时,我们应该学会发泄。但这种发泄,一定不是对着自己爱的人,吹毛求疵,大吵大闹。将负面情绪施加、发泄给别人,是幼稚的行为。因为只有婴儿,才会只用哭闹表达情绪。当我们遭遇负面情绪时,可以借助运动、音乐、旅行等方式进行纾解。
而对情绪的控制,则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共情能力,也就是同理心。当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站到对方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时,也就意味着我们能保持一份中立的理性。基于客观和理性做出的判断,才能被合理的执行、实施,最终解决问题。
跳出情绪困境,做一个乐于自控、善于自控的人,你会发现与人相处变得如此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