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首春雪诗词,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满含希望与哲思

笩筏文化 2025-02-08 22:52:32

春尚浅,谁把玉英裁翦。立春过后,飞雪落满海滨小城,人间浪漫又是雪一半,海一半。

此番春雪初降不似往年轻柔纤细,更像是冬雪依依不舍的回眸与延续,狂风暴雪迷离山海间。

一如薛之谦歌词里所写,“雪下得那么深,下得那么认真”,让节后打工人踏着风雪艰难通勤。

又是一年开工大吉,又是一次美梦初醒,伴随着2025的第一场春雪,一起回归日子如常。

不管此刻春雪多么严寒肆虐,春意已经暗自勃发,只待“风起。风起。都做一江春水。”

冬雪的尽头是春天,春雪的序曲是花开。愿我们都能如诗词里的春雪,满含希望与哲思。

1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

世人常言,春风有信,花开有期。告诉人们要心怀希望,要善于等待。

可等待从来不容易,韩愈从春节就开始期待春暖花开,可一直等到二月也未看到姹紫嫣红。

直到偶然发现大地冒出一抹嫩绿草芽,他心中花开太迟而春来已晚的遗憾与不满才稍有平复。

从未有到初见,可不就是又惊又喜,哪怕只是小小的嫩芽萌发,也带来春天的讯息与问候。

这春草初发多么动人,正是韩愈在另一首诗里所写,“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带着这种惊喜之情,白雪在韩愈看来也极为浪漫多情,竟然穿树飞花来弥补春来过晚的遗恨。

春雪岂会有情,不过是将自己盼春、迎春和惜春的心情幻化在飞雪满庭院里,读来意趣满满。

既然春色姗姗来迟,百花还未绽放,不妨以一庭春雪摇曳满园飞花在自己心中装点旖旎春光。

说到底,春草初发,春雪初降,让韩愈对春天更加充满欣喜与渴望,花开虽迟,春心早至。

类似的写法,还如陈子良笔下的春雪:光映妆楼月,花承歌扇风。欲妒梅将柳,故落早春中。

韩愈的春雪,嫌弃春来过晚故作飞花。陈子良的春雪,则嫉妒梅柳初发,有意争春才落人间。

嫌也好,妒也罢,都是诗人对飞雪迎春的热爱与礼赞,让人感觉到乐观与美好。

2

夜来风雪借冬威,不是东君喜弄奇。

也怕春浓花易过,故将寒力顿花期。

—宋·陈著《春雪》

陈著笔下的春雪,有赖于司春之神东君的未雨绸缪,写满物极必反的人生哲思。

虽已立春,这一夜却风雪肆虐,犹带寒冬腊月的凛冽余威,仿佛还困在刚刚转身的隆冬里。

可在诗人看来,这并非东君故弄新奇,未尽其职。相反,此乃他对春光安排的用心良苦。

因为春光短暂,他不愿百花同时绽放又同时凋零,花团锦簇如此稍纵即逝,来不及细赏回味。

故而他有意让寒雪阻隔,形成不同花期,“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直至开到荼靡花事了。

如此一来,繁花似锦的旖旎春光在不同时间与空间上被延长,不至于花开花落,如此匆匆。

这种感觉就像林妹妹揶揄宝玉去看宝钗,“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今儿他来,明儿我再来,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也不至于太冷清,也不至于太热闹。”

虽然林妹妹为拈酸吃醋而语,但春光与人生皆循序渐进才得长远,最怕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自然界的花开如此,雪落亦然。一如叶颙笔下的春雪,“情知不是丰年瑞,赢得长安酒价高。”

还有刘方平的春雪,“君看似花处,偏在洛城中”,无不印证着“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

春雪虽美,对于富贵人家来说不过是娱乐怡情的点缀,可对于缺衣少食之人实乃巨大灾难。

3

连空春雪明如洗,忽忆江清水见沙。

夜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

风回共作婆娑舞,天巧能开顷刻花。

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

—宋·黄庭坚《咏雪奉呈广平公》

黄庭坚礼赞的春雪飞舞,不只疏密有致,纯洁灵动,还传达出安之若素的品格之美。

春雪漫天飞舞,涤尽世间尘埃,只觉碧空如洗。如此清新澄净,总让其想起清澈见底的江水,水底白沙历历可见。

夜晚隔窗听雪落,时而稀疏,时而浓密;晨起开门观雪飘,时而整齐,时而倾斜;何其美妙。

雪花随着回风婆娑起舞,仿佛天工随意剪裁,信手拈来,顷刻之间就让人间落满玉蕊琼花。

就让春雪尽情飘落,哪怕冰冷彻骨,也不妨碍春风桃李花开,带来灿烂春光,奉献锦绣年华。

此诗视听结合,情景相融,既巧用叠词勾勒春雪神韵,又托物言志表达身处逆境的坚韧之志。

末尾“正使尽情寒至骨,不妨桃李用年华”可谓是点睛之笔,既表明了心志又激励了友人。

它对于人生逆境的态度,与“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相比,少了激烈对抗与恒久忍耐,多了淡定从容与乐观进取。

春雪总会消散,严寒终将过去,绝处亦能重生。黄庭坚在且行且从容中也能一蓑春雪任平生。

4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宋·周弼《夜深》

古往今来,从缺少雪映书窗一夜明的读书身影,专注到忘记时光游走,勤奋到不觉风雪初霁。

南宋诗人周弼亦是如此,独坐书床挑灯夜读,两耳不闻打更声,将身心交付书山学海之中。

深夜本就万籁俱静,有了沉浸式读书,一切喧嚣与躁动都不复存在。空堂,更显幽静无尘。

诗人是如此专注投入,不知门外春雪何时初霁。只见一弯残月斜照半山,一溪流水悄然成冰。

在这里,春雪成为诗人深夜读书而自动忽略的背景图,待到惊觉风雪搁浅时又成了时间游走的参照物。

而那半峰残月一溪冰,则象征了诗人经过读书洗礼后的精神自足,空灵而淡定,清美而闲适。

对于爱书之人而言,风花雪月天从来都是锦上添花之物,而非刻意追求的氛围感与仪式感。

一如汤显祖“夜半梅花春雪里,小窗灯火读书声”,梅雪争春再美也不过是夜半读书的背景。

5

我向幽窗守拙。勘破春花秋月。

得意便归来,好把身心休歇。

休歇。休歇。锻就一炉春雪。

—元·尹志平《无梦令·我向幽窗守拙》

元代著名全真道士尹志平笔下的春雪,象征了内心修为的开悟与纯净。

这些年独守幽窗,抱朴守拙,词人意欲将春花秋月的生命轮回勘破。

一旦领悟到妙理旨趣,他便想早日归去。远离尘世浮华,只享身心俱静和生命本真。

归去休歇,归去休歇,只想在内心炼就一炉纯净春雪,在岁月波澜里找到心灵的安定与从容。

此处春雪与禅诗里的“好将一点红炉雪,,散作人间照夜灯”,同样指向心灵开悟,殊途同归。

红炉点雪,也做洪炉点雪。本义指白雪放入火炉立即融化,比喻对问题领悟极快,不着痕迹。

所以锻就一炉春雪,对于词人而言,传达了他对自己道行修为的美好愿景,希望修成大道。

最终尹志平也得偿所愿,他所执掌的全真教声焰隆盛,鼓动海岳,并活到八十三岁无疾而终。

只可惜,因金庸《神雕侠侣》同名小说人物的塑造,让世人对真实历史里的尹志平几多误解。

这就是古诗词里的春雪意象,不管是刺骨寒冷还是轻盈灵动,都给人以不同维度的生命启迪。

春雪终将消融,繁花必开陌上,一起等待“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图片来自网络,不妥联系删除)

1 阅读:49

笩筏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