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贺子珍即将出发长征,陈毅送给她一包熟牛肉:子珍,再见了

觅波评过去 2024-06-19 11:51:12

前言

贺子珍最为人瞩目的身份,莫过于她是“毛主席第二任妻子”。

但除了这层身份,她还是一位革命者,是井冈山时期的“老人”,她和许多中共高层都曾经是战友、同志,在早期革命时期一起为革命流血拼杀、出生入死。

1937年,贺子珍远走苏联,与革命事业渐行渐远,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中,也与很多战友断了联系,1947年回国后也一直深居简出,建国后也没能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中。

但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培养的战友情,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殆尽,昔日的战友没有忘记她,仍然给予了她关心和真诚,陈毅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岁月不留痕,但和那些后来身居高位的革命战友之间的友情往来,确凿无疑地证明:贺子珍曾经有过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为革命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贺子珍即将出发长征,陈毅送给她一包熟牛肉

贺子珍和陈毅都是井冈山时期的“老人”,他们一起共事过、一起战斗过。

1934年8月28日上午,陈毅前往江西省兴国县高兴镇老营盘前线督战,恰巧遇上敌人的飞机大肆轰炸老营盘,地面上的周浑元部也向我军阵地涌来。

在双方激烈的交战中,一颗子弹射中了陈毅的右胯骨,顿时鲜血直流,浸透了他的衣裳。医生经过检查,发现他的右胯骨已经骨折,需要尽快做手术。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从苏区撤离,开启长征征程。病中的陈毅得知这个消息,心里十分着急。

眼看长征马上要开始了,他却还不知道自己是跟着中央机关和红军一起走?还是留下来?他在病床上等了很久,都不见有中央领导人来找他,告诉他:中央对他的安排是什么。

10月9日天一亮,医院里的医生、护士开始清点医疗用品,做着撤离的准备,大家跑过来跑过去,脚步匆匆,每个人的神情都非常严肃。

陈毅看着这样的场面,明显嗅到了空气中紧张的味道,心里更着急了,立即致信时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的周恩来,把自己的情况跟他简略地说了说。周恩来看过信后,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专程到医院看望陈毅。

见面后,周恩来十分具体地告诉陈毅:中央机关和红军明天就要上路了,由于他身上有伤,不适宜长途行军,中央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把他留在苏区,继续和敌人战斗。

听了周恩来的一番话,陈毅一直七上八下的心这才定了下来。长征之路是一场浴血搏杀,前途未卜,陈毅为红军即将开始的险象环生的征程担忧着。

10月10日,是中央机关和红军正式撤离苏区的日子。这天一大早,陈毅进行了手术。麻药劲过后他醒了,一醒来就命令警卫员抬一副担架过来,他要去中央机关,送送即将踏上长征之路的毛主席、周恩来等人。

当时,连同毛主席、周恩来、贺子珍在内的几万人要从于都出发,从于都河渡口过浮桥,迈向危机四伏的长征之路。

一到中央机关,陈毅就看到了毛主席和贺子珍。

长征路路途艰险、危险丛生,一路上都会遭遇敌人的重兵追击,每个人都面临着生与死的考验。这一切,给这次分别蒙上了一丝伤感、沉重的阴影,多少句“珍重”盘踞在心头。

陈毅伸出手,使劲握着毛主席的手,一向率直的他,脸上没有了往日的豪迈笑容,脸色凝重地说:“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几十万敌人前堵后追,我真为你们担心。”

相比前路会遇到的种种麻烦,毛主席似乎更关心陈毅的伤情,一脸担忧地说:“你行动太不方便了,以后我们回首南天,看到落日、浮云,都会想念你们的。主力走了,担子很重!”

陈毅给毛主席宽心:“有井冈山的经验,这半壁江山丢不了。我会找一面墙打狗的!很高兴见到你们。时间紧迫,会不会耽误你们出发?”

贺子珍对陈毅说,于都河渡口现在挤满了人,队伍排得像蜿蜒的长蛇一样,几万人要过河,可是浮桥每次能过的人数有限,因此队伍走得特别慢,哪怕在这里聊上一天,再去追赶队伍也来得及。

陈毅想象着那幅壮烈的场面,心里的沉重压得更紧了。

当时,很多人都认为红军决定长征是被敌人打得招架不住,才不得已狼狈逃窜,这种说法传得沸沸扬扬。

这时候,毛主席像是在向陈毅表达他对这件事的看法,又像是在自言自语,嘴里嘟囔了一句:“不是逃,是‘出击’。”

毛主席这句话没有前情,是突然冒出来的一句话,但陈毅听懂了,并深表同意地点了点头。

在随后的交谈中,毛主席、陈毅、贺子珍聊了他们熟悉的人和事。很快,就到了该告别的时候。告别前,担架上的陈毅让警卫员把一包熟牛肉交给贺子珍。

陈毅知道贺子珍现在怀着孕,平常本来就辛苦,长征路上更是要经历很多的劫难,希望这块牛肉可以给她带去营养,支撑她的身体走完一小段长征路。

贺子珍觉得陈毅是个伤员,也是需要营养的时候,这块牛肉对他同样珍贵。因此,贺子珍说什么都不收。

贺子珍反复推辞了几次,但陈毅非要给她不可:“不是送你的,送你肚子里的娃娃的!两个人吃饭呵!路上能有什么好吃的,带上吧!”

说完,他伸手拉住贺子珍的包带,将牛肉放进包里,然后握着贺子珍的手说:“子珍,再见了!希望有一天,能再次吃到你做的辣子炒田鸡。”

贺子珍听了,眼眶渐渐湿润起来,动情地说:“到时候,我一定多放点辣椒!”

此时,于都河渡口灯火通明,战士们举着一支支火把,无数的火把照亮了于都河的上空,一场艰苦的、未来会载入史册的伟大征程正在历史面前展开。

过了一会儿,干部休养连的全体人员要踏上长征路,被分配到干部休养连的贺子珍来到渡口准备过河,看到了正在桥头指挥的周恩来。

周恩来神色凛然地站在那里,眼睛里放射出勇敢的光芒,似乎对即将开始的长征之路不退不怯。

看到贺子珍的身影,周恩来关切地说:“子珍同志,辛苦了。过一阵子敌人飞机又来了,抓紧过桥。”

贺子珍轻轻地向他点头,说着走上了浮桥,她的长征之路就这样开始了......

永远的战友情

1937年,贺子珍远走苏联。从那以后,她脱离了革命轨道,与曾经的战友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但是,岁月抹不去从前。1947年,贺子珍回国后,来自战友们的问候源源不断地向她涌来。此后三十多年,这种关心一直持续着。

1947年,贺子珍和女儿李敏乘坐火车从苏联回国,抵达哈尔滨火车站,李富春、聂荣臻等东北局负责人齐齐来到火车站迎接,由衷地欢迎她回国。

战友们关心贺子珍,不仅因为她是毛主席第二任妻子,也因为她曾经为中国革命贡献过一份力量。

当火车停靠在站台,车门打开,贺子珍缓缓走下车,大家上前几步,热情地问候她:“子珍同志,一路上身体可好?”

再次踏上祖国的土地,看到自己熟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时,贺子珍十分兴奋激动,见到曾经出生入死的战友,她更是高兴地不得了,和每一个前来迎接她的人握手:“很好,谢谢。”

在早之前,东北局得知贺子珍将要回国,已经为她找好了住处。于是,李富春告诉贺子珍:“你的住处已经安排了,你生活上有什么需要,可以提出来,我们去办。”贺子珍感谢地笑了笑。

之后,贺子珍在哈尔滨住了下来。

当时正值深秋时节,街上的秋叶纷纷飘落,天气已经非常冷了,外出时要穿厚点的外套。但是,贺子珍随身携带的行李箱里竟然没有一件厚衣服,只有几件单衣。

东北局的同志们都在慨叹贺子珍母女的日子过得清苦,连一件棉衣都没有,心里有一种难以用语言形容的感觉堵在心口,立即向李富春反映情况:“子珍同志母女生活很艰苦,连件合身的衣服都没有。”

李富春当即做出指示:“东北局出钱尽快解决,不能让她们再受一点苦。”

后来,东北局的同志给贺子珍母女送去衣服、鞋子。在东北局全体领导和同志的关怀下,贺子珍度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

在哈尔滨,贺子珍感受到了战友们浓浓的关心,也得以与昔日的战友们见面、叙旧。许多当年在井冈山上和她一起战斗过的战友,接连不断地来到她家里看望她。

例如,井冈山时期的“老人”、时任中共吉林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的陈正人,在贺子珍到达哈尔滨后,第一时间携妻子彭儒来看望贺子珍。

曾经患难与共的战友重逢,欣喜之情无以言表,大家共同回忆当年的战斗岁月、回忆在战火中牺牲的战友们,勾起了一腔怅惘之情,不禁潸然泪下。在亲切的叙旧中,他们享受到了红军老战友之间最真挚的情谊。

回国后,贺子珍最牵挂的就是亲人,迫切地想见到他们,便通过萧华,把她的心愿告诉毛主席。毛主席给了答复:“贺敏学在华北作战,现在战事很紧张,等打完仗再说吧。”

时任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第12师师长的贺敏学得知多年来杳无音讯的妹妹回国,迫不及待地想去见一见她,但是战事绊住了他的脚,只能把这件事交代给妻子李立英:“军务在身,我不能去看桂圆,你代我马上去东北。”

此时,时任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的陈毅也知道了贺子珍回国的消息。之后,他在见到李立英的时候,专门嘱咐道:“贺子珍回国后非常想念亲人,你就代表贺敏学去看看妹妹吧。”

在陈毅的亲自过问下,李立英很快前往哈尔滨看望贺子珍。见到了阔别多年的亲人,贺子珍感受到了久违的亲情,她冰冷孤寂了许多年的心得到了温暖。

战友们的问候和关怀让贺子珍既感动又温暖,而贺子珍对战友的感情也看得比一般人更重。

1948年,陈正人和彭儒要跟随部队到南方去,继续为解放全国而斗争,他们的子女将由学校负责看顾。当母亲的彭儒一想到要把孩子留在东北,自己去南方,就忍不住流眼泪。

20世纪30年代,为了革命事业,贺子珍也曾被迫和自己幼小的孩子分离,每次和孩子分离时揪心的痛到现在都难以忘却。因此,她对彭儒的心情感同身受。

为了让彭儒彻底放下心里的包袱,没有后顾之忧地专心投入到接下来的战斗中,贺子珍握着彭儒的手,柔声说道:“你放心走吧,孩子们交给我,我每个礼拜把他们接到家里来,给他们做好吃的。”

彭儒目光感激地看向贺子珍,这才放心离开。

陈正人、彭儒夫妇离开后,贺子珍遵守了约定,对他们的孩子视如己出。每到休息日,贺子珍都会到学校接他们,回家后变着法的给他们做好吃的,关心他们在学校的生活环境、学习内容,就像亲生母亲般抚育、照顾他们。

1949年初,贺子珍离开东北前往天津,准备将来到北京去。1949年下半年,时任南京市委副书记的宋任穷和妻子钟月林即将挺进大西南,参加解放西南的战斗,留下孩子没有人照料。

贺子珍主动提出替宋任穷夫妇照顾孩子,让孩子们跟着她一起去北京。虽然后来,贺子珍去北京的计划没有成行,但她对战友的感情是真挚的。

建国后,贺子珍定居上海。毛主席也在默默关心着她,表示要承担她的生活费等一切费用。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说:“我们偌大个上海,难道养不起对革命有贡献的贺子珍?”

后来,贺子珍的生活开销由上海方面负担。

1954年,贺子珍生病了。从那以后,她和战友们的来往少了许多,一直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围绕在她身边的基本只有她的家人,但仍然有战友主动登门看望她。

1956年,彭德怀来短暂地探望贺子珍,身边只有一个警卫员陪同。他的到来,让贺子珍十分高兴,特地下楼迎接他,两个人相互亲切地握手问候。

彭德怀告辞后,贺子珍依然没有从高兴的情绪中平复过来,带着几分神秘,问侄女贺小平:“小平,你知道来的是谁?”贺小平回答:“彭老总,中国十大元帅嘛,谁不知道?”

彭德怀的到来,让贺子珍连续好几天都高兴不已。

80年代初,贺子珍在北京301医院长住了一段时间,宋任穷、钟月林专程到医院探望。一走进病房,宋任穷幽默风趣地问贺子珍:“你看看,我是谁呀?”

贺子珍仔细看了一眼,惊喜地认出他就是宋任穷,大声喊道:“宋任穷,宋任穷,宋任穷!”听她的声音,就能知道她的心情多么激动。

自从1949年,宋任穷、钟月林去往西南,他们三个人已经阔别了三十多年了。三十多年之后再重逢,三位战友都已经不再年轻,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执手相对,无限感慨。

1980年,当年长征路上贺子珍所在干部休养连连长侯政也来见她。战友见面分外亲热,他们回忆着革命岁月,好像有说不完的话。

侯政对在场的工作人员说:“贺大姐在长征中不管怎么困难,总是面带笑容。长征本来很苦,她又怀着孕,身体十分孱弱,后来又受了重伤,真是倍尝苦辛,而她一路上却总是挂着笑容,从不叫苦。”

1983年,此时的贺子珍长期在上海华东医院休养。

老红军、时任中央人民公安学院副院长的谢飞到上海公干时,特意找到贺小平,提出想见见贺子珍。在贺小平的带领下,谢飞走进华东医院的病房,两位老战友再度相逢。

贺子珍的一生是坎坷的、孤寂的,但她经历过一段热血沸腾的革命岁月,那段岁月里的点滴记忆、战友情谊如同镌刻在石头上的字迹,始终没有褪色,使她的人生绽放出绚丽的光彩。

1984年,贺子珍逝世,享年75岁。

在她的遗体告别式上,邓颖超、聂荣臻、陈丕显、蔡畅、康克清等人都献上了花圈。这是与她一同走过战争岁月的人,对她的深切怀念......

1 阅读:199

觅波评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