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文学习中,多义字的理解与运用是一大难点。
今天,溪老师以一道五年级语文题为例,深入解析汉字的多义性,并探讨如何通过语境辨析词义。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白日放歌须纵酒 纵虎归山
B. 喜不自胜 不胜其烦
C. 物莫能陷也 冲锋陷阵
D. 仪态端庄 变化多端
考试时,溪老师在教室巡视,只见小宇盯着 B 选项咬笔杆,晓雯在 D 选项旁画了三个问号。
收卷后统计,这道题正确率仅有 37%,而错误答案中 D 选项占比最高。
"老师,' 端 ' 字看着都一样啊!" 学习委员委屈巴巴地说。

题目是这样的: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咱们一个个来看。
A 选项:“白日放歌须纵酒” ,出自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写杜甫听到唐军队收复河南河北一些地区的喜讯后,非常狂喜,想要尽情地歌唱饮酒,来抒发内心的喜悦,他这时候是处于放纵的状态。"纵" 在 "放歌纵酒" 中为 "放任、尽情"。
“纵虎归山” 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把老虎放回山去,比喻把坏人放回老巢,留下祸根。其中的“纵”并不是放纵、尽情,而是"释放"。
A 选项两个加点字的意思不一样,是❌的。

B 选项:"胜" 在两个词语中均表示 "承受、禁得起"。
为何这么说呢?大家请听我细细道来。
“喜不自胜”最早出处明代《西游记》第三回:"悟空大喜,急抽身往外便走,复返转,喜不自胜"。这成语用来形容喜悦到极点无法自制。
"不胜其烦" 则指因繁琐而难以忍受,如打开电脑广告弹窗,让人不胜其烦。
B 选项:"胜" 意思一样,所以是√了。

C 选项:"陷" 在 "物莫能陷" 中意为 "刺穿"(出自《韩非子》"自相矛盾"),在 "冲锋陷阵" 中为 "攻破"。
"物莫能陷"出处:《韩非子・难一》"自相矛盾" 典故:"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
它字面义是物体坚固到极点,没有东西能刺穿它。而其比喻义是形容事物无懈可击,或理论逻辑严密
其中"陷" 字的本义:刺穿(动词),与 "穿"、"透" 同源 。
在 "冲锋陷阵" 中"陷" 字为 "攻破",而非 "穿"、"透"。因此C 选项意思不同,❌,不能选择。
D 选项:"端" 在 "仪态端庄" 中为 "端正",在 "变化多端" 中为 "方面、头绪",两个字的意思也不同,打❌。

朋友们,多义字看似复杂,实则遵循 "本义→引申→比喻" 的演变规律。
如果你掌握这三招,既能破解考试陷阱,更能体会汉字背后的文化密码。
结合这一规律,溪老师总结"三招秘籍"破解多义字题目 ,轻松搞定那些让人头疼的字词解释!
第一招,咱们得学会追根溯源,看看字的本来面目。
比如说“胜”这个字,它原本的意思是“胜任、攻克”。然后,它就像变魔术一样,有了引申义。从“攻克”变成了“承受”,就像“喜不自胜”那样,高兴得都承受不住了。再一变,又成了“超过”,比如“事实胜于雄辩”。
第二招,咱们得学会抽丝剥茧,分析语境来定引申义。
举个例子,“纵”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里,意思可就不一样了。
在杜甫的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里,诗人听说收复了失地,高兴得不得了,“纵酒”就是放开了喝,是情感的尽情释放。
但是在成语“纵虎归山”里,“纵”就变成了放走老虎,动作上的释放,结果还留下了后患。你看,同样是“纵”,一个是情感放纵,一个是动作释放,引申的路径可不一样哦。
做题的时候,咱们得先分清楚语境是文学、成语还是日常用语,再提取出关键词,是情感、动作还是状态,最后匹配上引申义项。
第三招,触类旁通,掌握比喻义的迁移规律。比如说“端”这个字,原本是指人站得直,就像“仪态端庄”那样。后来呢,它就引申成了“事物的一头”,比如“变化多端”,就是说头绪繁多。这个迁移规律啊,就是从具体到抽象。

实战演练
说了那么多,大家理解吗?为了验证大家是否明白,咱们实战一下。
♥题目:下列哪个选项里的“走”,和“走马观花”里的“走”意思一样?
A. 奔走相告 B. 走投无路
C. 笔走龙蛇 D. 走南闯北。
解题思路:先追根溯源,看本义。“走”的甲骨文就像人甩开手臂在跑,所以它的本义就是“跑”。
再语境分析,“走马观花”就是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走”就是“跑”。
最后触类旁通,逐个分析。
A选项“奔走相告”是跑着传递消息,和“走”的本义一样。
B选项“走投无路”是引申为“陷入”。
C选项“笔走龙蛇”是比喻笔法流畅。
D选项“走南闯北”是引申为“闯荡”,都和“跑”不沾边。
所以,这一题的答案是A。大家猜对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