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返乡期间,网上都会晒出来老父母在老家留守的照片。
从年前的期盼,到年后的冷清,好像春节的热闹只是一场不愿意醒来的梦而已。
李玫瑾教授说:父母们不必焦虑,那些成绩不好的孩子是来报恩的,将来他们会守在你的身边,其乐融融。
这么一看,这样的说法还真是有些道理,楼下邢阿姨老夫妻俩跟儿子住一个小区,儿子工资不高,一个月才三千多,儿媳则没有工作。
邢阿姨夫妻俩在小区经营着一家小超市,物美价廉,客流量一直挺不错,有一次去超市买菜,说起如今儿女们的压力,邢阿姨说:我儿子没压力,他们一家三口啃老,家里没吃的了,就来我们这拿,一次就得拿几百块钱的东西,我孙子报的所有课外班都是我们花钱,他们要是不啃老,就我儿子那3000多块钱的工资,根本不够花,就得去外地打工,但是去外地对孩子的教育肯定有影响,反正我俩有退休金,还经营着这个小超市,能帮衬就帮衬!
没想到这番话得到在场好几个大妈大爷的认可,他们也都在一直补贴儿女,帮衬儿女。
在过去,“啃老:是个贬义词,在很多大众的认知里也是这样的,啃老通常指的是不务正业或者不愿意工作的成年人需要父母的帮衬才能生活。
而如今我发现,很多父母宁愿让儿女在家啃老,也不愿意让儿女远走他乡。表面上看这似乎是父母对子女溺爱,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很现实,也很心酸。
01丨
经济因素影响
我们处在国家飞速发展期,在这个阶段,有很多人挣到了钱,而大多数人却都是普通人。
可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物价在不断上涨,最基本的一点就是高额房价,在我们老家小县城的房价都飙升到6000多一平米了,更别提一线城市了。
网上有很多中介卖房子,介绍房产,像北京这所城市,一个大约三四平米的房子就能卖到一百多万,这个压力可想而知啊。
这高昂的房价让年轻人望而却步,往往是在外面打拼多年,最后还是没有栖身之地。
这种情况下,子女不得不依靠父母的资助,这就形成了一种啃老的情况。
02丨
就业压力大,工资低
说实话,谁不希望找个钱多事儿少离家近的单位工作呢?可实际上天上怎么可能掉馅饼呢?
好工作就那么多,谁都希望自家孩子是人中龙凤,可我们不得不承认孩子的平庸。
老家一个亲戚,儿子小时候就比较顽劣,可这个亲戚就盼着儿子将来有出息,有成就。
初中刚毕业亲戚家的儿子就不上学了,眼看上学这条路行不通了,亲戚就送儿子去当兵,当了几年兵,混上了班长,这个儿子觉得前途渺茫,便从部队转业回来了。
到如今亲戚家的四十多岁,没有房子,只有一辆车子,亲戚还要时常拿钱来接济他。
这就是现实,一些行业新入职员工的工资可能仅够维持基本生活开销,甚至还不够,像我们这所四线城市,会计专业毕业的新学生,一个月只有1500的工资,不管吃住,这1500元根本不够生活。
而生活成本包括房租、饮食等却在不断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子女难以独立生活,父母可能会补贴他们的生活费用。
03丨
父母不愿意让孩子远离
在一些文化传统中,家庭是一个紧密的整体。父母认为自己有责任照顾子女,即使子女已经成年。
就业难,房价高,父母如果没有能力补贴,那么子女只能远走他乡了,而在我们传统文化中,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也舍不得让子女走远,希望子女留在身边,父母有能力则会帮衬子女。
现代社会对于啃老现象的社会评价变得相对宽容。
过去啃老可能会受到周围人的强烈谴责,但现在社会更加多元化和包容,这种现象虽然也受到一些批评,但总体上并没有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使年轻人完全独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啃老现象的存在。
04丨
子女消费高
部分年轻人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受到过度保护,缺乏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一些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被父母包办一切,在进入社会后难以适应职场竞争和独立生活的压力,只能依靠父母的支持来维持生活。
更重要的是在现代消费文化的影响下,一些年轻人追求高品质的生活,消费欲望强烈。他们可能过度消费,购买超出自己经济能力的商品,如名牌服饰、高端电子产品等。
当自己的收入无法满足消费需求时,就会向父母伸手要钱,从而形成啃老的行为。
其实啃老并不可怕,也不可耻,关键在于子女的心态。
正如余华所说:不要踩着父母的肩膀,看过世间的繁华后,又嫌弃父母从未读过书。他们曾经做过多少牺牲,有付出过多少努力,却没有把苦难和痛苦传承给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