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了几遍,孩子总是没反应
明明喊得嗓子冒烟,孩子却像戴了耳罩。
别急着上火,这种情况十个家长九个遇过!
本文揭秘小家伙们"装听不见"的真实原因,分享四个家家都能用的妙招,教你用玩游戏的巧劲代替吼叫,让娃自己转身回应,亲子间再也不会"鸡同鸭讲"。
一、孩子不是故意不理你,可能是这两个原因
1、孩子的耳朵与成年人的构造有所不同。
孩子的耳朵,比我们想象的更为娇嫩。
上个月带侄女去体检,医生说她的耳道里,结了个耳垢块,就如同下水道,堵了棉花球。这种情况,在爱动爱玩的孩子中,特别常见,他们自己,又说不清耳朵发闷的感觉,家长自然,容易误会成不听话。
2、专注时的天然屏障
就比如当我们在玩手机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将家人的叮嘱给遗漏掉。
孩子在堆砌积木进入紧要环节时,的确会启动“忽略功能”。
上个星期,在儿童乐园中,我目睹了一位母亲高举着冰淇淋,接连呼唤了十多遍,可那位玩沙子的小女孩却始终没有抬起头来,——这其实并非是在闹情绪,而是因为她那幼小的思维正全力以赴地应对眼前的重要任务。
二、吼孩子的后果比你想得更严重
那天在小区听到的怒吼
五楼爸爸的吼声震得窗户都在抖:“说了多少遍,别碰插座!”吓得孩子哇啦哇啦大哭。
这种突然的巨响,就像拿铁勺敲玻璃杯,虽然能引起注意,但是次数多了,孩子的耳朵会像长期受潮的鼓面一样,渐渐失去灵敏度。
更让人心疼的是,心理发生了变化。
朋友讲她女儿如今得等到大人吼到脸红脖粗的程度才肯行动,有一回孩子委屈地说道:“妈妈凶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脑袋里下起了大雪,浑身都变得很冷。”
这种习惯性的对抗,在不知不觉间就将亲子关系冻成了冰疙瘩。
三、四个亲测有效的沟通妙招
1、先碰碰小手再说话
这是幼儿园老师惯用的法子:缓缓地触碰一下孩子的手背;而后待他们眼眸闪烁着光芒看过来之时;紧接着再以如同说悄悄话那般的音量进行提醒:“小司机加油站到啦”。身体上的接触恰似按下了接收信号的那个开关。
2、把话揉碎了说
"穿鞋→背书包→开门"比"磨蹭什么都要迟到了"管用十倍。
楼下的奶奶带孙子就用这个绝招,每次只说三个字:"抬脚"、"伸手",四岁娃出门准备比大人还利索。
3、把指令变成闯关游戏
闺蜜策划了一个特别好玩的游戏:“恐龙特工队,注意啦!浴室里出现了神秘的泡沫,而且得赶紧把它清理干净哟!”
她儿子拿着玩具剑,“咚咚咚”地跑进浴室,接下来一会儿去刷牙,一会儿去洗澡,根本不需要别人催促。
在这样的情境游戏中,执行指令就仿佛完成任务一般,变得格外轻松愉快了。
4、制造专属对话气泡
关掉电视的噪音,蹲下身来与孩子平视。
就如同昨天在超市所见到的那位妈妈,她用手圈成“小喇叭”状罩住女儿的耳朵,说道小公主糖果王国的臣民在等你回家呢。”
小姑娘开心地拉起妈妈的手便离开了。
四、这些改变让我们家不一样了
邻居老师分享了她家的新传统:每天晚饭时,全家要说一件"今天好好说话的事"。
上周她女儿兴奋地说:"妈妈没吼我,用手指比了个三,我就关掉电视了!
记住两个重要习惯:
1、定期请医生看看耳朵,就像检查牙齿一样简单
2、在冰箱贴张彩虹图,每次温柔沟通就贴颗星星,攒满七颗可以选睡前故事
孩子那小小的耳朵呀,正努力地学习去捕捉世界的声音呢。有时候呢,并非是他们不想听,而是确实需要我们运用恰当的方法呀。
就如同收音机一样,只有把频道调好,才能够接收到清晰的信号呢。
当我们寻找到适合孩子的沟通频率之时,那些以往看似“听不见”的片刻都会转变成成长道路上那温暖的回响啦。
参考资料:1.陈鹤琴,《家庭教育》,中国青年出版社2.李玫瑾,《心理抚养》,上海三联书店3.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中国妇女出版社4.黄选兆、汪吉宝,《实用儿童耳鼻咽喉头颈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5.劳拉·马卡姆,《父母平和 孩子快乐》,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6.简·尼尔森,《正面管教》,北京联合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