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王命令的颁布,各地勤王部队的进发,宋朝的勤王制度

佑渊说历史 2023-06-10 22:48:0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引言

金兵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和靖康元年(1126)八月两次大规模南下攻宋,宋廷在京师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时,多次颁布勤王命令召天下军民入援勤王,并采取各种办法保证勤王命令能顺畅及时地传递出去。各地在接到勤王命令后,纷纷组织部队进发勤王,但各支勤王部队对入京勤王表现出积极和消极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一、勤王命令的颁布

北宋自宋神宗时期起,全国的兵力部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扭转了传统的内外相制的局面,京师的驻军数量只维持在十万人左右,为宋太宗以来最低点。北宋末年,在京诸军由于缺额严重且“久不招填”,出戍边地,或留边或溃散,使得京师的驻军数量更为减少,“皇城之内,无诸班以宿卫;京城之中,少禁旅以镇守”,甚至到了“差郊祀立仗人不能足数”的尴尬境地。

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当金军分东、西两路大举南侵,并迅速进逼京师时,在京马步军“仅存三万而已”,宋廷于是颁布勤王命令,召天下兵入援。靖康元年(1126)正月,宋、金双方城下议和。二月,金军撤围北去。在金军第二次南侵之前,宋廷也曾颁布命令,调集全国人马入援京师以防金兵再犯,但随即罢去,京师的防卫力量仍然没有得到加强。靖康元年八月,当金军发动更大规模的南侵时,宋京师的驻军也还是只有三万人,不得不再次召天下兵马勤王。

得知金兵不断南下的消息,宋廷惊慌不已,宋徽宗在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二十二日,下罪己求直言诏,正式颁布勤王命令:“天下方镇、郡邑守令,各率师募众,勤王(汉)[捍]边,能立奇功者,并优加异赏,不限常制。”二十九日,宋钦宗下诏:

“金人犯边,诸道兵马合入卫畿甸,除沿边守御人外,令京东、京西、淮南西、浙帅司于正兵并不系正兵内精选骁锐及召募武勇,委兵将官星夜部发,赴姚古使唤。”

特别命令京东、京西、淮南西和两浙路安抚使司在系将和不系将正兵中挑选精锐,招募武勇,并选派兵将官带领部队星夜起发,倍道入援京师。催促距离京师比较近的几路组织人马并火速前来,使其可以先于其他勤王部队到达京师,从而增强京师的防卫力量,这一举措无疑是有积极作用的。靖康元年(1126)正月四日,宋钦宗降旨:

“今来团结军兵,捍御贼马,如立到功效,并当不用常制,倍加酬赏。”

在颁布勤王命令的同时,宋钦宗还对勤王部队进行激赏。靖康元年(1126)二月,斡离不撤围北去。为防金人于秋高马肥之际再次入侵,知枢密院事李纲与同知枢密院事许翰积极筹划调发防秋之兵。四月二十四日,宋钦宗下诏:

“今者重兵尾袭,贼骑遁逃,朔部无虞,与天下同庆。然而虏情狡狯,未有所惩,秋高马肥,虑复侵轶。非以虎符起天下兵,控扼郊陲,荡攘群丑,则何以震慑狂虏,奋张天威,以定中兴之业!诏到,仰诸路安抚、总管、钤辖司名下所管州军,遴选将佐,训练正兵,招填阙额,缮治器甲,储蓄刍粮,预备军须,以听朕命。夫一岁之间,再勤师旅,良非获已,共摅大愤,以图休息,兹惟其时。”

征召部队分屯京师周围,并按地理远近规定了各路的到京日期。在李纲统兵入援太原(今山西太原)时,朝廷又“尽改前日诏书调兵防秋之计”,将调发的各路防秋兵马“罢去大半”。靖康元年(1126)八月,金军再次分兵两路南下侵宋。粘罕于九月三日,攻破太原府(今山西太原),斡离不于十月五日攻陷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不久,种师道死,主和派唐恪以与金人和谈为名将部队罢去。而金军则是一边和谈一边继续南下。

直到粘罕渡过黄河,占领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后,宋钦宗这才下诏:“应天下方镇郡县各率师募众勤王捍边。”由于此时金兵日渐迫近,京城岌岌可危,勤王命令还规定了勤王部队的到京时间。如宋钦宗十一月十三日下诏,命令江浙、福建经制使翁彦国率部队要在十二月上旬到京勤王。十一月十四日又诏:

“诸州勤王如敢后时,当职官并以军法从(之)[事]。”对不能在规定时间及时赶到的,其相关责任人还要受到军法惩处。十一月二十四日后,斡离不、粘罕先后抵达开封(今河南开封)城下,开始了对宋京城的围攻。眼见京师即将不守,宋廷又接连颁布勤王命令,召天下兵马速来勤王,并厚加激赏。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十一日,宋钦宗诏赐河北:“仰河北一路尽起军民之兵,守臣自将,倍道并行,星夜前来,殄灭虏寇,以安王室。天下平定,与汝共之,除赏赐外,军士复补官资,百姓免五年租赋。”

诏书中明确指出:第一,对能领兵速来勤王的,不论官职大小都优加奖赏;第二,优先保障勤王部队的行军粮草;第三,对能纠集队伍的百姓按功劳大小补官。接着,授康王为河北兵马大元帅、范致虚为陕西五路宣抚使,命二人组织兵马火速入援。靖康元年闰十一月二十日,枢密院传檄诸路催勤王兵。檄书曰:应帅府、监司、郡守、丞贰、令佐,悉不拘常制,起勤王之师。

在金人第一次撤围后,宋廷也曾下诏起发兵马,令其屯驻京师周围以防金人再来,但被主和派遣返。金军第二次南侵时,宋钦宗直到金军渡过黄河才颁布勤王命令,没等勤王部队到达,金军已包围京城。随着京师防卫形势的日趋严峻,宋廷又多次颁布命令催促各地勤王之师速来京师解围,但为时已晚。二、勤王命令的传递方式勤王命令能够及时顺畅地传递出去,这是保证各地组织兵马迅速勤王的基本前提。为了保证勤王命令有效到达各地,宋廷采取了派遣专使急递传递和持蜡封间道传递两种方式。

二、遣专使急递传递

急递主要指马递和急脚递,宋朝“马铺每一昼夜行五百里,急脚递四百里”。金军第一次南下时,即使是在斡离不抵达开封(今河南开封)城下后,由于金军兵力有限,无法完成对京师的合围,京城对外交通一直比较通畅,传递勤王命令这样紧急的任务自然要首选急递。事实上也正是这样,当时“凡有号令及四方供应文书,类多急递”。

三、持蜡书间道传递

持蜡书间道传递就是皇帝派人携带被蜡封起来的勤王密诏走小路赶赴各地,以催发勤王部队的传递方式。靖康元年(1126)十一月二十四日,斡离不统率东路军抵达开封(今河南开封)城下,随后粘罕的西路军也到城下,金军开始了对开封的围攻,并分兵据守京师通往各地的交通要道,使得京师内外道路阻绝。宋廷勤王命令的传递这时就主要依靠蜡书这种方式了。闰十一月十三日,宋钦宗“选间使赍蜡书往诸道召勤王兵”,鄜延路兵马钤辖刘光世就接到命其

“多选马军赴阙”的蜡书。闰十一月十八日,又遣秦仔等人持亲笔蜡书缒城前往相州(今河南安阳),拜康王为河北兵马大元帅。”

持蜡书间道传递命令对人的体力、胆识和毅力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其人员主要通过招募得来,前往相州的秦仔等人和前往南道总管司的姜绶都是朝廷特意招募的敢死忠勇之士。宋钦宗考虑到出外传递命令的人凶多吉少,所以同时派出多人持相同的蜡书前往同一地方,以确保有人能成功将勤王命令带到。往相州拜康王为河北兵马大元帅时就“一日同遣八人”。随后又差十人同往相州催发大元帅府勤王兵,这次只有侯章一人安全到达元帅府。11这些敢死士持蜡书出外传递命令危险性是极大的,他们“多为逻兵所获”。

四、勤王部队的进发

陕西六路。靖康元年(1126)正月六日,陕西统制官吴革最先“自关中帅师勤王入城”。这是第一支赶在金将斡离不围攻京城前到达的陕西勤王部队。随后,杨可胜也“自陕西领兵来勤王”。正月二十日,种师道和姚平仲带领泾原路、秦凤路勤王兵抵达京城。知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徐处仁得知金兵来犯,亲自带领本府精锐兵马勤王。河北处于抗击金军入侵的最前线,有些州县在金军南下时就相继被攻陷,其余的也大多忙于自保。

虽然河北距离京师很近,但入京勤王的并不多。京东路。奉朝廷命令前往京东路招降盗贼的范琼与刚接受招安的李宝等人在金人斡离不围城后,带领部队入援。京西路。靖康元年(1126)正月十八日,统制官马忠“以京西募兵至”。巩县(今河南巩义)百姓李彦仙自出家财招募勤王军,入援京师。淮南东路。泗州(今江苏盱眙)派出勤王部队入援。

五、积极勤王

勤王部队中不乏奋不顾身,慷慨赴难的队伍。金人第一次围攻宋京城时,

“四方忠义士虽素不预军籍,亦皆横身扼腕,自备器甲,效命登先”。即使不在军籍的百姓也义无反顾,争先效命。在国家遭到外敌入侵之际,天下忠义之士同仇敌忾,不远万里,不辞劳苦,“自广之东西,湖之南北,福建江淮,梯山航海,越数千里争先勤王”,

南道总管张叔夜接到命令后即日起发,在颍昌府(今河南许昌)遇见西道总管王襄,对王襄说:“主上坐席不安,欲以兵勤王。”王襄以为金兵太盛劝张叔夜不要去,“叔夜以为不然”,父子三人带着部队自颍昌与金人多次激战,终于到达京师。江淮制置发运副使向子諲在众军得到不得轻举勤王之师的命令后疑惑不前之际,“独遣部将金汝玉由鹿邑至太康”,途中与敌力战,金汝玉被粘罕所获。南道副总管高公纯奉诏罢勤王兵,京西转运副使刘汲识破金人诡计,劝其应速速进兵,高公纯犹豫不决,刘汲请求自行,最后“独驰数十骑赴都城”,表现出以身许国的壮烈决心。知同州(今陕西大荔)唐重听说京师失守后恸哭,传檄陕西各地,勉励其尽臣子之节效死勤王,随后“慨然就国,以勤王自任”,义无反顾地率师勤王。

六、消极勤王

有的勤王部队迂回观望,甚至是畏敌逃跑。知京兆府(今陕西西安)盛章统领的勤王部队“坐观事势,迟留不行”,只图营私自保。陕西制置使钱盖入援受阻后到了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听说金军已攻陷京师,“遂弃军奔湖北”。统领陕西勤王大军的主帅在得知京城不守后,想到的不是火速入援,竟抛下部队只顾逃命。鄜延经略使张深随陕西五路宣抚使范致虚入援,到陕州(今河南三门峡西)后,提出要取小道前往京师,范致虚也看出他是“殆假此以归耳”。

张深带着自己的队伍一路向南,经虢州(今河南灵宝)、卢氏县(今河南卢氏),逃到了汝州(今河南汝州)。北道都总管赵野置司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东北),“将大兵自卫迂回,曲折走南京驻札”,不直接前往京师救援,却向东拐到了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西道总管王襄置司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在西京被金兵攻陷后,“无赴难之意”,带着部队往南去了邓州(今河南邓州)。河北、河东宣抚使范讷守黄河失败后“拥兵自卫,迂回退缩”,领兵去了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河北、河东宣抚副使折彦质则是领兵逃入川陕。京勤王持消极态度,或徘徊不前,迂回观望,或者干脆逃跑避敌,很少正面与金兵作战,这应该是导致勤王部队最后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有一部分勤王部队将帅和士兵一同慷慨赴难,虽然由于力量过于弱小而无济于事,但他们表现出的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而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却是十分令人敬佩的。

结语

北宋靖康年间勤王部队虽然没能挽救北宋王朝最终走向覆灭的历史命运,但这并不意味着勤王行动就因此完全失败了。首先,面对外敌的入侵,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爱国军民共赴国难,纷纷组织、参加勤王部队,同仇敌忾,义无反顾,表现出了可贵的爱国主义精神。在金军第一次围攻京城时,各路勤王部队及时赶到,鼓舞了全国军民的士气,改变了双方的实力对比,使金军有所畏惧,不得不领军北撤,勤王部队一度延续了北宋王朝的生命。

其次,金军第二次南下掳走宋徽宗、宋钦宗后,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随后,正是由于勤王部队云集京师,对张邦昌形成巨大的震慑,才使其还政于宋室。勤王部队成功挫败了张邦昌伪政权,为宋室保留了半壁江山。其三,勤王部队还奠定了南宋军队最初的班底,一大批优秀的将领在靖康年间的勤王行动中得到了锻炼,积累了对金作战的经验,此后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南宋初年抗击金军的中流砥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靖康年间的勤王部队并没有完全失败。

参考文献

《宋代兵力部署考察》

《宋朝诸臣奏议》

《三朝北盟会编》

《靖康要录笺注》

《宋会要辑稿·刑法》

《宋会要辑稿·方域》

《宋史》

《宋名臣言行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