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医生:我见过2万多场生死,才知道如何更好地活

调皮的小文案 2024-02-22 16:30:13

“我见过2万多场生死,才知道如何更好地活。”——薄世宁。

我是贪生怕死之人,所以对关于生死的话题讳莫如深。

而我在近期阅读的这本《命悬一线、我不放手》,它从ICU医生的视角,重现患者及其家属在面对疾病冲击时的百态,让我深感触动,明白了生命关怀的重要性,同时也懂得如何更好地应对疾病,更好地活着!

作者薄世宁为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监护科副主任医师,在一线工作近20年的他,每天和时间赛跑,努力从死神手中夺回患者的生命。

基于从医多年的经验与思考,薄世宁创作了《命悬一线、我不放手》这部医学通识作品,其内容真实不做作,以医者仁心的笔触,跨越患者与医生之间的认知鸿沟,来探讨生命的意义。

这两年我所遇之事颇多,也曾多次送亲近之人到急症抢救,更明白作为患者家属的心情——把所有希望寄托于医生身上。

可以说,在急症或是重症病房,医生的言行如同投水之石,轻易在患者家属心中激起层层水花。

所以,我赞同作者在书中的这句话:“当患者命悬一线时,医生的淡定、睿智、理性高于一切。”但同时,一个医生的一世修行,必须把情感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既要付之情感,又要理性决策;既不违背客观规律,又永远秉承人性中最珍贵的善。

理性固然能让你我在这社会中,减少出错的几率,不容易犯错。但过分的循规蹈矩,不掺杂任何个人情感,始终是冷漠且不符合人性的。尤其是在面对生死的时候,来自同类的情感共鸣,更能让人在情感上得以慰藉,缓解痛苦。

朋友林在前两年遭遇丧父之痛。

那时,他将病危的林父送往医院ICU抢救。听到这个消息,我和舒儿赶忙从ATM机取了一万现金,希望能缓解一下他的经济压力,但被林婉拒了。

见到林时,他已经四五天没好好休息了,双眼充满疲惫和血丝。在舒儿安抚了几句后,林便掩面哭出声来。舒儿比较感性,也跟着哭了起来,唯独我此时强忍着泪水,安抚着两人的情绪,直至稳定下来。

林描述道:“刚送到医院,肺部四分之三就没用了,血氧更是远远低于正常值。一开始还能清醒,就是时不时用手拉扯下头发。我知道他很痛苦,但我除了说几句不痛不痒的安慰,无能为力。”

我对林父的印象,一个不善言辞的淳朴农村人,跟我父母那代人一样,挨过饿吃过苦,凡事都非常隐忍,以至于他在极度痛苦的时候,也只是通过拉扯头发来缓解,而不是在老婆孩子面前呻吟喊痛。

林的态度也很坚决,即便医生告知希望渺茫,也坚持治疗。

“当病危通知书拿到手,我仿佛听到父亲解脱后的叹息,医生也提前预告了结局。但在我似疯癫般地跪地乞求下,医生无奈给了条‘活路’,我便马不停蹄地赶往血站买血。

我知道,那两包血浆无济于事。

但如果我没有拼尽全力,那将留下终身遗憾。还有在未来面对独自一人生活的母亲时,无言的愧疚会将我吞噬。”

放手能省下一大笔费用,也能让林父早点结束病痛的折磨,但对于林而言,“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愧疚感会伴随一生。

薄世宁医生清楚重疾患者家属的心理,也表示理解:

“在不可治愈时的不放手何尝不是人类对人类的一种终极安慰。这种安慰让将死之人可以安详地死,让活着的人可以更坦然地死。”

是呀,只有坚持过,不放手,患者家属内心的愧疚和对于患者的不舍才会平复,未来他们才可以更坚定地活下去。

我想,医学能做的最伟大的事,恐怕就是让人类的情感得以沉淀,让一个人无论从出生到生病再到离开这个世界,都有他的同类、他的亲人在救助他,这就是人类能够获得的最大安慰吧。

0 阅读:49

调皮的小文案

简介:观社会百态,品人间苦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