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聂震宁
《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五年级的阅读要涉及四大名著,而从七年级起又布置四大名著的阅读,《西游记》《水浒传》是初中阶段的必读课外书,《三国演义》《红楼梦》则是高中阶段的必读课外书,说明课程标准制定者已经注意到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对名著的阅读要有不同的策略和要求,小学阶段显然是简读,中学阶段则是整本书阅读。即使是整本书阅读,也要注意阅读策略。
1.头一遍读名著但求读有所思
在基础阅读阶段,教材推荐书目把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尽数列入,可以说这给小学高年级学生提出了一个很高的阅读标杆。不过,据我所知,确实也有一些阅读能力比较强的五六年级学生大略读过这四部古典名著,可是也不是太多。有老师反映,这几乎是很难达到的标准,为此不时会发出一些埋怨的声音。
可是,我们看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在第二单元中就从四部名著中选了《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和《宝黛初会》四篇课文,从这四个选段来看,五六年级学生还是能够在老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进行正确的思辨的。再者,从积极的方面来理解,这样安排也有利于学生较早地接触祖国的文化瑰宝。
毫无疑问,阅读四部古典名著,不同年龄段的读者应当有不同的思辨要求。对小学五六年级学生阅读名著,怎么会像对高中生,甚至对成年人那样提出很高要求呢?不是曾经有过“《红楼梦》要读五遍才能读懂”的说法吗?这个意见我们在“阅读策略”一课中已经说过。重要的问題是应当科学地讨论每个学习阶段学生阅读这些名著的方法。
那么,对于五六年级阶段的学生阅读四部古典名著,我们可以提出哪些思辨的要求呢?
我们的意见如本节题目所示,头一遍读名著只要读有所思就好。
我们只是希望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初步的独立思辨的能力。在这个阶段,老师和家长最好针对学生这一阶段的思辨能力,预先就四部古典名著的一些基础内容提出一些问题,以达到引导思辨的效果。
对《西游记》,可以要求学生带着一些问题去读。例如
“《西游记》的作者叫什么名字?”
“《西游记》是一部什么体裁的小说?”
“主要描写的是哪几位师徒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
“唐僧收徒分别在哪四个地方?”
“请说出《西游记》中你最感兴趣的几个故事情节?”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神通广大,可是为什么要他戴上紧箍儿呢?”
等等。
对《水浒传》,可以要求学生带着这样一些问题去读。例如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什么样的小说?”
“《水浒传》的作者叫什么名字?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梁山泊中一共有多少将领?天罡星、地煞星各有多少人?”
“梁山泊中排名前四位的是哪几位英雄?你能分别说出四位英雄的一个故事吗?”
“你喜欢《水浒传》里李逵这个人物吗?你认为这个人物最大的缺点是什么?”
等等。
对《三国演义》,可以这样提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如
“《三国演义》中的‘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开国皇帝分别是谁?”
“《三国演义》中作为智慧化身的人物是谁?他在书中有哪些故事?”
“‘桃园三结义’的三人分别是谁?蜀国的‘五虎上将’分别是哪五位将领?”
“你认为《三国演义》中哪个战役写得最精彩?能简略讲述这个战役的过程吗?”
等等。
对《红楼梦》,也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如
“《红楼梦》原名是什么?作者是谁?他是什么朝代的人?”
“你能举出《红楼梦》中三个具有叛逆性格的人物吗?”
“《红楼梦》中‘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分别指的是哪两个人?”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分别指的是小说中哪些人物?其中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等等。
以上述这些问题为基础,老师和家长还可以自行设计一些难度稍微大一些的问题作为备用。当学生在回答上述问题时感觉到过于轻松时,老师和家长不妨再增加一些问题给他们,让阅读能力强的学生受到较好的挑战,从而激发他们的好胜心和求知欲。
不过,在学生的阅读上,增加难度的事情要稍微慎重一些,一定要注意维护学生的阅读兴趣,要让他们在名著面前,始终有一种稍稍踮起脚尖就能够得着的成就感。
2.第二遍读名著应当渐入佳境
课程标准要求初高中学生再读四部古典名著,这就是说,学生面临着第二遍读四大名著。而中学阶段的学生再读四大名著,当然应该有更深的思辨。
为了引导这个阶段的学生读好四大名著,我们仍然采取问题引导的阅读方法,帮助他们深化对四大名著的阅读,渐入佳境。
对《西游记》,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孙悟空先后有美猴王、孙悟空、弼马温、齐天大圣、行者、斗战胜佛等称呼,能说出每个称呼的由来吗?”
“对于号称齐天大圣的孙悟空,戴上紧箍儿意味着什么?”
等等。
老师还可以组织班上同学对孙悟空、猪八戒、唐僧这些典型人物的优缺点进行正方反方的辩论,达到激发思辨的良好效果。
对《水浒传》,提出的问题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可以有:
“《水浒传》小说是怎样一种结构?”
如果学生能回答“先分后合”“链条式结构”“环环相扣”或者是“冰糖葫芦串”等,这就标志着学生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把握小说结构的能力。
还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水泊梁山英雄们虽然崇尚忠义、智勇双全、有仇必复、有恩必报,可也有滥杀无辜的缺陷,请举例说明。”
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举出小说中英雄人物的绰号,因为许多绰号对人物的经历和性格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三国演义》,可以提出的问题有:
“举出与赤壁之战有关的事件”,这样自然就能把“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借东风”“苦肉计”“连环计”等智慧故事一一引出。
还可以提出:“人们为什么把‘隆中对’称为‘千古奇策’?”引导学生对战争战略建立初步的意识。
可以提出:“诸葛亮舌战群儒时把儒生分为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什么是君子之儒?什么是小人之儒?”
“历来称三国中有‘三绝’,即‘义绝 ‘奸绝’‘智绝’,它们分别指的是小说中哪个人物?请分别指出他们的长处和不足。”
从而对于书中重要人物做出分析和评价。
对《红楼梦》,可以提出的问题更多。一部能够形成一门学问(即红学)的长篇小说,意味着作品的问题几乎难以穷尽。
对于高中学生,我们可以提出一些需要他们有所思辨的问題,例如:
“《红楼梦》是以哪三个人的爱情婚姻悲剧为核心,哪四大家族的兴衰史为轴线浓缩了封建社会的时代内容?”
“贾政为什么要求宝玉入家塾读书,而且规定不许吟诗作对?贾政这样做对吗?”
“‘宝黛初会’时宝玉有一个摔玉的举动,结合作品说明:他为什么摔玉?这表明了宝玉怎样的性格特征?”
“为什么贾府的丫头如此惊恐被撵出府去?”
等等。
作为一种阅读层次的升华,我们还可以再一次向学生提出小学时提出过的一些问题,例如: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分别指的是小说中哪些人物?其中你最喜欢谁,最不喜欢谁?为什么?”
读者在阅读名著时一旦有了代入感,其阅读的兴奋度、贴近度将会有明显的增加。
学生即便进入到了思辨阅读阶段,对于《红楼梦》这种形成一门学问的名著,也还需要在增强阅读兴趣上下功夫,因为这种书“要读五遍才能读懂”,不能让学生还在未成年时期就浅尝辄止。
——文字选摘自聂震宁《阅读力决定学习力》244-249页
-END-
文章来源于木头马图书公众号,想看更多的文章请关注木头马图书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