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瑞莲

指导:沈红梅

人体气机升降来源于《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是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在生理常态下从体内有条不紊地运行着的气机便是自身正气的综合表现,保持着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的自稳态(Homeostasis),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当疾病因素扰乱、自我控制失常时,就会导致气机失调,疾病丛生。治疗疾病需恢复气血阴阳的动态平衡,如《内经》所言“高者抑之、下者举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有余折之,不足补之,佐以所利,和以所宜,各安其气,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
中医学理论情志失常与气机郁滞失常关系密切,肝主疏泄,调畅气机,对维持人体正常气机运行具有重要作用。肝气郁结其临床表现多样,但最为常见的是情绪抑郁、胸闷胁痛、腹胀等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与情志因素、饮食失调等密切相关,长期的压力、情绪压抑、焦虑,或是饮食不节,都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身体不适。《伤寒杂病论·序》谓:“居世之士……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
肝郁在中医理论中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多种病理状态紧密相连。例如,长期的肝郁可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形成气滞血瘀的病理状态。又或者,肝郁可能引发脾失健运,导致痰浊内生,进而与气互结,形成痰气互结的病理状态。人体气机郁滞不得条达,从而导致邪气停聚,癌肿内生,这些病理状态在中医看来,都是肿瘤发生的重要病理基础。

现代医学认为肿瘤是一种机体细胞异常增殖形成的疾病,其发生与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长期精神压抑、焦虑、抑郁等情绪状态与肿瘤的发生风险密切相关,这些情绪状态不仅会影响人体的免疫功能,还会增加人体对致癌物质的敏感性,从而诱发肿瘤。
研究表明,情志抑郁状态下的机体容易出现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病理变化,这些变化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同时,情志抑郁还会导致人体内分泌系统的紊乱,如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的异常分泌,这些激素的异常分泌也与相应部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
中医理论认为在人体正气虚衰的前提下,痰、湿、毒、淤等病理产物共同作用于人体,长期徘徊不去,进而留结成为癌肿,而由于正气虚衰,邪气日盛,这样的过程迁延不愈,与炎症微环境导致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极其相似。
就理论而言,在肿瘤发展过程中,肝郁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肝郁可能导致肿瘤生长加速。因为肝郁会导致气血瘀滞,使得肿瘤部位的血液供应更加充足,从而促进了肿瘤的生长。肝郁还可能促进肿瘤的转移和复发。在中医理论中,肝郁可导致气机不畅,使得体内的气血运行受阻,这就为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提供了条件。因此,对于已经确诊为肿瘤的患者来说,保持肝气舒畅,对于控制肿瘤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肿瘤的预防与治疗中,情绪调节、改善生活环境以及调整生活方式被视为至关重要的非药物干预手段。这些策略不仅能够帮助人们降低肿瘤发生的风险,还能在肿瘤治疗过程中提供辅助支持,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国医大师张震继承中医学肝、脾、肾等藏象相互间功能紧密联系的理论结合其本人长期临证诊疗之心悟而逐步形成之理念制订了以肝为主体,脾肾为两翼之“一体两翼”的基本治疗理念,以疏肝调气作为治理异常气机之主体,同时将健脾补肾维护先后天之本为调摄之两翼作辅佐,体现了对于人体气机失常病证的一种较全面的治疗理念。疏调气机,即对于呈紊乱状态的气机实施拨乱反正、矫枉纠偏处理,使气机恢复正常,由此重建生理常态,也就是自稳态。具体而言,就是疏调畅行气机郁滞者,疏调消散郁结者,疏调顺从逆反者,疏调升举下陷者,使紊乱者顺从,使不足者得补,同时兼以化瘀、祛痰、利湿等法。
恢复人体自稳态的概念其实与目前肿瘤学界调控肿瘤微环境的治疗理念不谋而合。例如通过疏调气机恢复或重建机体自稳态的理念,暗合了调控肿瘤炎症微环境的思路,而肿瘤的炎症微环境由炎症因子、免疫抑制、迁移、增殖和血管异常增生等多种因素交织而成,和中医理论中癌症的形成有痰、湿、毒、淤、虚等多种病机有异曲同工之妙。疏调气机之理论和“疏调气机汤”之应用在肿瘤的临床防治工作中大有可为,我辈应在继承大师理论的基础上,注重临床实践,总结临床经验,并进一步对其科学内涵进行诠释,从理论到临床,从实验到应用,发挥疏调气机理论的最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