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未被提前预告的访问引发全球瞩目,俄罗斯总统普京打破常规安排,亲自在克里姆林宫接见王毅,双方闭门会谈长达两小时。在美俄和谈陷入僵局、欧洲对乌援助濒临枯竭的背景下,中俄互动正悄然重塑地缘政治格局。
两周前,特朗普政府单方面宣布暂停对乌军援,转而推动美俄直接谈判,西方媒体热炒“联俄制华”论调。普京以行动回应质疑:在王毅抵俄前24小时,俄安全会议秘书绍伊古结束第三次访华行程,双方签署《远东地区联合反导预警系统技术共享协议》。这种三个月内高频互动,被俄智库视为“向西方展示中俄协作不可撼动”。
克里姆林宫内部文件显示,普京在会谈中重点提及三组数据:2024年中俄贸易额突破2800亿美元,人民币在俄外汇储备占比升至42%,中企承建的西伯利亚铁路复线工程使俄对华煤炭运力提升300%。这些实质性合作成果,成为回击西方“中俄裂痕论”的有力证据。
2025年正值中国抗战胜利80周年与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重叠。据知情人士透露,普京将在5月9日红场阅兵后访华,而中国领导人计划出席9月3日莫斯科胜利日纪念活动。王毅此行核心任务之一,是协调两国元首互访的安全保障与议程设置。
俄方已启动“历史记忆工程”,计划在黑龙江畔建设占地12公顷的“中俄反法西斯联合纪念馆”,展品包括新解密的苏联援华航空队档案、东北抗联文物等。这些安排不仅强化两国历史叙事纽带,更暗含对冲美日同盟在亚太影响力的战略考量。
当前俄乌战场陷入诡异平衡:乌军依靠北约情报支撑的无人机突袭,日均摧毁俄军23辆装甲车;俄军则以每周1.2万枚炮弹的消耗量蚕食乌东防线。美欧矛盾却在此时激化,德国暂停向乌提供“金牛座”导弹,法国将援乌预算削减34%,而特朗普提出的“以土地换和平”方案遭基辅断然拒绝 。
王毅与俄外长拉夫罗夫的会谈聚焦两大议题:一是推动重启“中美俄欧乌”五方谈判机制,二是探讨中国参与乌克兰重建的路径。俄方首次松口同意将黑海粮食通道运营权移交土耳其-中国联合监管机构,作为交换,希望中国协助解除西方对俄金融机构的次级制裁。
法国外长巴罗在王毅访俄同期抵京,释放强烈信号。其提出的“中法联合维和部队”构想虽遭中方婉拒,但双方达成能源领域关键妥协:法国道达尔集团获准参与中国主导的哈萨克斯坦铀矿开发,而中广核将入股法国弗拉芒维尔核电站三期工程。这种利益置换,实为马克龙政府摆脱对美依赖的突围尝试 。
北约内部评估报告指出,若中国实质性介入俄乌调停,战场态势可能发生根本转变。正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生前预言:“当各方精疲力竭时,那个未被战争消耗的国家将掌握最终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