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8日,欧盟贸易专员谢夫乔维奇结束为期两天的北京之行。这位刚在华盛顿铩羽而归的官员,带着欧盟27国企业的焦虑踏上中国土地,此时距离美国对欧盟汽车加征25%关税生效仅剩72小时。这场横跨大西洋的博弈,正迫使欧洲重新校准全球战略天平。
面对特朗普政府坚持对欧洲钢铝产品维持10%关税、对电动汽车加征新关税的强硬立场,欧盟试图援引《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定》框架的斡旋宣告失败。数据显示,2023年欧盟对美汽车出口额骤降37%,损失超120亿欧元,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称这已导致欧洲车企被迫削减4.2万个岗位。
美国国会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2.0》,将欧盟排除在电动汽车补贴名单之外,却为墨西哥保留准入资格。这种“选择性打击”印证了欧盟委员会内部评估报告的结论:美国正将欧洲视为产业竞争对手而非盟友。
北京会谈期间,谢夫乔维奇重点提出三项诉求:重启中欧投资协定技术磋商、放宽新能源领域市场准入、建立关键矿产供应链合作机制。这些诉求背后是欧洲企业的现实困境,2024年前5个月,中国对欧电动汽车出口逆势增长28%,而欧盟对华光伏产品进口依赖度攀升至62%。
但中欧谈判桌上横亘着关键障碍:欧盟6月12日宣布的对19家中国企业的制裁仍未解除。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受此影响,2024年1-5月中欧贸易额同比下滑3.8%,其中半导体设备进口锐减45%。分析人士指出,欧盟若不能尽快取消单边制裁,其要求的锂矿进口配额、稀土加工技术转让等核心诉求恐难实现。
尽管欧盟承诺2030年前投资6250亿欧元建设可再生能源,但2023年仍从俄罗斯进口了价值182亿欧铀浓缩铀,同时对中国光伏组件的需求激增59%。这种“去俄化”转向“依赖中国”的能源转型,暴露出欧洲战略自主性的结构性缺陷。
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模拟预测显示:若欧盟维持对华电动汽车37.6%的反补贴税,到2026年将损失24万个就业岗位,而完全开放市场可使德国汽车业增收180亿欧元。这种经济理性与政治考量的撕裂,正在考验欧洲领导人的决策智慧。
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当欧盟试图效仿美国打造“小院高墙”时,却发现自己既无美国的科技霸权,又缺中国的产业链韧性。或许正如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爱丽舍宫闭门会议上的警示:“当两个超级大国博弈时,欧洲必须找到第三条道路,这条道路的起点,可能就在北京长安街的谈判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