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减少之后,多地推行教师选调分流,学师范还有出路吗?

之桃开心生活 2025-04-24 03:59:17

近来,教师转岗至其他事业单位成为瞩目的现象。湖南、广东等地教师圈为此热议纷纷,而在江西抚州市,2025 年 3 月 10 日,南城县发布了一项面向全县乡镇在编教师职工的选调公告,计划选调 55 人到 24 个县里的事业单位工作。这些岗位分布广泛,涵盖了县老干部服务中心、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图书馆等,既有管理岗,也有技术岗。此消息一经发布,便引发了热烈反响,全县超过 140 位教师踊跃报名参加,其中绝大多数来自乡镇小学,所教授科目集中在语文、数学和英语。

这并非个例。同属抚州市的资溪县,早在前两年就已开启将在编教师选调到事业单位工作的先例。与常规选调不同的是,资溪县当时的选调方式极为简便,无需考试,仅需双方协商一致即可完成调动。中小学教师被大量分流调岗到事业单位,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原因?这一趋势又会对教育领域乃至社会发展产生何种影响?

教师转岗的深层动因

一个不容忽视的大背景 —— 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化。人口结构的改变,拨动着教育资源配置的天平。

随着新生儿数量的持续走低,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学生数量也随之呈现出依次递减的态势。在县乡地区,这种变化尤为明显,中小学教师队伍逐渐出现人员富余的情况。

但是基层事务日益繁杂,工作负荷不断加重,由于财政压力的制约,公务员和事业编的数量却难以相应增加。在这样困境下,将富余的中小学教师调剂到事业单位,成为了一种看似可行的资源优化策略。

从宏观层面来看,在不增加工资总支出的前提下,实现人员的合理调配,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探索与改进。

以南城县为例,根据媒体报道,南城县现有小学生 23070 人,初中生 14467 人。按照国家规定的初中学校师生比 1:13.5,小学师生比 1:19 来精确推算,南城县理论上需要 1072 名初中教师和 1214 名小学教师,两者合计约为 2286 人。

现实情况却是,南城县实际拥有初中和小学教师 2770 人,超出理论需求多达 485 人,富余比例近五分之一。

不仅如此,幼儿园招生难的问题也愈发凸显。在北京,甚至出现了公立一类幼儿园招生遇冷的情况。某公立一类幼儿园,今年仅有三个班,每个班学生人数不足 40 人,且招生门槛大幅降低,不再对户籍和住房有严格要求。而在三年前,该幼儿园的招生条件极为苛刻,只有本地户口或者在本小区买房的家庭,其子女才有资格入园。

彼时,幼儿园有四个班,每个班多达 35 人。今年,该幼儿园提前半年启动招生工作,即便如此,预计 9 月份的招生人数仍将大幅减少,按比例推断,学生流失量可能接近四分之一。

幼儿教育领域面临的生源危机,也进一步印证了人口结构变化对教育行业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化已然成为推动中小学教师转岗的关键因素。在这一宏观背景下,教师转岗不仅是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更是社会应对人口结构变化的一种必然选择。

今昔教师调动差异

回顾历史,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曾出现过中小学教师被抽调到公务员机关或政府机关的现象。这与上文提到的,二者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在那个年代,中小学教师群体具有独特的优势。要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必须经过严格的考试,并拥有相应的文凭,这使得他们在知识储备和年龄结构上相对更具优势。

许多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包括部分退伍军人,可能并未接受过系统的大学教育,在知识化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进入政府部门担任干部成为了一种常态。

笔者老家的一位高中老师,教学水平颇高,然而却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评上中教二级职称。在职业发展受限的情况下,他选择进入县政府工作。

进入政府部门后,凭借自身的能力和优势,没过几年,他便晋升为副科级干部,如果他继续留在县中学任教,是很难获得副校长甚至校长的职位。

江西抚州市的中小学教师转岗现象,则更多地受到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导致中小学学生数量减少,教师队伍出现富余。

与此同时,基层事务繁杂,财政压力限制了公务员和事业编的扩充,从而促使中小学教师向事业单位流动。这一现象并非源于干部队伍建设的需求,而是在人口结构变化和财政压力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对人力资源的一种优化调配。

不同时代背景下,教师调动的原因和影响截然不同。

年轻人职业抉择

面对江西抚州市中小学教师转岗这一现象,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以及高考后准备选专业的高中生,在职业选择和专业规划上,确实需要谨慎思考。结合这一现状,提供以下三点建议:

鉴于人口减少的趋势,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都将逐渐面临冗员压力,且这种压力呈现出逐级传递的态势。私立幼儿园和小区民办中学受影响更为显著,建议年轻人对于民办中学应谨慎选择。

若因专业限制,只能投身师范类行业,那么在选择岗位时,务必优先考虑核心岗位。例如,语文、数学、外语等作为必考科目的教职岗位,竞争虽激烈,但需求稳定。

像体育、艺术、国学等具有较高进入门槛的特色教师岗位也是不错的选择。这些软学科往往需要深厚的专业背景、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及资深的教学经验,一般人难以胜任。

因此,依然是极具竞争力的优势岗位,市场前景十分可观。即便日后想从事培训,也是合法合规的选择。相反,对于容易出现 “划水” 现象的学科,在选择时需格外慎重,这类课程教学效果的评判标准相对模糊,在职业发展中可能面临更多挑战。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无论是即将踏入体制的年轻人,还是已身处体制内的人员,都应时刻保持危机意识,始终保留离开体制的能力。

我有一位朋友业务能力出色,在体制内工作离职后,如今因年龄超过 35 岁,且缺乏足够的资源积累,已很难在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岗位。更为严峻的是,即便所在单位不进行人员优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财务岗位作为重复性、规律性较强的工作,极有可能被 AI 所取代。因此,务必时刻警醒自己,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保持对外部市场的敏感度,避免陷入 “温水煮青蛙” 的困境,在职业发展中始终掌握主动权。



文章素材来源聂辉华教授

0 阅读:24

之桃开心生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