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是党中央毛主席扭转乾坤的大战略

纪实文学百家谈 2024-06-05 19:36:38

1947年,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毛主席的指示,刘邓大军突破蒋介石的重兵包围,千里跃进大别山,在雄伟的大别山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解放战争期间,这支奇兵犹如天兵天将,横扫中原,是一个扭转乾坤的大战略,成为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转折点,这段历史传奇,一直流传至今,激励和教育着后世。

1946年6月底,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蒋介石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悍然对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就此开始!

人民解放战争经过一年的作战,形势明显朝着有利于人民的方向发展。至1947年7月,国民党军总兵力已从战争开始时的430万人减为370多万人,其中正规军由200万人减为150万人,能用于战略性机动的兵力大为减少;由于屡战屡败,士气普遍低落,官兵中充满着失败和厌战的情绪。在国民党统治区内,黑暗腐败,通货膨胀,物价暴涨,民怨沸腾,政治、经济陷入严重危机。与此相反,人民解放军总兵力则由127万人增为195万人,其中正规军近100万人;部队的武器装备显著改善,机动兵力大为增强。在解放区内,大部分地区进行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普遍高涨,人民解放军的后方巩固。

但是,这种形势的变化丝毫也动摇不了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决心,他更加恼羞成怒,不惜一切,孤注一掷了。7月4日,蒋介石发布了所谓“全国总动员令”,气势汹汹地决定将战火继续烧向解放区,进一步摧毁解放区的持久作战能力,以挽救其败局。

如何粉碎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这是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不久就反复审慎思考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为了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1947年1月,中共中央开始考虑晋冀鲁豫野战军向中原出动,转至外线作战。5月至8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根据整个战局发展的情况,针对蒋介石的图谋和国民党军的战略布局,几经调整,逐步形成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和作战格局。

三军配合是:以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4个纵队(刘邓大军)为中路,实施中央突破,直趋大别山地区;以陈毅、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陈粟大军)为东路,挺进豫皖苏地区;以陈赓、谢富治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另两个纵队和一个军(陈谢大军)为西路,挺进豫陕鄂地区。三路大军在江(长江)淮(淮河)河(黄河)汉(汉水)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互为犄角,机动歼敌,逐鹿中原。

两翼牵制是:以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由许世友、谭震林指挥,西北野战军由彭德怀指挥,分别在东西两翼,即山东战场和陕北战场钳制敌人,以策应三路大军南进中原,转入外线作战。

中共中央还决定,进军大别山,不能像北伐战争时期那样逐城逐地推进,必须采取跃进的进攻样式,即下决心不要后方,长驱直入,一举插进敌人的战略纵深地区,先占领广大农村,建立根据地,然后再夺取城市。

中共中央的战略意图是:不等完全粉碎国民党军队的重点进攻和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超过敌军,就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调动敌人回援后方,迫使敌人转入战略防御,改变敌我攻防形势,将中国革命推向新高潮。

人民解放军的战略进攻是从1947年7月开始的。战略进攻的主要方向是中原地区,尤其是中原南部的大别山地区。

中原地跨苏、皖、豫、鄂、陕5个省,南临长江,北枕黄河和陇海路,东起运河,西迄伏牛山和汉水。当时,国民党当局正集中兵力于山东、陕北东西两翼战场,中央部分的兵力很薄弱,阵势呈两头粗、中间细的“哑铃状”。人民解放军乘虚出击中原,建立根据地,就可南扼长江,东慑南京,西逼武汉,直接威胁江南。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得中原者得天下。这实在是一个扭转乾坤的大战略。

1947年6月30日夜,刘邓大军12万人马,于山东省的临濮集至张秋镇150公里的8个地段上,一举突破黄河天险,挺进鲁西南,连续28天,打了四大仗,一共歼灭国民党军9个半旅,6万多人。刘邓大军发起的鲁西南战役,为千里跃进大别山打开了通道,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鲁西南地区夹在黄河、运河之间,南边是陇海路,呈三角形。1947年3月,蒋介石在集中兵力重点进攻山东解放区时,他又玩起所谓“黄河战略”。抗日战争期间,为阻止日军进攻武汉,他于1938年6月下令其部队炸开郑州东北花园口的黄河大堤,使黄河改道从豫皖苏入海;而这时他为切断晋冀鲁豫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联系,阻挡刘邓大军增援陈粟大军,又下令其部队完成花园口的黄河合拢工程,强使黄河回归故道,构成从晋、豫、陕三省交界的风凌渡至山东济南长达1000公里的“黄河防线”。蒋介石声称这条防线能抵得上40万大军,只派了少量部队防守。他奢想在歼灭了陈粟大军后,再来收拾刘邓大军。

但是,天下没有攻不破的防线。刘邓采取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以及偷渡结合强渡等战法,一夜之间,就神不知鬼不觉地破了这条蒋介石苦心经营的黄河防线。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惊呼:“这简直是惊人的事件!不亚于当年法国马其诺防线被攻破!”

刘邓大军挺进鲁西南后,蒋介石不仅损兵折将6万多人,更令他和他的将领们头痛的是,他们始终像蒙在鼓里一般,每一仗都不明白刘邓的意图何在,下一仗还要打谁;不明白刘邓是怎样来的,还要打向哪里去。

7月20日,蒋介石亲临开封,下令从山东战场、陕北战场、中原地区抽调了7个整编师,17.5个旅的兵力驰援鲁西南。从此,他捉襟见肘,顾此失彼,开始手忙脚乱了。

鲁西南这个地区回旋余地并不大,国民党当局一下集结了18个整编师36个旅26万人的兵力,企图分几路围歼刘邓大军;这时天公又不作美,暴雨如注,黄河水位猛涨,蒋介石又想祭起“黄河战略”,妄图决黄河大堤,放水淹没解放军。鉴于刘邓大军连续作战近一个月,部队极度疲劳,中央军委最初曾要他们在鲁西南战役结束后休整一个月再行动。但军情似火,休整期一再缩短,由一个月缩为15天,再缩为10天左右。

7月29日,也就是鲁西南战役结束后的次日,中央军委来电催促,说:“现在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如陈谢及刘邓,不能在两个月内以自己有效行动调(动)胡(宗南)一部,协助陕北打开局面,则两个月后,胡主力可能东调,你们的困难亦将增加。”刘邓接电后,二话没说,立即复电中央,说十天后行动。结果,十天未到,8月7日,全军就分三路向南疾进,开始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

8月9日、10日,中央连续复电刘邓:指出“决心完全正确”,并指示:“情况紧急不及请示时,一切由你们机断处理。”这是一次险象环生、胜负难卜的进军。刘邓大军以锐不可挡之势,从国民党数十万军队的前堵后击中杀出一条血路,穿越宽达30多里、遍地积水淤泥的黄泛区,渡过沙河、涡河、洪河,抢渡汝河、淮河,经过20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终于在8月末进入大别山区。

刘邓大军这次的战略行动,由于严格保密,加上采取佯动等措施,蒋介石又作了错误的判断,他认为刘邓是北渡黄河不成而“南窜”,仅以部分兵力尾追。直到8月17日,刘邓大军胜利越过了黄泛区,直奔大别山,蒋介石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这是人民解放军有目的的战略行动,急忙调集重兵堵截,但为时已晚。

大别山,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横亘于鄂豫皖三省交界之处,雄峙于南京与武汉之间。这里是国民党军队战略上最敏感而又最薄弱的地区,解放军占居大别山,就可以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瞰制中原。正如刘伯承司令员所说:“我军这一行动,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统治的心脏。”

1947年12月,刘邓大军2纵5旅前脚来到有“鸡鸣闻三省”之称的黄柏山脚下的银山畈,国民党的追兵75师、95师也从商城县达权店出动,经元宝山向银山畈逼近。

解放军到银山畈后,立刻指挥队伍占领洪家大山,占据有利地势,保障部队从六冲快速翻越门坎山,向汤家汇方向运动;同时居高临下阻击国民党部队,将其压制在上畈、西畈一带,使之难以靠近银山畈。

此时,疯狂的敌人越聚越多,像蚂蚁一般逼向银山畈,向洪家大山发起一次次强攻。解放军指战员凭借有利地势和机枪、迫击炮等重武器的威力,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压了回去。

由于洪家大山绵延近十里,战线太长,加之来犯之敌有经上畈屋脊坳子侧攻偷袭的可能。我军趁战斗间隙,调整策略,派精兵抢占洪家大山右侧的门山高山组的制高点——杀人坳。

从杀人坳四顾,向西可扼守六冲,向南可策应洪家大山,向北可看守屋脊坳子,向东可控制通往汤家汇方向的要道。当战斗进行到白热化之时,国民党反动派也及时增加了兵力,他们纠集商城县地方民团“岳葫芦”的一千余人枪增援。

银山畈、门坎山一带的民众得到解放军来到的消息,积极为部队提供给养,同时协助运输、安置伤员。门山村山后组一带成为伤员救治的战地医院。经紧急救治的伤员,又及时转送到大门山刘氏祠等地进一步治疗。

被作为挡箭牌的民团在机枪和迫击炮的威力之下,首先溃不成军。在后面尾随进击的国民党正规军其实早已疲惫不堪,见民团被打得落花流水,也再无斗志。激战数昼夜,敌军伤亡惨重,加之我军向汤家汇进军迅速,迫使国民党调整作战计划,来犯之敌,只得原路退回商城。门坎山战斗,终以我军的善战和民众的支持而胜利结束。

1948年2月,刘邓大军主力部队开拔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地方民主政权,清除国民党反动派的地方残余,收治伤员,刘邓大军在门山留下了以河北人陈伟为队长的“摸瓜扫尾队”。“摸瓜扫尾”顾名思义,是以清除民团小保队和恶霸地主为前期主要工作。民团武装除顽固分子潜逃外,大都在家人的帮助下脱离了旧队伍,回到家中,重新开始生活。

陈队长的工作队住在门山村山后组老党员陈明珠家。陈队长一面通过陈明珠了解群众情况,以便迅速开展工作,一面找到比较进步的甲长蔡家芝等人,向其宣传党的政策和民主政府的主张,引导他们配合工作队打开局面。

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工作需要,陈队长和工作队也要离开银山畈了。在离开之前,他们再次四处宣传革命形势,并有意透露他们离开银山畈的具体时间。

果然,陈队长和工作队如期在那天一大早就出发去了金家寨。

得到风声的小保队顽固分子派暗哨打探到消息,在陈队长离开的当日下午就大摇大摆的回来了。四处扬言要报复民众。阴云又一次笼罩在银山畈上空。

当晚,返乡的民团正在举杯庆祝。突然,屋子被包围起来,冰冷的枪孔对准了举杯的脑袋。反动民团的核心势力再一次被清剿。人们奔走相告,称陈队长不仅料事如神,而且真是人民的贴心人。

“摸瓜扫尾队”搅得敌人人心惶惶,但顽固的民团骨干并不甘心就这么收场。他们想方设法暗杀“摸瓜扫尾队”成员,搞破坏制造混乱。

元旦过后的一天黄昏,陈队长从朝阳那边回来,经过泡树岗岭脚下很深的溪涧时,被小保队的队长蔡家武等几个民团顽固分子盯上了。他们害怕开枪会带来大麻烦,想活捉陈队长。陈队长虽然感觉形势危急,但也怕开枪会使之狗急跳墙,寡不敌众会吃亏;他便边躲闪边快速向泡岗岭上跑。

陈队长转过一道山嘴,就跑到红军烈属蔡钱慧家。蔡钱慧的家属(汪大娘)正在家门口喂鸡,她见此情形,似乎明白了一切。她赶紧把陈队长领进屋,让他藏在床下,并迅速转身回到门外继续喂鸡;刚来到门外站定,蔡家兵等人便追了上来,问她可看见了陈队长,说有重要情况向他汇报。大娘听了赶忙说,见陈队长刚快速路过这里,转过山嘴,向油坊方向去了。蔡家兵见鸡还像往常一样吃食,也没怀疑,便向油坊方向追去。蔡大娘见他们走远了,赶紧告诉陈队长。陈队长出来后,一口气跑上领头,连开几枪。山后驻地的工作队员听到枪声,迅速向陈队长所站的岭头集结,前往追赶蔡家兵等。由于天黑,工作队没能追上他们,但也着实使蔡家兵一伙吓了一跳,赶紧逃之夭夭了。

1948年1月5日,担负战略进攻任务的三纵(陈锡联部)九旅由太湖弥陀东进,准备攻打太湖县城,并伺机向东发展。

6日凌晨,在李杜店街口突遇国民党整编二十五师一〇八旅、国民党太湖县自卫大队二中队堵击,九旅前卫二十五团当即与敌交火,由于地形不熟,战斗一开始,三纵九旅仅占据东北面的天鹅池、大凸岭,北面的廖家龙头,西南面的骆驼山和笔架尖余脉的小山坡,而国民党二十五师一〇八旅及县自卫大队二中队抢先占据了骆驼山和笔架尖等制高点,居高临下对二十五团进行阻击,二十五团四连在骆驼山、笔架尖余脉的小山坡,迎着敌人密集炮火,组织了数次冲锋,但因敌人兵力较强、火力太猛,直到拂晓,多次抢占骆驼山和笔架尖制高点都没有成功。

由于二十五团对任务和敌情了解不明和敌方兵力较强,因而拂晓前没有结束战斗,战斗呈胶着状态,使敌人在有利的地形上获得了增援时间。情况越来越危急,九旅旅部命令二十六团增援。二十六团团长赵玉亭率三营抢占南侧小角洼坳大高地,副团长尹书信带一、二营从北面廖家龙头迂回敌后,协同二十五团作战。至10时许,正当九旅战士英勇冲锋,压住敌人火力,将敌人逼到李杜店山凹附近,即将围歼时,太湖守敌一〇八旅2个团及配属二十五师的炮兵约8000人的增援部队从县城分三路完成向李杜店包抄,一路由长河东龙山宫向塔镇方向进攻,一路由长河花凉亭向段家垄方向进攻,一路由羊坞山向李杜店西南抢占笔架尖。

此时,敌援军已超过九旅一倍,紧要关头,二十六团团长赵玉亭当机立断,组织兵力阻击敌援兵,二营四连扼守公路的左侧,五连扼守公路右侧。但敌援军却绕过公路,乘二十六团阻援之机,一部分从后侧廖家墩小河而上抢占了笔架尖,一部分从大凸岭插到了九旅后面,以猛烈的炮火向各侧制高点射击。由于二十六团三营没有坚决扼守住笔架尖,赵玉亭只得率部重新冲夺,但此时笔架尖上的敌军已占兵力优势,且炮火十分密集,冲夺未遂。战斗中赵玉亭不幸被炮弹击中,壮烈牺牲。

此时,战局对九旅十分不利,一方面长河被敌军炮火封锁,白天过不去,欲退不能;另一方面敌军炮火、兵力、地形均占绝对优势,成连成排向九旅阵地发起一波又一波的攻击。而九旅包括旅直属部队仅4000余人,既无工事依托,又是连续作战,消耗较大。在这危急关头,九旅共产党员、军政干部和战士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天鹅池、廖家龙头、段家垄等阵地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击退了敌军一次又一次的攻击,但始终未能摆脱不利态势。

激战中,二十五团副政委段超杰、炮兵连长冯科、副连长赵玉龙等相继牺牲,副团长罗永年身负重伤(后转移到岳西牺牲)。黄昏时分,九旅撤出阵地,转移至太湖西北山区薛义河、陶家河一带休整。此次战斗,九旅伤亡官兵506人,失踪73人,敌伤亡1000余人。

战斗之惨烈令三纵司令员陈锡联感叹不已,事后他回忆说:“这次战斗本来要消灭敌人,但没有打好,双方都打得很惨,我们考虑不能再打下去了,就转移了。后来敌人进行疯狂反扑,我们不能打消耗战,所以就改变作战方针,以旅为单位,在皖西山区穿插迂回,与敌人周旋,打小歼灭战。坚持到2月份,中央军委发出中原各军作战部署,指示刘邓大军主力撤出大别山,配合陈粟大军在中原进行更大规模的作战,中原局随即发出《开展大别山游击战争的指示》,指出解放军主力转出大别山后,皖西军区与人民武装应独立自主地坚持大别山战略阵地,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争,强调坚持下来就是胜利。随后,我们三纵和六纵分别取道英(山)、罗(田)、黄(安)、新(县)等县,转移出大别山地区,挺进大别山的任务也就结束了。”

李杜店遭遇战后,刘邓大军在天头山休整的部队利用地形优势挖战壕,搭建竹木棚屋,在训练和医疗伤员的同时,分田地打土豪,帮助当地民众耕种田地。国民党驻军曾多次攻打天头山,都被利用地形优势的刘邓大军部队歼灭。2月份,中央军委发出作战部署,刘邓大军主力撤出大别山转战它处,天头山休整部队随之离去。后来,邓小平在谈到转战大别山时说:“我们吃了苦头,但换得了更大的胜利,对敌人打击更沉重了。从中原野战军看,在鄂豫皖、大别山的几个纵队是有削弱,减员约15%,但江汉发展了100%,桐柏发展了50%,豫陕鄂这边发展了100%,豫皖苏也是发展的。所以,从整体上说力量比过去大了。”

在进军大别山前,毛泽东曾充分估计这次进攻的严重困难。他指出:到外线作战,可能有三个前途:一个是付了代价,站不住脚,转回来;二是付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三是付了代价,站稳了脚。

大别山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人民军队曾在这里4次建立根据地,又4次撤离。第1次是1932年,红四方面军从这里撤向川陕边;第2次是1934年,红二十五军离开这里转向陕北;第3次是1937年冬,红二十八军和豫南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1938年春开赴皖中、淮南敌后抗日;第4次就是1946年6月下旬,为粉碎蒋介石发动的全面内战,中原解放军分几路从这里突围而出。

这一次情况不同了,敌我攻防的形势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精心策划下,驰骋于江淮河汉之间的三路大军密切协作、配合,不论敌人如何凶恶,环境如何困难,谁也赶不走人民解放军了。

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后,克服极度疲劳、疾病流行、减员严重、缺乏粮弹衣着等严重困难,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到11月下旬,共歼敌3万余人,并建立33个县的民主政权,初步完成对鄂豫皖边地区的战略展开。陈谢大军于8月22日晚南渡黄河,挺进豫西;到11月底,共歼敌5万余人,建立39个县的民主政权,完成了在豫陕鄂边地区的战略展开。陈粟大军于9月26日越过陇海路,进入豫皖苏平原;到11月底,建立起25个县的民主政权,完成了豫皖苏边地区的战略展开。

蒋介石凭着中国历代封建皇朝的经验,总是把中共势力视为农民造反的“贼寇”。他认为,这种“贼寇”,“流窜不可怕”,可怕的是“负隅”。所谓“负隅”,就是建立根据地,同人民打成一片。蒋介石从其反共反人民的一生中悟出的这个体会,倒是揭示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什么能够赢得胜利的秘诀。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同过去的“贼寇”以及旧的统治集团的军队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从来不“只是单纯地打仗的”,而“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它除了打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之外,还要负担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以至于建立共产党的组织等项重大的任务”。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为阻止解放军在中原地区,尤其在大别山地区生根立足,国民党政府于1947年11月下旬成立“国防部九江指挥部”,由国防部长白崇禧兼任主任,直接掌管豫、皖、鄂、湘、赣5省的军政大权,调集33个旅,采取所谓“总力战”的战略,对大别山地区的解放军进行围攻。

刘邓大军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3个纵队由邓小平率领,留在大别山坚持斗争;以一个纵队由刘伯承率领,渡淮河北上,向淮西转移;以刚由晋冀鲁豫地区南调的两个纵队越过平汉路西进,在桐柏、江汉地区展开,创建新的解放区,调动敌人。与此同时,陈粟、陈谢两路大军发起对平汉、陇海两路的破击战,吸引围攻大别山的敌军回援。12月30日,三路大军各一部在河南确山地区胜利会师。从此,鄂豫皖、豫皖苏、豫陕鄂、桐柏、江汉5块新解放区得以沟通联系,初步形成了拥有3000万人口的新的中原解放区。

逐鹿中原的人民解放军,经过4个月的艰苦作战,共歼灭国民党军19.5万人,解放县城近百座,吸引和调动南线敌军全部兵力160多个旅中的90个旅于自己周围,对于改变整个战争形势,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国民党当局也不得不承认,由于中原的失利,其“全盘战略形势,乃从此陷于被动”。

在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的同时,内线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包括西北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线兵团、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兵团、晋察冀野战军,以及北线东北民主联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外线和内线的配合作战,形成人民解放军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的总态势。到1947年底,战争已经主要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党统治区进行了。国民党军队被迫由战略进攻转变为全面防御。

12月25日,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个伟大的事变。”“这个事变一经发生,它就将必然地走向全国的胜利。”

【著作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首发,著作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发,侵权必究】

0 阅读:32

纪实文学百家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