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牧不死,赵国还能坚持多久呢?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05-03 03:05:52

前229年,秦发起灭赵之战。

赵国以李牧、司马尚为将,阻击秦军。

秦军屡战不胜,双方又相持了一年之久!

王翦知道:秦军虽强,他自己也虽是顶级名将,但如果不除掉李牧,秦军恐怕一时半会还不能取胜。

于是,王翦利用潜伏在赵国的间谍,用重金收买郭开,让他向赵王诬陷李牧有谋反之意。

赵王听信郭开之言,改派将军赵葱和颜聚替下李牧、司马尚。

李牧知道这是关乎赵国存亡的大事,坚决不受命。

于是,赵王设下圈套捕捉李牧,将其杀之!

次年,王翦继续攻赵!

失去了李牧的赵军已无法与秦军抗衡,一战而败,赵国灭亡!

可以说,李牧既死,赵国必亡!

那么,如果李牧不死,赵国能撑得下去吗?又还能支撑多久呢?

擎天之柱

如果没有李牧,赵国恐怕已经亡了好些年了。

前234年,秦攻赵。

平阳之战,赵军大败,主将扈辄被杀,被歼10万,秦军遂继续“东击”,一路直取邯郸,一路远出邯郸之后,企图阻击北面李牧,有一举灭赵之意。

李牧南下,先战于肥,次战于宜安,连续重创秦军,秦军大败而回!

次年,前233年,秦补充兵力后再次攻赵。

秦军南路集于邺,北路集于太原,企图南北夹击邯郸。

李牧采取“南守北攻”之法,南面依托漳水与长城阻击秦军,集中主力大破秦北路军,粉碎了秦军的钳击!

秦北路既破,南路也只好罢兵,攻赵再次失利!

连续攻赵不能得手,秦知道一时不能灭赵,遂将矛头转向韩国。

灭韩后,秦才再次回过头来考虑灭赵问题!

如果没有李牧,赵国很可能在前234年就已经灭亡了。

李牧,确实是赵国最后时刻危而不倒的擎天之柱!

倘若赵国自己不拆掉自家的擎天柱,李牧这根擎天柱还能支撑赵国多久呢?

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

秦赵战于河漳之上,再战而再胜秦;战于番吾之下,再战而再胜秦。四战之后,赵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虽有胜秦之名,而国破矣。——《战国策.齐策一》

李牧这根擎天柱还在,但赵国这个危楼却越来越危了。

李牧抗秦,虽然连续挫败了秦军,但是,“亡卒数十万,邯郸仅存”,赵国的国力也消耗大半了!

一来,李牧抗秦,南依漳水、长城,西阻太行山,这样的防御体系就是保卫以邯郸为中心的地区的。

至于赵国其他广大地区,则很难照顾到。

因此,尽管李牧抗秦粉碎了秦灭赵的企图,但秦国依然攻占了赵国很多地方。

而李牧虽胜,但也是取得防御的胜利,并无力收复失地。

如此,赵国的地盘更加狭小了。

二来,李牧抗秦,连年交战,虽然连续取胜,但是,史书上对秦军失利的记载都是“败”、“不利”,而不是“溃”。

我们知道,古代作战,如果是“溃”,那么,伤亡交换是可以很不成比例的,但是如果对手不“溃”,那么,以秦军的军事素质,也是可以给赵军相当杀伤的。

所以,李牧虽然连胜,但“亡卒数十万”,同样损耗了极大的兵力。

赵国的国力持续消耗。

而秦国的国力却依然在强势增长。

尤其是:在灭赵期间,秦国还顺手牵羊灭了韩,国力进一步增强。

因此,秦赵的实力差距仍然在持续加大。

李牧这根擎天柱要承受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统治者的差距,使形势进一步不利于赵

李牧再强,也只是将帅而已。而秦赵之争,是国与国之间的全面竞争。

而双方国君的素质差距,则使形势进一步不利于赵了。

秦王政乃一代雄主。

在秦王政的努力下,秦国清楚了吕不韦、嫪毐两大基团,整顿了内政,选任了贤能,巩固和加强了政权建设,内部稳固下来了!

在秦王政的努力下,六国已经被拆散,各自为战!

在秦王政的努力下,王翦、蒙恬、李信等一批新的将领崛起,军队指挥力持续上升!

相比之下,此时赵国的两代赵王则昏庸不堪。

他们依然信用奸佞之臣郭开,朝政乌烟瘴气,是非不分。

而在外交上,他们更是两眼一抹黑。

前236年,就在秦准备对赵磨刀霍霍时,赵国居然大举攻打燕国,使秦军顺利趁虚而入,攻入赵国许多城池。

同时,赵国与魏、韩这样的三晋兄弟关系也很糟糕。

以至于,李牧在抵抗秦军的同时,还需要“南距韩、魏”!

昏庸如此,至于什么富国强兵,就不要奢望了!

实力悬殊就算了,双方统治者的差距也如此之大。

可以说,赵国唯一的优势,似乎就是李牧本人的军事才能了!

仅仅靠一个将军的才能,能在一时抵消到所有的差距,但能一直抵消到所有的差距吗?

李牧,苦呀!

天灾、人心

而此时,似乎天也要亡赵。

就在秦国攻韩期间,赵国已经连续两年发生地震、干旱和饥荒!

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尤其要注意的是:在已经发生饥荒的状况下,李牧要抗秦,只剩下速胜一条路了!

当然,比起天灾来,人心的离散则是更严重的。

当时,赵国流行着这样的童谣。

赵为号,秦为笑,以为不信,视地之生毛。——《史记.赵世家》

所谓童谣,影射的是人心。

赵人已经失去了守住赵国的信心了,人心浮动!

天灾频仍,人心浮动。

更致命的是:这个时候,秦国又来了!

李牧对王翦

这次,秦军尽遣良将。

同样是兵分两路,北路为王翦,南路为杨端和。

我们知道,尽管赵国是“主场作战”,但因为双方国力的悬殊,李牧往往都是速战速决,在北路击破秦军,从而打破敌人的钳击。

然而,王翦也是世之名将,用兵持重。

因此,这一次李牧没有机会击破之。

同样,李牧也是世之名将。

因此,王翦同样一时奈何不了李牧。

相持一年,陷入僵局。

在国力已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李牧仍然能强行打出个不分胜负,已经很了不起了。

当然,我们同样知道:时间是不利于赵国的。

如果李牧不能击败秦军一路,长期消耗下去,最终耗不下去的只有赵国。

耗下去,毫无希望

当年,廉颇与秦军对峙于长平;此时,李牧又与秦军长期对峙。

两次的情况比较类似,都是赵军攻则不能胜,守则可支撑。

但是,两次的情况又有所不同。

廉颇和秦军消耗于长平时,赵国是有希望的!

当时,外部的魏、楚等国,依然保持着相当的实力,并在后来邯郸之战时还救了赵国,再后来,他们在信陵君的指挥下联合起来,甚至再次把秦军压回了函谷关!

而当时的赵国,虽然国力不如秦,但是国力鼎盛,手里仍然有牌可打,有利益可以出让。

如果赵国当时不是自大的以为换一个将军就能击败秦军,而是进行更多的外交努力,比如以更多的利益、诚意拉拢魏、楚,那么,局势尚有可为!

也就是说,当时廉颇虽然无法在长平取胜,但“伐交”仍然是可能给廉颇提供决定性帮助的。

而此时的赵国,除李牧外,已经没有任何指望了!

当时的魏国,已经被秦国打残,几乎没有什么实力了。

灭赵后,秦国灭魏,水淹大梁,一举灭魏,整个过程中,魏国都没有表现出什么抵抗之力!

何况,魏国国君同样昏庸到了极点。

魏国的策略与之前的韩国一样,就是跪舔秦国,以换取苟安。

魏国已经和秦国结盟,秦国攻赵期间,魏国居然主动找秦国借兵,企图攻楚!

别说楚国这个时候同样昏庸,不可能救赵,就是要救赵,秦魏已经结盟,他又如何跨越过去救赵呢?

燕国则与赵国形同死敌,没有配合秦军来攻赵就不错了···

至于东边那个齐国,早就躺平了,似乎没有必要去说他。

赵国,外援无望,唯有指望李牧一人了!

时间问题

赵将武安君,期年而亡;若杀武安君,不过半年。——《战国策.秦策五》

当年,吕不韦被免相,吕相的尚书司空马去了赵国。

在赵国期间,司空马给赵王提了图存的若干建议,赵王皆不采纳。

于是,司空马离开邯郸,并对询问情况的平原津说:赵国用李牧为将,可以支撑一年,如果杀了李牧,那半年之内就要完蛋!

这是智者之见!

不过,个人以为:如果秦将不是王翦这样的人物,那么,李牧还可能还能再挫一挫秦军。

王翦也是世之名将,而且,用兵持重,有专克名将之法。

后来攻楚,在手握六十万大军的情况下,王翦依然坚壁不出,与项燕耗下去!

直到项燕迫于国内压力移军时,王翦才发起致命攻击!

此时对李牧,王翦如果不用间谍计除掉李牧,大约又是这么个套路。

大秦雄厚的国力,就是王翦必胜的底气所在!

而李牧,其实也与项燕一样,耗不起的!

那么,李牧不死,赵国又能耗多久呢?

李牧不死,可能也只能多耗一年多

李牧被换,与廉颇被换不同。

长平之战时,廉颇被换,是因为赵国要改打进攻。

而此时李牧被换,则是李牧被诬陷有谋反之意。

所以,新将上任后,继续以坚守为主。

李牧被杀后,赵军又支撑了半年,才在王翦的攻势下最终失利。

而整个过程,都没有赵军出现粮食危机的记载。

其实,此时,赵国的后勤运输压力不大。

此时,战线已经推到了太行山及漳河一带,就在赵国核心区的门口。

所以,赵军的补给线是很短的,沿途消耗很小。

所以,比起后勤消耗来,秦国明显消耗要大得多得多。

但即便如此,赵国也最多只能再支撑一年。

这是因为:劳动力问题!

由于秦军被阻于外,因此,赵国核心区的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似乎看起来仍然不至于受到大的破坏。

但是,赵国本就人口较少,长平之战后,四十万精壮被歼!后来多次交战,又是“亡卒数十万”!

此次,赵国竭尽全力抵抗秦军多路进攻,精壮年子多在军中,不能在后方从事生产。

因此,一到两年的生产节奏被破坏后,赵军无法支撑下去是必然的。

这个过程中,如果赵国或其他诸侯中有明白人,事情或许尚有转机。

只是···赵王及其他诸侯王,皆是昏庸之辈!

仅靠李牧,也只能帮到这里了!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得一良将,国家之幸!

赵有李牧,能支撑这么久,已经是幸运的了!

然而,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是多维度的,不是靠一将之智就能改天换命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纵然李牧不死,恐怕也无力回天,最多只能延缓赵国的灭亡一两年罢了。

尽管如此,李牧已经做得足够优秀了,已经足以令人肃然起敬了!

1 阅读: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