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1坦克的历史地位

陆凯聊军事 2023-06-22 12:03:00

本文原载于《兵器》杂志2007年04月刊。本次转载时经重新二次内容完善及编辑、补充部分插图和整理,以与同好共同分享。个人认为《兵器》杂志是一本专业、客观的军事杂志,推荐持续订阅,丰富自身的军事及政治知识。将家中《兵器》数字化保存过程中,转载其上的一些年代比较久远的文章,主要是想让读者以另一种比较独特的视角审视曾经的事物和观点。

二战结束后盟军对德国实施分区占领。1949年,德国正式分裂成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简称东德和西德)。

战后的西德满目创痍,各种工业设施被严重破坏。战胜国的掠夺和战后的赔偿极大削弱了西德的工业能力,特别是军事工业的能力,大量工业人才流失。

为了对抗苏联,美国不但同意让西德加入北约,还放宽了对其工业的限制,将其纳入“马歇尔计划”的援助国名单内,先后输血100亿美元用来帮其复兴工业,并且允许它组建国防军,提供大量武器装备。这些都为日后西德研制“豹”1坦克埋下伏笔。

坦克工业艰辛的复兴之路

1950年西德工业出现全面复兴的局面,汽车工业也蓬勃发展,1950年的汽车产量就超过30万辆。这为“豹”1的研制奠定了基础。

实力的回升,让西德企业重燃了设计制造本国坦克的希望。首先出手的的就是鼎鼎大名的保时捷公司。在国产坦克研制中断10年后的1955年,保时捷公司提出一个40吨坦克的设想方案,后来包括奔驰公司在内的多家公司也参与进来。西德已经10多年没研制坦克,只能参考外国设计,最后设计出一种类似苏联T-44的主战坦克。该方案因为实在太像苏联坦克,所以未被西德国防军采用,但却推动了日后西德国产坦克的发展。

战后西德国防军装备的第一种坦克是在1956年1月由美国提供的M47主战坦克。尽管西德人并不喜欢M47,但残酷的现实却迫使他们接受这种故障多、性能差的坦克,毕竟人员培训不能断层。美国坦克实在“不咋的”的性能促使西德下决心研制国产坦克来装备部队。1956年11月,西德国防部提出了坦克的战术技术要求。恰好这时,法国因为美国提供给法军的坦克也不大符合自己的需求和战术思想,产生了开发新型坦克的构想。法德两国一拍即合。

美国1951年列装的M47中型坦克

1957年6月西德和法国达成协议,联合研制“欧洲标准坦克”。1957年7月提出的联合技术性能要求是:战斗全重30吨,单位功率22千瓦/吨,车宽3.15米,车高2.2米,公路最大速度65千米/小时,采用风冷多种燃料发动机,武器系统为一门105毫米火炮和两挺机枪。1958年9月意大利也加入了该计划。

西德为实现联合发展计划,组建了A和B两个设计组。法国由坦克武器技术局任总承包商。西德A设计组由保时捷、容格、卢瑟、约丹和马克等公司组成。B设计组包括瓦耐克工程局、莱茵钢铁·哈诺玛格公司和亨舍尔公司。炮塔和武器系统由莱茵金属公司和魏格曼公司设计。

A设计组于1960年6月完成第一辆样车,同年8月完成第二辆样车;B设计组于1960年5月完成第1辆样车,同年又完成第二辆样车。4辆样车于1961年初在特里尔和梅佩恩试验场交付并进行测试,1962年4月测试结束。

炮塔线条圆滑的“豹”1坦克原型车

1960年9月西德政府向A设计组订购26辆样车,向B设计组订购6辆。A、B设计组的样车分别安装魏格曼公司和莱茵金属公司设计的炮塔。这些样车的主要设计都经过了修改,包括增强坦克的防护装甲,改进悬挂装置,改用10缸MB838型柴油机(之前的4辆样车采用8缸MB837柴油机),采用新型传动装置,修改了火控设备,并改用英国生产的L7式105毫米火炮。两个设计组的样车试验于1963年初结束。

1962年两个设计组的第二轮样车测试时,西德政府向A设计组订购了50辆预生产型坦克。这批坦克以A组第二轮样车为基础,用光学测距仪代替了样车上安装的试射机枪。A组方案获胜。同年西德和法国开始对各自的坦克进行对比试验,由于双方出现分歧,最终分道扬镳。法国后来研制了AMX30坦克,并大量装备、出口。

法国AMX 30坦克原型车

1963年7月,克劳斯-玛菲公司被指定为A组设计的主承包商,政府订购了1500辆。克虏伯·马克公司被指定为生产装甲抢救车、装甲工程车和装甲架桥车的总承包商,同时生产少量坦克。1963年10月,A组设计的坦克被正式命名为“豹”式坦克。1964年秋西德政府为批量生产该坦克投资15亿马克。第一辆生产型“豹”1坦克于1965年9月交付陆军。在二战结束20年之后,西德重新装备了自己研制的坦克。

“豹”1坦克原型车侧视图

“豹”1坦克的影响

“豹”1在战后西德坦克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如果没有“豹”1,今天屡次荣登全球坦克战斗力冠军宝座的“豹”2就不会出现。“豹”1的巨大影响和历史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获得宝贵的经验教训

“豹”1的研制使德国人再一次认识到坦克究竟是什么?它的发展趋势是什么?自己缺什么技术?由于1945~1949年西德工业非军事化和严格控制、1949~1955年又集中精力发展国民经济和民用技术,因此这10年的空白使西德设计师只能通过参照别人的设计起步,甚至一度接受了法国人那种“机动就是最好防护”的思想。而同时的美、苏两国发展的装备无不朝着火力、防护和机动三个方面性能均衡发展的方向前进。显然法国人重机动、火力而轻防护的思想是错误的。接受法国设计思路表明1955年的德国已经有点失去了对坦克发展潮流和设计思想的把握。

“豹”1研制成功后,德国便开始逐步更换原装备的美制坦克。图为1965年时的西德陆军装备的“豹”1坦克。

因此“豹”1一开始就背离了火力、机动和防护综合平衡的设计思想。虽然主炮威力与美国M60、法国AMX30大体相当,但火控系统的性能并不如它们;其机动性优于M60,与AMX30相当;其防护性能却是这三个型号中最差的,其各向装甲均为均质轧制钢板,首前装甲厚70毫米、倾角30°,首下装甲厚70毫米、倾角35°尾部装甲厚25毫米、倾角78°,底部装甲厚15毫米,火炮防盾厚60毫米,炮塔防盾装甲厚52毫米、侧面厚60毫米、后部厚60毫米。就综合性能来说,“豹”1是最差的一个,唯一的强项是高可靠性。

当时法、德都选择了德国二战中研制的“黑豹”中型坦克作为参考对象。在技术层面上,AMX30勉强称得上是战后第二代坦克,“豹”1只能算一代半,即使与M48主战坦克相比也不占上风。M48的90毫米炮足够穿透“豹”1的装甲,加上更精良的火控系统,使M48能够在远距离先行开火摧毁防护能力薄弱的“豹”1。

不过通过研制、装备和使用,西德人认识到坦克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火力、机动性、防护三大性能综合均衡,而绝对不是法国人所说的“在反坦克导弹面前坦克不堪一击;厚装甲在破甲弹面前不堪一击,机动就是最好的防护”。“豹”1换来的经验教训日后体现在了“豹”2上。

法国陆军对装备的AMX30坦克也不甚满意,直到“勒克莱尔”坦克诞生后法军坦克装备才进入世界先进坦克行列。

根据国内外用户反馈的意见,西德充分认识到“豹”1的缺陷。第1~4批次的“豹”1在1970年全部交付西德国防军,但1971年所有“豹”1又都被送回厂进行改装,包括:安装火炮热护套和稳定器,换装迪尔公司新研制的D640A型履带,增装裙板,将夜视系统从主动红外改进为微光夜视。改进后的“豹”1称为“豹”1A1型。

“豹”1A1坦克侧视图

1972年又进行了一次改进,除了现役"豹”1A1外,正在生产线上的“豹”1也按照新标准生产,改进措施包括:在车体首上装甲、炮塔和火炮防盾上加装附加装甲,改进空气滤清器的性能等。经过改进的现役“豹”1A1称为“豹”1A1A1型,按照“豹”1A1A1型标准新生产的命名为“豹”1A2型。

此外,在“豹”1定型的1963年,西德和美国签署了MBT70主战坦克的联合研制合同。西德很清楚,要发展三大性能综合均衡的坦克,离不开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综合火控系统、新式夜视仪、火炮双向稳定器和复合装甲等,而这些先进技术必须通过联合研制向美国学习。

◎为“豹”2积累了大量技术

豹1第二轮样车制造时西德曾打算采用国产105毫米线膛炮,不过实测保时捷和亨舍尔的首批第二轮样车之后发现自己的火炮及弹药技术还是二战水平。虽然莱茵金属公司可以凭借雄厚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开发出优秀火炮,但英国的L7型坦克炮及其配套弹药不但性能优良,能满足西德国防军的苛刻要求,而且是当时西方世界最先进的坦克炮。

英国L7型105毫米线膛炮

西德在引进英国的技术后迅速将其吃透,并开始试着在其中加入一些自己的技术进行改进。正是在仿制L7的过程中,西德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应用在日后开发RH120滑膛坦克炮上。如今的RH120系列已经是西方坦克的标准火力。反过来英国人放弃了自研的120毫米线膛炮,转而引进RH120。

德制RH120型120毫米滑膛坦克炮

另外,通过研制MB837系列柴油发动机,不但圆了西德坦克配备柴油发动机的梦,而且在研制过程中积累的技术和经验,使日后研制1100千瓦的MB873系列发动机时,少走了许多弯路。

二战时期德国曾研制过多型大功率柴油机,并试图在坦克上应用,但因缺少某些矿产资源,直到二战结束也没有可实用的柴油机。1950年西德重新投入到大功率柴油机MB837的研制,一开始并不是为了西德,而是为了瑞士的PZ61主战坦克。

瑞士PZ61主战坦克

凭借丰富的经验,MTU公司于1955年研制出了结构紧凑的MB837。该发动机是V8型水冷机械增压柴油机,输出功率463千瓦。西德于1957年开始研制“豹”1时,两个设计小组不约而同地都采用了MB837。然而它不能满足西德国防军对发动机的要求。为此戴姆勒·奔驰公司研制了MB837的10缸改进型MB838。MB838最大输出功率610千瓦,在“豹”1样车上试验时表现良好。尽管在某些方面没有达到具体要求,如仅能使用柴油和航空煤油,属于有限多种燃料性能的发动机,但其优点同样突出。最终军方选定其装备“豹”1,并于1962年投入批产。

MTU公司的前身戴姆勒·奔驰公司在二战期间曾研制过柴油发动机,但1950~1955年的空白时期对西德的大功率柴油发动机事业影响颇大。研制MB837使西德第一次走完了柴油发动机从研制到批量生产的全过程,虽然技术突破不大,但毕竟大批量使用,为日后研制开了一个好头,积累了可观的经验。

而MB838的研制则是西德全面提高和超越的开始,其性能比同期的美、苏柴油发动机毫不逊色,甚至部分性能还超过苏联柴油机,再加上以前制约德国大功率柴油机的矿产供应问题已不复存在,从而使德国开始在柴油机方面领先世界。

MTU公司后来在研制MB873系列发动机时,正是基于MB837所积累的技术基础和经验教训。实际上MB873保留和继承了MB837的设计风格和技术思路。因此MB873的研制工作进展很快。首台样机于1966年开始试验,1967年就通过了北约的400小时发动机试验,随即被选为MBT70坦克的发动机,后来又顺利地用在了“豹”2上。

美、德联合研制的MBT70坦克在德国被称为Kpz.70,因其战技指标过高,而当时的技术水平难以达到而夭折。

◎良好的技术试验平台

就在“豹”1正式装备西德国防军的1965年,保时捷公司开始了名为“镀金豹”的研究项目,试图通过新技术将“豹”1改进到MBT70的水平。但美、德双方在MBT70项目上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歧和摩擦,最终分道扬镳。在这期间,西德暗中利用MBT70的技术在“豹”1底盘研制试验新坦克。

ET01试验坦克在1969年首先问世,一年后ET02试验坦克出厂。这两辆坦克被西德称为“公猪”试验坦克。西德人偷偷地使用这两辆坦克来试验从MBT70项目中获得的一些技术。1970年MBT70项目正式取消,西德国防部马上又订购了7辆新的试验坦克,称为“野猪”试验坦克。

西德人在“野猪”上大肆试验各种在MBT70上获得的技术,包括MB873型发动机、发动机冷却系统、传动系统、操纵系统和行走系统。正是这些另类的“豹”1,为两年后的“豹”2原型车的诞生积累了大量技术储备。没有它们,“豹”2的发展可能更加曲折。

图示:“豹”2坦克原型车。经过“豹”1的磨炼,德国坦克设计师重新找回坦克设计的灵感,从而稳坐世界坦克排行榜头把交椅。

结论

“豹”1在德国现代坦克发展史上的地位特殊而重要。从综合实力上讲,“豹”1不一定强过同时期的法国AMX30、美国M60和苏联T-62,甚至还处于下风,但通过“豹”1的研制,西德重新回到了坦克研制国行列,赶上了坦克技术大发展的黄金时代。当时西德在坦克技术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空白,如果再耽误几年,在外购坦克和合作研制的双重作用下很可能会陷入持续落后的困境,甚至失去自行研制坦克的能力。那样我们也就不会见到经典的“豹”2主战坦克了。

3 阅读:1852
评论列表
  • 浪潮 13
    2023-08-12 13:20

    如果只考虑反坦克作战,豹一要明显强于t62与amx30,t62装填过慢、观瞄火控系统差,重心设计存在重大缺陷、机动也弱于豹一,amx30到退役都没装上双稳只有镜稳与射击锁系统,豹一车体布局与机动亦优于m60,不过由于豹一过差的装甲不适合执行反步兵与突破任务;实际上从最初的设计思路来看,豹一就是个披着坦克外皮的坦克歼击车,与英美和苏联的设计思路截然不同,相反和美国二战时期的坦克歼击车有异曲同工之处,但是,同样的问题在于,理想化的战场环境并不存在

  • 2024-02-12 16:31

    还是虎式强,问题就那点,来不及造了

  • xds 2
    2023-11-16 17:13

    爆毙,听外号就知道啥地位了。

  • 2024-01-10 23:38

    德国的光电技术也很先进,不用担心豹一火控升级问题。后来豹二综合性能很好,曾长期不出口世界热点地区。这次给乌克兰有些反常。

  • 2024-03-25 18:49

    豹1也就等于T55,火力比T62差的多

  • 2024-01-20 08:08

    小规模作战,装甲作用不大;规模越大,装甲的作用就越明显。

陆凯聊军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