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胆汤:给胆怯易惊者的安眠方

鸿朗说健康 2024-07-18 01:37:13

温胆汤,最早记载于北周·姚僧恒《集验方》,本文为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的温胆汤,作者陈言(公元1121—1190),南宋名医。青田(今属浙江景宁县鹤溪)人,字无择,号鹤西道人。本方是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来,较之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方名之“温”历代有不同的解释,清代罗东逸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不过千百年来本方用于治疗失眠的疗效是公认的。现代名中医应用本方治疗失眠,指明了其适应症。

【组成】半夏、枳实面炒、竹茹各6g, 陈皮三两9g,炙甘草3g,茯苓5g。

【用法】上锉散,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前服(现代用法:生姜五片,枣一枚,水煎服)。

【功用】 理气化痰,清胆和胃。

【主治】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 临床主要用于治疗失眠、卒中后顽固性呃逆、更年期综合征、高尿酸血症、慢性胆囊炎、肿瘤化疗致呕吐、精神分裂症等病症。

临床报道也见于治疗心律失常、胸痹、脂肪肝、胃溃疡、结节性非化脓性脂膜炎、慢性咽炎、代谢综合征等证属胆郁痰扰的病症。

【方解】 本方所治诸证,均属痰热为患。胆属木,为清净之府,喜温和而主生发,失其常 则木郁不达,胃气因之不和,进而化热生痰。痰热内阻,胃气上逆,则呕吐干哕。痰热上扰,心神不安,则惊悸不宁,虚烦不眠;蒙蔽清窍,则发为癫痫。治宜利胆和胃,涤痰清热。方中以半夏为君,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以竹茹为臣,清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痰,使痰随气下。佐以陈皮理气燥湿,茯苓健脾渗湿,俾湿去痰消。使以姜、枣、甘草益脾和胃而协调诸药。综合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之效。对于痰热内扰之惊悸癫痫,服之可使热清痰消,惊平痫定。对于胆热胃逆之虚烦、呕吐,服之则胆清胃和,烦除呕止。若痰热重者,可加黄连,癫痫可加胆南星等。

“胆寒”乃何物?又何谓“温胆”?寒并非指寒冷之寒,温也并非暖和之温。一词“令人胆寒”,如今仍被我们广泛使用,传达的是一种深深的恐惧和惊悚。宋杨万里的诗句:“黄巢矶与白沙滩,只是闻名已胆寒。”便是对此概念的生动描绘。《内经》云:“胆者,中精之府。”“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若胆气受扰,胆汁失其纯净,便无法做出决断,进而影响精神活动,引发惊悸、胆怯、虚烦不宁、失眠、多梦等症。由于恐惧、害怕、惊悸、胆怯等症状均为虚、寒、阴性的表现,故称胆寒。然而,这并非胆经、胆腑受寒,而是胆气受扰。那么,“温胆汤”又为何物呢?温胆汤并非为温暖胆寒而设,而是清胆除烦之意。这清胆之“清”,并非清热之“清”。

那么,是什么在干扰胆气的正常运行,影响其主决断的功能呢?通过药物,我们可以推断出,是痰浊之邪。为何在温胆汤前面加上“千金”二字呢?这是因为还有另一个故事。温胆汤其实并非仅有一种。在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还有一个名为三因方温胆汤的方子。这个方子是在千金温胆汤的基础上,减少生姜的用量(原方用四两生姜),并加入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炼制而成。

那么,温胆汤的药性究竟是温还是凉?它是清胆除烦还是清热化痰呢?从千金温胆汤的组方分析,其中的半夏、生姜和陈皮属于温热药,而枳实和竹茹属于微寒药。因此,从总体上来看,温胆汤的药性应该是偏温的,其作用主要是温胆散寒化饮。在三因方温胆汤中,生姜的用量被减少,从而减弱了整个方剂的温性。尽管如此,该方剂仍然属于温性范畴。因此,现代方剂学教材将三因方温胆汤归为燥湿化痰剂,与二陈汤并列,而非清热化痰剂。只有后世演变的黄连温胆汤才具有清热化痰的作用。在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医宗金鉴》等后世医书声称温胆汤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化裁而来。

然而,事实上,二陈汤源于宋朝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而温胆汤则最早出现在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中。这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历史传承差异。综上所述,大病后,脾胃功能虚弱,运化无力,水湿内生痰湿,扰乱清净之府,导致虚烦不眠。因此,温胆汤通过理气化痰的方法进行治疗。三因方加入茯苓和大枣,进一步健运中焦,使立法更加完备,从而使其流传更加广泛。

证有寒热虚实之演变,法随证立,方随法设,故方也有温清补泻之不同。

温胆汤所导致的失眠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脾胃虚弱,痰湿内聚,二是痰湿扰胆,虚烦不眠。因此,温胆汤的两个明显变证都会加重失眠。一种变证是痰湿内聚化热,形成痰热,扰乱心神,导致失眠更加严重,此时需要加入清心火、祛痰热之品才能治疗。另一种变证是脾胃虚弱更加严重,甚至出现心脾两虚,心血、心气不足,此时需要加入补养之品以固中焦。治疗痰热内扰失眠的著名方剂是黄连温胆汤,它出自清代陆廷珍的《六因条辨》,是三因方温胆汤去大枣加黄连组成的。原本用于治疗暑温痰热互结所致的失眠、头晕、心烦、口苦、舌苔黄腻等症状。但是,如果失眠是由痰浊化热所引起的,且舌苔黄腻,就可以使用此方。对于本虚较严重的温胆汤证,最著名的方剂是十味温胆汤。此方出自《世医得效方》,是三因方温胆汤去竹茹,加人参、熟地黄、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组成的。它主要用于治疗心脾气虚为主的失眠,同时伴有痰浊的症状。其中,加人参是六君子之变法,加入熟地黄、酸枣仁、远志、五味子则属于归脾汤法派。(源自《张氏医通》)蒲辅周老常常用十味温胆汤来治疗冠心病。他认为,冠心病主要是由于心气不足,同时又有痰浊和瘀血阻滞所导致的。

从明清的经验来看,温胆汤有了更大的发展,当时提出心虚神怯加人参,烦热加黄连,痰滞加胆南星等,加柴芩为柴芩温胆汤。明代王肯堂在 《证治准绳》当中,记载一种变化就是去掉竹茹,加酸枣仁、五味子、远志、熟地、人参为十味温胆汤。

【附方】 十味温胆汤(《证治准绳》)半夏汤洗,枳实麸炒,陈皮去白,各6g;白茯苓去皮,4.5g;酸枣仁炒,远志(去心,甘草汁煮),五味子,熟地黄(酒洗,焙),人参去芦,各3g,粉草炙,1.5g,生姜五片,红枣一枚,水煎服。功用:化痰宁心。主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悸烦闷,坐卧不安。

十味温胆汤,即温胆汤减去清热化痰的竹茹,加入益气养血补心安神的人参、熟地、五味子、枣仁、远志而成。故适用于痰浊内扰,心胆虚怯,神志不宁之证。

【文献摘录】

1、出自宋代的《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原方出自北周·姚僧恒《集验方》(已佚),由唐·《外台秘要》收录(亦名“姚氏温胆汤”“《集验》温胆汤”),其方无茯苓、大枣,重用生姜四两,合半夏、陈皮、炙甘草各二两共十两性温之品,胜于竹茹二两、枳实二两共四两性凉之品,以制胆寒,而名以“温胆”。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卷八、卷九、卷十各收录“温胆汤”1首,其中卷九“温胆汤”以《集验》温胆汤减生姜为五片,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减其温性、增其凉性,以欲利胆清胆,并尊胆腑清净以温和为要之意,承袭“温胆”之名。后世医家多从《三因方》之论。

2、清代张秉成:“夫人之六腑,皆泻而不藏,惟胆为清净之府,无出无入,寄附于肝,又与肝相为表里。肝藏魂,夜卧则魂归于肝,胆有邪,岂有不波及于肝哉?且胆为甲木,其象应春,今胆虚即不能遂其生长发陈之令,于是土得木而达者,因木郁而不达矣。土不达则痰涎易生,痰为百病之母,所虚之处,即受邪之处,故惊悸之状。此方纯以二陈汤竹茹枳实生姜,和胃豁痰,破气开郁之品,内中并无温胆之药,而以温胆名方者,可以胆为甲木,常欲其得春气温和之意耳。”(《成方便读》)

3、本方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如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症。陈修园《时方歌括》:“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加竹茹以清膈上之虚热。枳实以清三焦之痰壅,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张氏医通》:“胆之不温,由于胃之不清,停蓄痰涎,沃于清静之府,所以阳气不能调畅而失温和之性。故用二陈之辛温以温胆涤涎,涎聚则脾郁,故加枳实、竹茹以化胃热也。”本方清热而不寒凝,化痰而不燥,使痰涎消解,余热尽去,胆腑自然恢复其温和之气,故以温胆命方。(《中医特色治疗失眠症》)

4、温胆汤是治疗胆经痰热的方剂,《千金方》注:“此胆寒故也”的寒,做痰解。与《伤寒论》所述“此胸中有寒”的寒做痰解意思相同。从其药味组成来看,应属于化痰清热、调和肝胆,除虚烦、定惊悸的方剂,可为什么不叫“清胆汤”而叫做“温胆汤”呢?陈修园在《时方括歌》中,为温胆汤所作的方歌,可谓是一语中的,他说:“温胆汤中本二陈,竹茹枳实合和均,不眠惊悸虚烦呕,日暖风和木气伸。”最后一句日暖风和木气伸,把温胆汤的整个方证以及它的内涵以及作用,用这七个字全部表现出来了,日暖风和木气伸,温胆汤的作用就在于此。元代罗谦甫论述温胆汤:方言二陈治一切痰,加竹茹以清热,生姜以止呕,枳实以破气,相济相须,不治胆而胆自和,方言温者即温和之意,不但方中无温和之品,更有凉胃之品。胆腑者,主肝也,肝气合于胆,胆者,中清之府也。肝胆之气,具生发、向上的特点,以舒畅条达为平。古人将肝胆之气类比如春气之温和,温,则胆气乃达。方名温胆者,意在复少阳胆气之常。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坦所撰的《集验方》。其后被《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收录,云:“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此温胆汤。

宋·《三因极一病症方论》收录“温胆汤”1首,其中卷九“温胆汤”以《集验》温胆汤减生姜为五片,加茯苓一两半、大枣一枚,减其温性、增其凉性,以欲利胆清胆,并尊胆腑清净以温和为要之意,承袭“温胆”之名。后世医家多从《三因方》之论。

《古今医案按》中记载过一个例子:“汪石山治一女,年十五,病心悸,常若有人捕之,欲避而无所,其母抱之于怀,数婢护之于外,犹恐恐然不能安寐。医者以为病心,用安神丸、镇心丸、四物汤,不效。汪诊之,脉皆细弱而缓,曰:此胆病也,用温胆汤,服之而安。”就是说一个少女总是觉得害怕而不能入睡,后来医家汪石山诊断她是胆出了问题,于是开了温胆汤的方子,治愈了少女的失眠。

不断发展变化的温胆汤

关于温胆汤的配药,有一首方歌可以帮助记忆:

温胆汤中苓夏草,枳竹陈皮加姜枣。

虚烦不眠舌苔腻,此系胆虚痰热扰。

温胆汤在经过历代医家的研究和灵活运用的实践以后,从最初的临证祛痰之剂,逐渐发展为可以治疗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内分泌系统等全身各个系统疾病的良药。

温胆汤的方中由多味药配伍,共同起到和胃化痰、安神定志的效果。纵观整个药方,寒温并用,消补兼施,升降并行,其目的就在于清化痰湿,调理气机,安和胆胃。温胆汤算是一味基础药方,可以在其基础上加味治疗更多的病症,常见的有黄连温胆汤和柴芩温胆汤。

跟温胆汤相比,黄连温胆汤适合用来治疗热象更为明显的症状。它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活血化瘀的功效。用黄连温胆汤治的病,在发病原因上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跟情志有关,在临床上大多会有情志异常的表现。黄连温胆汤是在温胆汤的基础上加味黄连而得来的,而在临床应用上,又可以在黄连温胆汤的基础上加味来治疗更多的疾病,加味黄连温胆汤可以治疗心惊胆怯、不寐、精神分裂症、口甘、胃热口臭等。而柴芩温胆汤可以加减用来治疗失眠伴焦虑症、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以及紧张性头痛等。

在中医里,胆不仅涉及胆量,还能够影响到消化,它的职称是“清净之腑”。这就意味着胆应该保持常温,既不能够寒也不能够热,一般胆热的话就会出现口苦咽喉干燥等不适的症状,所以用来温胆的药不能太热,温胆汤里面,生姜的用量较其他药物多一些,就是为了要借它不过于温燥的药性,来祛除胆经的寒气,从而提升身体能量和功能。

温胆汤可以治疗虚烦失眠,在这一点上,它与另一味药酸枣仁汤相似,但是它们治疗的原理不同。用酸枣仁汤主治的失眠症是由于心肝血虚加上阴虚内热导致的,因此重在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一旦养护了心肝、清除虚热,那么虚烦自然也就停止了。而温胆汤针对的是由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导致的失眠,在治疗时重在理气化痰、清胆和胃,做到这两点后,虚烦失眠的情况就会消失了。

总而言之,温胆汤具有很好的疗效,它拥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后人在它的基础上又加减药物,用来治疗更多的疾病。

阳气虚了,人就会胆小

古代中医认为,阳气是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是人体生殖、生长、发育、衰老和死亡的决定因素。阳气来源有两个:一是先天性的,来自于父亲和母亲;二是后天性的,主要从食物中吸收的水谷精气转化而来。而人的正常生存都需要阳气支持,人在工作、运动、性生活、情绪波动、适应气温变化、修复创伤等各项活动中都是需要消耗阳气的。

《黄帝内经》中讲:“阳化气,阴成形。”阳化成身体所需的能量,阴形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身体。如果身体没有了阳气,就成了一幅空的躯壳,就会死亡。《黄帝内经》里又称“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阳气使得人体具有抵御外邪的能力。

阳气具有温养全身组织、维护脏腑功能的作用。阳气虚就会出现生理活动减弱和衰退,导致身体御寒能力下降。因此,中医养生里很注重保养阳气。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阳气会逐渐亏耗,正如《黄帝内经》里所称:“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

阳气足的人,生命力旺盛,人也就胆大,敢于独处。“胆大”在中医里讲,就意味着“不胆寒”。而我们经常看到的胆子小的人,他们可能害怕黑暗、害怕独处、经常惴惴不安、不敢一个人睡觉,这个时候不要急着去嘲笑他,因为往往这种胆怯是跟他们的身体状况有关,就是出于先天的体质,或者后天饮食不合理甚至生病而造成他们阳气虚弱,心理能量不足。

胆小的人,不一定是心理问题,其实是身体有病,就是指阳气不足,造成胆寒。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还是要从“胆”开始。正如上面提到的《古今医案按》里面那个例子,最初的那些医生在诊治时都是针对心,用安神丸、镇心丸等来补心安神,但事实上这种胆小失眠还是由于阳气不足,应该解决胆的问题。因此,最初的温胆汤以至于现如今的成药安神温胆丸都是凭借这个原理来进行调养医治的。

治疗惊悸失眠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生活节奏的加快,现在的人承受了更多的压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失眠,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现代医学治疗失眠是以镇静安眠药为主,但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如用药时间长、药物依赖等。而中医在治疗失眠方面也早有研究,古代医学将失眠称为“不寐”,认为失眠多由情志所伤、劳逸失度、久病体虚、饮食不节等原因引起,根据具体的病情辨证施治,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在治疗失眠时,又根据具体症状的区别而选用不同的药物,常见的有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汤等,温胆汤也是其中一种。

一般适合用温胆汤来治疗的失眠,除了普通失眠的症状之外,还有较为明显的表现就是胆小,晚上一个人不敢睡觉,还有可能会心烦,就是说没有人的时候会害怕,有了人又嫌烦。但大多时候总是在害怕,心里感到阵阵寒气,人也缩成一团,给人的印象就是生命力不够强,阳气不旺盛。而阳气不旺盛,正如上面所讲,是胆寒的缘故。

中医有“心主情志”“胆主决断”以及“心与胆相通”之说,意思是,心对人的精神活动起主宰作用,而胆起决断作用。胆气通于心,主要体现为胆在神志方面的主辅配合关系。临床上,如果胆出现问题,胆气就会上扰心神而出现心悸不宁、惊恐畏惧、嗜睡或不眠等症。正如《济生方·惊悸论治》里面所说的:“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心胆气虚之后,就会出现脉象细弱且缓、心悸不安等情况。对于胆病引起的不寐,唐代大医家孙思邈非常重视,在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中特列《胆腑》一篇,指出“治大病后虚烦不眠温胆汤方”,到了明代,这一观点更是得到众医家的支持,并用于实践。王石山就常常运用温胆汤治疗心虚胆怯型失眠。此外,李梴在《医学入门》中也提出了“心病怔忡宜温胆”的观点。

温胆汤在治疗惊悸失眠方面有着很好的疗效,而与温胆汤相比,现在药店所售的安神温胆丸的方中还增添了其他药物,在治疗失眠方面则效果更佳,这是因为失眠的人往往病史很长,仅仅由于一个病因而造成失眠的情况不多,因此安神温胆丸的药方里还加入了人参、朱砂,一方面用来增加能量,另一方面则帮助安神镇静,起到先壮身体后壮胆的效果,这样一来,就能减少惊悸失眠者经常感到的那种恐惧。

0 阅读:0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