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区与武胜县交界有个近300年历史的老牌场镇,没来之前感觉很向往,来了之后感觉就那么回事。当然自己是个吃货,听到燕窝这个名字谁都会想到营养成分极高的燕窝餐,误认为燕窝镇生产燕窝,没想到来了之后不要说燕窝,可能连燕子都看不到。不过既然来了就走走,本文就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个名字非常珍贵的场镇。

燕窝镇位于合川区西北部,距离城区54公里,户籍人口大约4.5万,4.5万的人口基数在合川来说不算人口大镇,当然以目前的人口基数在合川区亦能进入前十。燕窝镇东部和东北部跟四川省武胜县的新学乡和万隆乡接壤,属于一省一市交界处。当然重庆是省部级直辖市,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两省交界处,以这样的地理位置想来燕窝镇不成为热点都难,

燕窝镇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先民以“填川”人口为主,起初也就先民开设的粥店,后来聚集在此生活的人不断增多而形成场。燕窝镇的前身是万古场,以“万物长青,千古长流”而起名万千场,场上有位秀才认为万千场过于虚幻,建议将万千改为万古。来到燕窝镇还闹笑话,有位老人问二郎好些还是万古好些,当时还不知道燕窝镇老地名叫万古,愣是没答上来,只能说这里比较好。

雍正至同治年间万古场属合州来苏里,光绪32年属龙多乡,龙多乡就是现在的龙凤镇,龙凤镇那是一个历史底蕴非常丰富的乡镇,有时间再聊。民国15年(1926)设万古乡,民国20年(1931)改为万古镇,1939年凤凰乡并入设万凤镇,两年后撤销万凤镇分设万古乡和凤凰乡,两乡属第四区。

集体经济时期万古乡设万古公社,1981年万古公社更名燕窝公社。不知更名燕窝公社为何原因,不过用个人肤浅的认知来看,应该是避开同名,因为大足也有个万古公社。当然也有可能是跟随当时的社会气氛而更名,不过以当时的社会氛围,万古公社应该更名为红星、红卫或者东方红等更有当时文化气氛的名字,更改燕窝公社的缘由哪里来不得而知。

更名燕窝公社的理由是二郎公社与万古公社之间有一个叫燕子窝的地方,所以更名为燕窝公社。按地方名以标志性地名来取名的规律,万古公社应该改名为燕子窝公社,可能是因为三字地名不好所以去掉子,简化成燕窝公社。了解到燕窝镇的由来后有点大失所望,听到燕窝这两个字,还以为这里是生产燕窝的地方。近段时间身体比较虚,正想着来到燕窝镇买点燕窝补身子,燕窝出产地应该比较便宜,没想到这里没有燕窝。不要说燕窝,可能这里连燕子的影子都看不到。

分单干后燕窝公社改为燕窝乡,1991年燕窝乡升格为镇,2005年合隆镇并入燕窝镇,同时将万坝、凤凰、大唐、福寿四村划归三庙镇。2011年庐山镇并入燕窝镇,以目前的燕窝镇,不论是人口基数还是管辖区域,在合川区绝对是个大镇,要是靠近城区的话升格为街道都有可能。以前总认为镇跟街道没什么区别,直到近些年城区扩张,街道增多才知道,镇跟街道的区别及是居民与市民的区别。

燕窝镇毕竟有300多年的建场史,尽管在城镇扩张时将很多老建筑拆除掉,使得老街上没有拿得出像样的老建筑。要说没有像样的老建筑也不见得,好比如上图的这座桥,老人称为万古桥,据说修建于清朝同治年间,有近200年的历史。200年历史的老桥,也得亏是合川区,而且还是远离城区,要是靠近城区的话,想来万古桥应该贴上文物保护牌,至少也是县级文物。

燕窝镇最豪华的高层居民住宅楼,这栋楼的竣工也就意味着燕窝镇正式走进现代化生活。只是不知这栋楼是何等性质居民楼,若是安置房,想来燕窝镇的部分居民有福可享。要是地产商开发的商品楼,想来开发商脑袋可大了,近几年房产行业比较低迷,要是开盘之日冷冷清清,想来这栋楼空置率应该不会太低。

燕窝镇尽管拥有4.5万的人口基数,不过那是合并合隆镇和庐山镇后的事,燕窝镇赶场应该不是很热闹,毕竟还有合隆和庐山两个场吸引住大部分村民。不过话说得也不是很必然,燕窝镇毕竟是个大镇,而且还跟四川省武胜县交界,想来赶场应该不会太冷清。不知燕窝何时赶场,请教条友们,有时间来燕窝赶场,凑一下这里的热闹。
原创文章,抄袭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