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中国人一过中年,就会不约而同地开始关注“如何活得更健康”。在各种养生的路上,饮酒与否成了老百姓反复讨论的一道分水岭。
一方面,朋友圈总有朋友转发喝点小酒能通经活络、防止心血管病的文章;另一方面,又总有人提出,滴酒不沾才是保命良方。究竟“适量喝酒”和“滴酒不沾”哪一个更养生?今天我们一次性讲清楚!

酒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餐桌、聚会、节庆都少不了“酒助兴”。不少人坚信,适当喝点酒能促进血液循环,预防心脏病。医学上也有研究发现,红酒中的多酚物质可能对心血管系统有好处。但“适量”到底是多少?不同人之间差异很大。
近年来越来越多数据表明,无论是白酒、啤酒还是红酒,只要摄入,都会给身体带来一定的负担。酒精进入体内,大脑、肝脏、心脏、胃肠道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在伤肝、伤胃、扰乱睡眠、升高血压等方面,酒精可一点不“仁慈”。

“适量喝酒”往往强调“不过量”。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安全饮酒量男性每天不超两杯(约25克酒精),女性减半。但实际操作中,很多人很难真正做到“适量”,更无法长期控制。有研究指出,适量饮酒者比大量饮酒者的健康风险低,但和滴酒不沾者相比,却并无明显优势。
“滴酒不沾”者无需担心酒精带来的肝脏损害、心血管负担和致癌风险。不喝酒的人在慢性肝病、肝癌等方面的发病率明显低于普通饮酒者,长期来看,心脏病、中风、消化道肿瘤等风险也更低。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只要摄入酒精,就存在健康风险。适量饮酒也不能彻底规避这些风险。

大家为什么喜欢相信“适量饮酒有益健康”?最初欧美有些研究报告称适当饮酒者心血管疾病更少。然而,后来详细分析发现这些适量饮酒者,往往还伴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饮食清淡、锻炼规律、体重控制好等,是生活习惯整体导致的健康改善,并非单纯酒精的“功劳”。
中国营养学会、世界卫生组织等主流权威机构目前一致建议:
不饮酒是最安全的选择。如果不得已要喝酒,务必限制在极低水平。未成年人、孕妇、慢性疾病患者,绝对不宜饮酒。
1. 伤肝伤胃:酒精是肝脏解毒重任的“天敌”,长期饮酒极易导致脂肪肝、肝硬化,甚至肝癌。胃黏膜也容易因酒精腐蚀而溃烂、出血。
2. 提高癌症风险:酒精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认定为1类致癌物。几乎所有消化道癌症风险随饮酒量上升而增加。
3. 诱发高血压及心脏病:酒精可促使血压波动和升高,加大心脏负荷,还能引发心律失常、中风等。
4. 影响睡眠与情绪:虽说酒后易困,但酒精破坏深度睡眠结构,导致第二天疲惫,还容易加重抑郁情绪。

这些人群即使“少量喝酒”,也会大幅增加患病和并发症风险。

要想长寿健康,管理好情绪、科学运动、规律作息、营养均衡才是关键。酒精并不是“保健饮品”,更不是预防疾病的灵丹妙药。戒酒不难,却很少有人能抵挡社交场的诱惑。
可以尝试用低糖饮料、健康茶饮、柠檬水等替代饮酒,不仅身体更舒适,精力也会更旺盛。
“适量喝酒”和“滴酒不沾”,看似选择,但健康数据已经说明一切:**滴酒不沾的人群更健康**,慢性病和死亡风险都更低。对每一个重视身体的你来说,坚持滴酒不沾,是提升生活质量和延年益寿的可靠保障。
无论你现在是不是“酒桌常客”,都值得从今天开始,给自己的身体一份安稳和善待。健康的生活方式,比任何一杯“养生酒”都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