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大招!新型城镇化发力,影响楼市发展!

四海有家 2024-08-03 11:29:32

最近全国楼市的风向信号越来越多了。

不论是南京的烂尾楼退房退首付、还是郑州的取消限价,地方政策的调控自由度和宽松度,越来越明显。

这也意味着:

随着调控变化,除了自上而下的一致性政策之外,关注具体城市政策变化,城市本身政策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越来越重要。

而除了因城施策的自由度提高之外,在最近,作为城市和房地产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新型城镇化任务再次发力。

01

新型城镇化发展重点变了

7月31日国务院重磅文件发布,进一步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行动方向进行更科学和更完善的制定。

这份《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4项重大行动、19项任务及有关政策措施。

《五年行动计划》也提到,经过5年努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升至接近70%,以此更好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丨图源:新华社

相较于2022年的《“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对于实施任务的具体方向确定,这次的《五年行动计划》其实更侧重于“开题”作文,除了将接下来5年行动的主要逻辑进行明确,但并没有过多细致化内容安排。

出现这样变化的原因,主要在于城市、区域、县乡村的多元化,并不能简单依据固定化的实施方案进行框定。而是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将主要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进行明确,具体实际执行则具有灵活性和通用性,可以根据实际,进行因城施策。

而这,也为“十四五”和“十五五”新型城镇化行动起到更完善的衔接作用。

同时,在现如今房地产市场对经济不再起到强支撑效应&区域协调发展需求的背景下,要着力带动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新型城镇化成为重要抓手。

因此新型城镇化接下来怎么发展怎么走?值得保持关注。

02

核心逻辑: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在于:拓宽落户渠道,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

例如:

1.根据不同人口量级的城市,取消或放宽落户限制要求;

2.推动常住人口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满足常住人口的基础需求;

3.推动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与城市户籍人口享有同等权利。

可以明显看出,相较于单纯的人口转移和人口吸纳,新型城镇化在于引导新居民进行身份转变,同时着力解决新居民的后顾之忧,打造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回到楼市。今年3月,官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仍有1.7亿进城农民工和随迁家属尚未在城镇落户,有序推进这部分人群市民化也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

这个转化过程中,随着收入以及就业的稳定性,一定程度上也会激活居住需求的潜力释放,进一步提升住房和租赁市场的活跃,带动市场需求增量。

而当新市民需求释放,也会形成梯度住宅需求增长,通过自身刚需住房需求,带动市场刚需类产品,尤其是二手房的消化,刺激更多本身拥有置换需求的家庭。

同时对于一二线高房价城市,保障房的持续供应也是近几年市场的工作重点。

所以综合来看,租赁-保障房-住房,已经形成全维度的住房保障到消费体系。

核心的根本,就在于让人来,更让人留下来,更好的工作在城市&生活在城市。

03

核心城市的核心度持续提升

对比《“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中,专注于优化空间布局和形态,《五年行动计划》对城镇化水平提升做出了明确的重点规划。

需要注意,《实施方案》中并未过多强调产业集群、产业园区以及产业人才等方面,但《五年行动计划》对此给予较多篇幅,也能够说明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未来五年对于产业的重点布局。

城镇化水平提升的重点潜力地区:皖北、鲁西南、豫东南、湘西南、粤西、川东等,兼顾其他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县(市、区)。

虽然上述区域并未涉及陕西区域,但从陕西&西安近几年发展来看,行动逻辑基本一致。

根据《五年行动计划》,提升的重点任务主要为,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园区提级扩能、强化产业发展人才支撑、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

其中,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方面,陕西以及西安已经有了明显的发展动作。

今年,陕西在新一轮产业发展之下,聚焦34条重点产业链,形成以“链长制”赋能产业集群化发展。

同时,在产业集群方面,陕西也着力培育多个千亿级产业集群,通过产业集群效应,完善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强产业集群发展效能。

丨丝路科学城科学中心组团规划效果图

而西安作为核心城市,在城市产业的大力发展之下,产业的聚集也进一步促使人才和人口的流入,当产业和人口均聚集于此,则会迅速补齐区域基础配套和提升区域生活生产需求,为区域发展和价值释放带来更强势能。

需要重点注意,这也是接下来置业选择城市的根本逻辑:选择核心、选择城市群的核心、选择都市圈的核心。只有核心度高的城市,才能在后续的城市竞争中,持续不断的进行高能级发展。

04

新型城镇化下未来置业有新方式

在提升城镇化水平和培育现代化都市圈的两项重点任务中,我们也看到新型城镇化下,未来置业新方式(虽然大部分朋友可能接受不了)。

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部分中提到:

1.推动有条件省份培育发展省域副中心城市,有效分担省会城市非核心功能。

2.推动节点城市提升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

这两点,《陕西国土空间规划》和《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均有提及。

其中,省域副中心城市除了目前明确发布的“支持赣州、延安、遵义、长治等城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外,在《陕西国土空间规划》,构建“一群一圈四极六城多镇”的城镇空间格局中,也提到榆林、宝鸡、渭南和汉中 4 个区域中心城市,是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

丨一群一圈四极六城多镇示意图

而节点城市,在《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十四五”实施方案》中提到,加快宝鸡、商洛、渭南、运城、天水等节点城市发展,提高渭南—运城—临汾、 宝鸡—天水—平凉、铜川—庆阳联通程度和协作水平 。

其中宝鸡、商洛、渭南、铜川作为陕西的节点城市,未来也将提升产业和人口承载力。

丨关中平原城市群示意图

而关于实施现代化都市圈培育行动,提到推动通勤便捷高效、产业梯次配套、生活便利共享。

这意味着,在关中城市群发展和西安都市圈发展之下,除了西安中心城市的核心效应和引领作用外,部分功能也会随着城市群和都市圈的发展外溢,形成西安+周边城区协调发展的模式。

这样的背景之下,未来工作在西安、生活在通勤圈内的其他区域,也将成为未来的一种可能。

但参考现阶段的城市发展和通勤交通等来看,目前的置业方式还是以优选主城次选近郊为主,或选择在主城租房为主。

最后,在今年《西安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主要预期目标和任务分工》中,我们也看到长安、鄠邑、高陵、临潼、阎良、蓝田、周至这几区(县),也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有着重点任务分工,在这几个区(县)内生活工作的朋友们,也可以保持关注。

0 阅读: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