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武王縯(yǎn)字伯升,光武之长兄也。性刚毅,慷慨有大节。
译文:齐武王刘縯字伯升,是光武帝刘秀的长兄。性格刚毅,为人慷慨大方,有很高的气节。
自王莽篡汉,常愤愤,怀复社稷之虑,不事家人居业,倾身破产,交结天下雄俊。
译文:自从王莽篡夺了汉朝的政权后,刘縯常常感到愤怒和不满,心中怀有恢复汉室社稷的志向,刘縯不从事于治理家中产业,而是散尽家财,结交天下英雄俊杰。
莽末,盗贼群起,南方尤甚。伯升召诸豪杰计议曰:“王莽暴虐,百姓分崩。
译文:在王莽末年,叛军四起,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情况尤为严重。刘伯升召集各路豪强说:“王莽的暴政使得百姓生活困苦,社会动荡不安,百姓纷纷离散。
今枯旱连年,兵革并起。此亦天亡之时,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也。”众皆然之。
译文:近年来干旱频繁,导致农作物减产,人民生活困苦;同时,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现在正是上天要灭亡王莽的时刻,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恢复汉高祖刘邦创立的基业,开创一个可以传世万代的基业。”众人都认同刘伯升的想法。
于是分遣亲客,使邓晨起新野,光武与李通、李轶起于宛。
译文:刘縯派遣亲信邓晨前往新野组织队伍起兵,同时刘秀与李通、李轶在宛城起兵。
伯升自发舂陵子弟,合七八千人,部署宾客,自称柱天都部。
译文:刘縯自发组织了七八千舂陵子弟,并部署了自己门下的宾客,自称“柱天都部”。
使宗室刘嘉往诱新市、平林兵王匡、陈牧等,合军而进,屠长聚及唐子乡,杀湖阳尉,进拔棘阳,因欲攻宛。
译文:刘縯派遣汉室宗亲刘嘉率军为诱饵攻击新市、平林驻扎的由王匡、陈牧等率领的军队,刘縯则合军而进,刘縯率领的义军攻占了长聚和唐子乡,并下令屠城,杀死了湖阳尉,攻占了棘阳,并计划继续进攻宛城。
至小长安,与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战。
译文:刘縯和刘秀率领的起义军在小长安与王莽的王莽前队大夫甄阜、属正梁丘赐所率的军队战斗。
时天密雾,汉军大败,姊元弟仲皆遇害,宗从死者数十人。伯升复收会兵众,还保棘阳。
译文:当时天空布满浓雾,汉军因此大败,刘元的弟弟刘仲被杀害,刘元的三个女儿和其他宗族成员也有数十人死亡。刘縯重新集结兵力,退回棘阳据守。
阜、赐乘胜,留辎重于蓝乡,引精兵十万南渡黄淳水,临沘水,阻两川间为营,绝后桥,示无还心。
译文:甄阜和梁丘赐在取得胜利后,将辎重留在蓝乡,然后率领十万精兵渡过黄淳水,在沘水边,阻断归路,在两川之间扎营,并断绝身后的桥梁,以表示不剿灭刘伯升绝不回师的决心。
新市、平林见汉兵数败,阜、赐军大至,各欲解去,伯升甚患之。
译文:当汉军多次战败后,王莽下属由甄阜和梁丘赐指挥的大军卷土重来进攻汉军在新市和平林的驻军,新市和平林的汉军都想计划撤退避其锋芒,刘伯升很忧虑。
会下江兵五千余人至宜秋,乃往为说合从之势,下江从之。语在《王常传》。
译文:恰好此时下江地区的义军有五千多人到达宜秋,刘伯升就前往向下江兵将领说明联合作战的态势,下江兵同意了与刘伯升联合。具体内容记载在《王常传》中。
伯升于是大飨军士,设盟约。休卒三日,分为六部,潜师夜起,袭取蓝乡,尽获其辎重。
译文:刘伯升于是举行盛大地活动,宴请各路军队的士兵,并与他们订立盟约。在休整三天后,刘伯升将部队分为六个部分,趁着夜色潜行出发,袭击并夺取了蓝乡王莽军的辎重。
明旦,汉军自西南攻甄阜,下江兵自东南攻梁丘赐。
译文:第二天,汉军主力向西对王莽下属甄阜所部发起进攻,下江兵协同汉军行动往东南方向对梁丘赐所部发起进攻
至食时,赐陈溃,阜军望见散走,汉兵急追之,却迫黄淳水,斩首溺死者二万余人,遂斩阜、赐。
译文:在早饭时间时,梁丘赐的部队崩溃,甄阜军的士兵看到梁丘赐的部队崩溃后纷纷逃散,汉军主力在追击敌军时,被黄淳水阻挡,无法继续追击,在这次战斗中,王莽大军有二万余人被斩首或溺死,主将甄阜和梁丘赐被斩杀。
王莽纳言将军严尤、秩宗将军陈茂闻阜、赐军败,引欲据宛。
译文:王莽政权的下属纳言将军严尤和秩宗将军陈茂在得知甄阜和梁丘赐的军队战败后,决定率军前往宛城据守。
伯升乃陈兵誓众,焚积聚,破釜甑,鼓行而前,与尤、茂遇育阳下,战,大破之,斩首三千余级。
译文:刘伯升在誓师时,命令士兵们焚烧积存的物资,打破炊具,表示决一死战,勇往直前的决心,然后刘伯升率军与严尤、陈茂在育阳相遇,随即发生大战,刘伯升率军大破其军,斩首三千余级。
尤、茂弃军走,伯升遂进围宛,自号柱天大将军。
译文:严尤和陈茂选择放弃军队逃跑,而刘伯升则率军继续进攻宛城,并自封为“柱天大将军”。
王莽素闻其名,大震惧,购伯升邑五万户,黄金十万斤,位上公。
译文:王莽一直听说刘伯升的威名,非常害怕,因此下令悬赏五万户的封邑、十万斤黄金和上等公侯的爵位来捉拿刘伯升。
使长安中官署及天下乡亭皆画伯升像于塾,旦起射之。
译文:王莽命令在长安的官署以及全国各地的乡亭中,将刘縯的画像挂在墙上,每天早上人们都要对着这些画像射箭。
自阜、赐死后,百姓日有降者,众至十余万。
译文:自从甄阜和梁丘赐被杀后,不断有军民投靠刘演、刘秀兄弟,他们的队伍迅速壮大,达到十余万人。
诸将会议立刘氏以从人望,豪杰咸归于伯升,而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怕升威明而贪圣公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后使骑召伯升,示其议。
译文:在一次会盟后,将领们商议拥立汉室宗室成员以顺应人心,而众多豪杰都归附于刘伯升,但是义军中的新市兵和平林兵的将领们逍遥放纵惯了,不愿意受到严格的纪律约束,而一些义军将领畏惧刘伯升的威望和才能,而选择拥立懦弱、容易控制的刘玄为皇帝,绿林军中的将领们事先商量好拥立刘玄为帝,然后派遣骑兵召回刘伯升,让他承认这一决定。
伯升曰:“诸将军幸欲尊立宗室,其德甚厚,然愚鄙之见,窃有未同。
译文:刘伯升说:“各位将军希望尊立汉室宗室成员为皇帝,认为汉室的品德非常高尚,值得尊崇,然而依鄙人的愚见,我个人还有不同的意见。
今赤眉起青、徐,众数十万,闻南阳立宗室,恐赤眉复有所立,如此,必将内争。
译文:现在的天下形势是赤眉军在青州和徐州地区起义,拥兵数十万,如果赤眉军听说南阳地区的义军拥立了汉室宗室成员为帝,恐怕赤眉也会拥立一个汉室成员为帝,这样一来,义军内部必将发生内斗。
今王莽未灭,而宗室相攻,是疑天下而自损权,非所以破莽也。
译文:当前王莽的政权尚未被推翻,而汉室宗室内部却开始相互攻击,这种行为会让天下人产生疑虑,从而削弱自身的权威,不利于推翻王莽政权的主旨。
且首兵唱号,鲜有能遂,陈胜、项籍,即其事也。舂陵去宛三百里耳,未足为功。
译文:首先起兵的人很少有能够成功的,陈胜和项羽就是这样的例子。舂陵距离宛城只有三百里,这样的距离并不足以建立更大的功业。
遽自尊立,为天下准的,使后人得承吾敝,非计之善者也。今且称王以号令。
译文:仓促之间自行尊立天子,就成了天下攻击的靶子,使后来者能够趁我们疲惫时攻击我们,这不是一个好的计策。现在应该先称王,称王足以号令诸将。
若赤眉所立者贤,相率而往从之,若无所立,破莽降赤眉,然后举尊号,亦未晚也。
译文:如果赤眉军所立的天子是贤能的,大家就会纷纷归附他。如果暂时没有合适的立帝人选,可以先称王以号令诸将,等到击败王莽、降服赤眉之后,再举行登基仪式也不迟。
愿各详思之。”诸将多曰:“善”。
译文:希望诸位能够考虑一下我的建议。”参会的诸将都说:“好。”
将军张卬拔剑击地曰:“疑事无功。今日之议,不得有二。”众皆从之。
译文:张卬坚决果断地拔剑击地说:“行事多疑无以为功。今天的决定,不得有反对。”众人都只得服从。
圣公既即位,拜伯升为大司徒,封汉信侯。由是豪杰失望,多不服。
译文:在更始帝刘玄即位后,任命刘伯升为大司徒,并封其为汉信侯。这样的人事任命导致豪杰们感到失望,很多人心中不服。
平林后部攻新野,不能下。新野宰登城言曰:“得司徒刘公一信,愿先下。”
译文:平林后部攻打新野,不能攻下。新野的县令登上城墙说:“只要得到司徒刘公的一封信,我愿意率先投降。”
及伯升军至,即开城门降。五月,伯升拔宛。六月,光武破王寻、王邑。
译文:当刘伯升的军队到达新野时,新野的守军立即打开城门投降。刘伯升率军在五月攻克了宛城。六月,光武帝刘秀在昆阳之战中率军击败了王寻和王邑的军队。
自是兄弟威名益甚。
译文:从此刘伯升、刘秀兄弟两人威名更盛。
更始君臣不自安,遂共谋诛伯升,乃大会诸将,以成其计。
译文:更始君臣因为对刘縯的威望和权力感到不安,于是共同策划了一场阴谋,召集诸将,以实现他们的计划。
更始取伯升宝剑视之,绣衣御史申屠建随献玉玦,更始竟不能发。
译文:刘玄故意取走刘縯的剑观赏,绣衣御史申屠建随即献上玉玦,暗示刘玄应该果断行动。然而,刘玄始终未能下定决心动手,最终刘縯得以逃脱。
及罢会,伯升舅樊宏谓伯升曰:“昔鸿门之会,范增举玦以示项羽。
译文:刘伯升的舅舅樊宏对刘伯升说:“当年鸿门之会时,范增举所佩玉玦示意项羽动手杀了刘邦。
今建此意,得无不善乎?”伯升笑而不应。
译文:今天申屠建献玉玦,是不是有什么阴谋呢?”刘伯升只是笑笑没有回答。
初,李轶谄事更始贵将,光武深疑之,常以戒伯升曰:“此人不可复信。”又不受。
译文:李轶最初逢迎侍奉更始贵将,光武帝刘秀对此深感怀疑,并多次告诫刘伯升要警惕李轶说:“李轶这个人不可过于信任。”但是刘伯升没有理会,
伯升部将宗人刘稷,数陷陈溃围,勇冠三军。
译文:刘稷是刘縯的部将,他多次陷入敌阵并突围而出,勇敢程度在全军中无人能及。
时将兵击鲁阳,闻更始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伯升兄弟也,今更始何为者邪?”
译文:当时刘稷率军攻打鲁阳,听到更始帝即位的消息后,愤怒的说:“本来起兵图谋大事的是刘縯和刘秀兄弟,现在这些人为什么拥立了刘玄为皇帝呢?”
更始君臣闻而心忌之,以稷为抗威将军,稷不肯拜。
译文:刘稷因为勇敢善战又是刘伯升的亲信,引起了更始君臣的忌惮,于是更始帝任命刘稷为抗威将军,但刘稷拒绝了这一任命。
更始乃与诸将陈兵数千人,先收稷,将诛之,伯升固争。
译文:更始帝刘玄决定先逮捕刘稷,并准备将其处死,刘縯坚决反对这一决定。
李轶、朱鲔因劝更始并执伯升,即日害之。
译文:李轶和朱鲔劝说更始帝刘玄逮捕并了刘縯,并于当日杀害了刘縯。
有二子。建武二年,立长子章为太原王,兴为鲁王。
译文:刘伯升有两个儿子。建武二年(公元26年),光武帝刘玄册封刘伯升的长子刘章为太原王,刘伯升的另外一个儿子刘兴被册封为鲁王。
十一年,徙章为齐王。十五年,追谥伯升为齐武王。
译文: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光武帝刘秀徙封刘章为齐王。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光武帝刘秀追封刘伯升谥号为齐武王。
章少孤,光武感伯升功业不就,抚育恩爱甚笃,以其少贵,欲令亲吏事,故使试守平阴令,迁梁郡太守。
译文:刘章从小失去父母,光武帝刘秀感慨哥哥刘縯的功业没有成就,所以对刘章的抚养和恩宠都非常深厚,因为刘章年纪轻轻就很富贵,所以刘秀希望刘章能够成才,因此安排刘章先担任平阴县令,后来又升迁为梁郡太守。
立二十一年薨,谥曰哀王。子炀王石嗣。建武二十七年,石始就国。
译文:刘章被封王后二十一年去世,谥号为哀王。刘章的儿子炀王刘石继承了爵位。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刘石才到封国就国。
三十年,封石弟张为下博侯。永平十四年,封石二子为乡侯。石立二十四年薨,子晃嗣。
译文: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光武帝刘秀封刘石的弟弟刘张为下博侯。汉明帝永平十四年(公元68年),汉明帝封刘石的两个儿子为乡侯。刘石为王二十四年后去世死去,其子刘晃继承爵位。
下博侯张以善论议,十六年,与奉车都尉窦固等并出击匈奴,后进者多害其能,数被谮诉。
译文:下博侯刘张很善于言谈议论,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0年),刘张与奉车都尉窦固等将领一起率军出击匈奴,后来有人嫉妒刘张的才能,刘张常常被诽谤和控诉。
建初中卒,肃宗下诏褒扬之,复封张子它人奉其祀。
译文:刘张在建初年间去世,汉章帝刘炟下诏书对刘张进行褒扬,又重新册封了刘张的儿子刘它人,以侍奉刘张的祭祀。
晃及弟利侯刚与母太姬宗更相诬告。章和元年,有司奏请免晃、刚爵,为庶人,徙丹阳。
译文:刘晃和他的弟弟利侯刘刚与母亲太姬宗相互诬告。汉章帝刘炟章和元年(公元87年),有关部门上奏请求免去刘晃和刘刚的爵位,将他们贬为庶人,并流放到丹阳。”
帝不忍,下诏曰:“朕闻人君正屏,有所不听。
译文:汉章帝刘炟因于心不忍,下诏书说:“朕听说天子应该保持清正,有些事情可以不采纳一些不合理的建议。
宗尊为小君,宫卫周备,出有辎軿之饰,入有牖户之固,殆不至如谮者之言。
译文:宗室地位尊贵如同小君,宫卫严密,出行有华丽的车辆装饰,居住有坚固的门窗防护,几乎不会像谗言所说的那样危险。
晃、刚愆乎至行,浊乎大伦,《甫刑》三千,莫大不孝。
译文:刘晃、刘刚的行为是非常人所及的德行,污浊了人伦,《甫刑》三千条中,没有比不孝的罪行更大的了。
朕不忍置之于理,其贬晃爵为芜湖侯,削刚户三千。於戏!
译文:朕不忍心将他们按法律处置,现在下令撤去刘晃的爵位,降爵为芜湖侯,削减刘刚的封户三千。唉!
小子不勖大道,控于法理,以堕宗绪。其遣谒者收晃及太姬玺绶。”
译文:小辈们不以大道自勉,牵涉到了法理,毁坏了自己的宗族。派遣谒者去收回刘晃和太姬的印信和绶带。
晃立十七年而降爵。晃卒,子无忌嗣。
译文:刘晃被封立了十七年而被降爵。刘晃去世后,其子刘无忌继承爵位。
帝以伯升首创大业,而后嗣罪废,心常愍之。时北海亦绝无后。
译文:汉章帝刘炟认为刘縯是开创大业的首功之臣,但刘縯的后代却因罪被废黜,因此汉章帝刘炟心中常常感到惋惜和同情。当时刘縯的另一个后裔北海王支系也绝后了。
及崩,遗诏令复二国。永元二年,乃复封无忌为齐王,是为惠王。
译文:汉章帝临终前,遗留下诏书让恢复刘縯两个后代的两个封国。汉和帝刘肇永元二年(公元90年),汉和帝刘肇复封刘无忌为齐王,即惠王。
立五十二年薨,子顷王喜嗣。立五年薨,子承嗣。建安十一年,国除。
译文:刘无忌为王五十二年后去世,其子顷王刘喜继承爵位。刘喜被王五年后去世,其子刘承继承爵位。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封国才被废除。
论曰:大丈夫之鼓动拔起,其志致盖远矣。
译文:史家论曰:大丈夫在行动起来时,他们的志向和目标都非常远大。
若夫齐武王之破家厚士,岂游侠下客之为哉!其虑将存乎配天之绝业,而痛明堂之不祀也。
译文:像齐武王刘縯那样散尽家财以厚待士人,岂止是一些游侠折节下士的作为呢?其考虑的将是恢复以远祖配天,以父配上帝于明堂的王者之业,将以存其绝业,复其祭祀。
及其发举大谋,在仓卒扰攘之中,使信先成于敌人,赦岑彭以显义,若此足以见其度矣。
译文:当他们发动大规模的行动时,情况变得非常仓促和混乱。在仓促混乱的情况下,让敌人相信自己的诚意,赦免岑彭以彰显正义,这样足以显示出他们的气度和智慧。
志高虑远,祸发所忽。鸣呼!古人以蜂虿为戒,盖畏此也。
译文:刘縯的志向高深远大,但忽略了杀身之祸。唉,古人以蝎子之类的毒虫为戒,就是怕有这样的结局。
《诗》云:“敬之敬之,命不易哉!”
译文:《诗经》上说:“警诫呀警诫呀,天命不会变易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