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土地成为奢侈品柔性支架从“小众”走向标配

索比比比 2025-04-23 22:06:34

距2015年全球首个柔性光伏支架项目落地已经过去了十年。

这个一度被视为“小众”的技术,如今已成为复杂地形光伏项目、“光伏+”项目的标配。从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到污水处理厂,从沿海滩涂到沙戈荒基地,柔性支架凭借其高净空、大跨距、地形适应性强等特性,正在重塑光伏电站的建设逻辑。

“国内适合光伏的大面积平整土地几乎被开发殆尽,现在看到的项目,不是建在陡坡上,就是藏在沟壑里。”一位头部光伏投资商的负责人坦言。

这种趋势在2023年自然资源部更新光伏用地政策后更加明显——园林、草地等土地的审批条件趋严,耕地则被明确禁止占用。光伏电站不得不向山地、林地、荒地甚至水域迁移,而这些区域往往布满陡坡、冲沟、坎地等不规则地形。

传统固定支架在这些场景中显得力不从心。

中国电建在贵州望谟县的一个农业光伏项目中曾遇到典型难题:现场陡坡和陡坎导致近30%的设计容量无法按原方案施工。若强行采用固定支架跨越地形,不仅用钢量激增,施工难度和成本也会失控。最终,项目通过柔性支架重新规划方阵,才实现了土地的高效利用。

类似案例在近年层出不穷。有电力设计院专家提到,在台阶式地形中,固定支架若沿台阶布置会闲置大量土地;若跨越台阶,结构成本可能翻倍。而柔性支架通过索网结构实现大跨度架空,既能规避地形限制,又能将用地效率提升20%以上。

土地节约的直接效益是成本优化。根据中国能建云南省电力设计院的数据,柔性支架项目平均用地可控制在13~15亩/MWp,优秀案例甚至达到9亩/MWp,远低于固定支架的20亩/MWp以上需求。对于地租高昂的东部省份或平整土地稀缺的西部山区,这一差异可能决定项目盈亏。

柔性支架的适应性不仅限于山地。2024年以来的中标信息显示,其应用场景正快速多元化:

渔光互补:

华润宜兴杨巷130MW项目通过柔性支架实现光伏阵列与养殖水域的共存,中标价达5245万元。

沿海滩涂:

龙源电力在温岭的示范项目探索抗腐蚀、抗台风的大跨度设计,由浙江理工大学提供技术支撑。

茶光互补:

华电广德100MW项目将支架净空抬高至2.5米以上,满足茶园种植的采光需求。

沙戈荒基地:

龙源工程在鄂尔多斯采煤沉降区的2000MW项目,利用柔性支架应对地表塌陷带来的不均匀沉降。

这种场景拓展的背后是设计能力的持续迭代。

早期柔性支架常被质疑抗风性能不足,但实际案例证明,通过优化组件阵列布局(如1×14或1×28排列)、加强边框厚度,并结合动态风荷载模拟,可靠性问题已大幅改善。

汇耀品尚的三索空间索网结构柔性光伏支架系统就是通过定制化的设计及算法模型计算,将光伏组件阵列构建成一个安全、稳定的空间整体,能够有效抵御风振,大幅降低光伏组件隐裂现象的发生。

旗下柔性系统产品在西南交通大学XNJD-3,完成了刚性模型及气弹模型风洞试验。设计抗风能力达14级,为实际应用中的安全性提供必要数据保障。

友巨新能源则携手同济大学对柔性支架结构进行复核验算,通过CPP&RWDI风洞测试及200万次振动测试验证组件抗隐裂性能。

尽管优势显著,柔性支架的推广仍面临两大争议:发电效率与初始成本。有业主反馈,柔性支架的倾角调整灵活性较低,可能导致发电量比固定支架低3%~5%。但设计方对此提出反驳——在复杂地形中,固定支架常因朝向妥协而损失更多发电量,柔性方案反而能通过整体优化弥补差距。随着光伏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柔性支架在技术、品质、标准等方面也越来越完善,其价格也从0.7~0.8元/瓦逐渐下降至0.3~0.4元/瓦。汇耀品尚在大量山地场景项目实践中发现,单纯地采用固定支架或者是柔性支架均不能在投资成本、装机容量、土地利用效率等方面,让综合指标达到最优。

为此,他们提出结合柔性支架布置密度高、覆盖广的优势进行整体布局;利用固定支架的灵活性,作为填补零散地块的方式,最大程度对土地进行有效利用。在保证装机容量的同时,大幅节省土地资源,提升综合经济性。在土地紧缺的当下,这是很多项目固改柔的最大原因 。

中信博推出“天柔”系列柔性支架,具有的大跨度、高净空且跨度范围灵活可调的优势,能够最大程度释放板下空间。同时产品可实现60m以上大跨距的高稳定性,具备更强抗大风、抗组件隐裂、高性价比等特点,同时施工也更加高效智能。

在与渔业相结合的场景中,鱼塘常年处于温高湿环境,对支架产品结构腐蚀较大,同时跨度以及净空需求复杂,中信博以客户视角出发,充分勘定鱼塘跨度、净空及地质条件,采用“一塘一设计”,保障整个项目解决方案最优适配。在降低综合建设成本的同时,最大化保留了渔塘环境的完整性,满足养殖区域的规划要求,保证渔业作业的正常开展。

在工业园区等场景中,友巨柔性光伏支架突破楼顶布置的局限,有效利用园区道路、堆场等区域。

柔性支架的十年发展,恰似光伏行业应对土地瓶颈的缩影。

这种转变的推动力不仅来自土地压力,更源于光伏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展。

当沙漠、海域、废弃矿区成为新的能源战场,当“光伏+”模式要求更高的空间协同性,柔性支架的结构自由度将成为不可替代的优势。

0 阅读:11

索比比比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