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清晨,一位上班族站在写字楼顶的停机坪,一架形似巨型无人机的飞行器悄然降落。
(图源网络,侵删)
她踏入舱内,系好安全带,飞行器垂直升空,掠过拥堵的高架桥,十分钟后精准降落在珠江新城的另一栋大厦,
这不再是科幻电影的镜头,而是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照进现实的序章。
(图源网络,侵删)
就在上个月,亿航智能的EH216-S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正式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全球首张运营合格证(OC证),标志着“空中出租车”首次撕下试验标签,迈入商业化运营阶段。
这款载客两人的纯电动飞行器,无需跑道即可垂直起降,依靠自动驾驶系统穿梭于城市低空,最高时速130公里,单次续航30公里,虽不足以跨城飞行,却足以重塑城市内部的通勤逻辑。
广州番禺区已率先布局25处起降点,开通商务飞行预约,将“打飞的”从概念变为触手可及的服务。
技术突围与政策破冰的双重奏
“空中出租车”的落地,背后是技术与制度的双重突破。
EH216-S采用分布式动力系统,即便部分电机故障,冗余设计仍能保障安全降落;
飞控系统实时监控飞行状态,蜂窝材料机身与防火电池舱将风险降至最低。
而更深层的支撑,源自中国对低空经济的战略布局。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六大试点城市划定,空域管理改革提速,广州更以百亿基金和政策倾斜打造“保姆式”产业生态,让企业从适航取证到基建落地无后顾之忧。
产业链的“中国式创新”
这场空中革命,不仅是主机厂的独角戏,更是国产供应链的集体跃进。
沃兰特航空的VE25-100型eVTOL以2.5吨载重、400公里航程领跑行业,背后是边界智控的国产飞控系统、天津松正的航空级电机,
这些曾受制于欧美巨头的核心部件,如今在主机厂与供应商的深度耦合中实现自主突破。
正如新能源汽车的“换道超车”,中国eVTOL产业链正以惊人的协同效率,将“卡脖子”清单转化为“超车”路线图。
低空经济的未来维度
然而,翱翔的梦想仍需直面现实的引力。
当前eVTOL的续航与载重仍显稚嫩,EH216-S的30公里航程仅够覆盖城市核心区,而空域管理的精细化、空中交通的指挥体系、公众对安全性的心理门槛,皆是待解的课题。
但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创新从来不是“万事俱备”的产物,
正如首条地铁通车时,人们担忧隧道坍塌;
第一架民航客机升空时,舆论质疑“铁鸟怎能载人”。
未来的城市交通,或许将呈现“三维分层”的奇观:
地面车流、空中航线、楼宇间穿梭的飞行器,共同编织立体路网。
当通勤半径从30公里扩展到300公里,居住与工作的地理边界将被彻底打破,城市群加速融合,乡村与都市的互动焕发新机。
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今日中国在低空经济领域的果敢落子。
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望,从适航认证到首张订单,从试验飞行到商业运营,中国“空中出租车”的每一步都扎实而充满张力。
它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一场关于城市文明的重构,
当人类突破二维平面的束缚,向上生长的,不仅是飞行器的轨迹,更是我们对效率、自由与未来的全新想象。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图片来自于网络新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本号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