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春天,美国超市的货架上,鸡蛋成了奢侈品。
(图源网络,侵删)
一位爱达荷州的居民比利·西道威,选择订购十二只母鸡和一只公鸡,在后院搭建鸡舍,
这不是田园牧歌的浪漫,而是生活成本重压下的无奈。
他的故事不是个例。
在纽约,一打普通鸡蛋的价格一度飙至15美元;
在加州,超市限购一打;
在伊利诺伊州,空荡荡的货架前,人们攥着购物清单发呆。
这场“蛋荒”像一面棱镜,折射出美国社会深层的裂痕。
禽流感:
撕开供应链的第一道口子
一切始于2022年的禽流感。
这场疫情像野火般蔓延,扑杀了超过1.66亿只禽类,其中多数是产蛋的母鸡。
养殖场被迫关闭,鸡蛋产能骤降。
即便政府投入10亿美元应对疫情,但疫苗研发和防疫措施远水难救近火,
鸡蛋批发价在四个月内暴涨255%,
一打鸡蛋的均价从2023年8月的2.04美元,
一路狂飙至今年3月的6.23美元。
复活节临近,传统彩蛋和节日美食的需求激增,让本已紧绷的供应链雪上加霜。
垄断与暴利:
谁在“发灾难财”?
然而,天灾之外,人祸的影子若隐若现。
美国前十大鸡蛋企业掌控着市场命脉,高度集中的产业格局让少数巨头有了操控价格的筹码。
最大的鸡蛋生产商卡尔梅尔食品,在禽流感期间利润飙升,股价一年内暴涨近50%。
民众的餐桌上,鸡蛋成了“奢侈品”,资本市场的报表里,却写满了“红利”。
这种反差,让许多人质疑:
究竟是疫情推高了成本,还是垄断者借机收割?
关税大棒
与“既要又要”的荒诞
更讽刺的是,当美国向欧洲国家低声下气“求蛋”时,另一只手却挥舞着关税大棒。
特朗普政府加征的“对等关税”,让进口商品成本攀升,鸡蛋价格进一步承压。
欧洲国家自身也深陷供应泥潭,丹麦、荷兰等国直言“爱莫能助”,
欧盟的鸡蛋卫生标准与美国冲突,清洗工艺和运输限制让国际合作沦为纸上谈兵。
一边加税,一边求援,这种“既要又要”的悖论,像极了美国政策的现实困境。
普通人的挣扎:
从餐桌到后院
在这场危机中,最痛的永远是普通人。
薪资涨幅追不上物价,实际购买力缩水1.2%的工薪阶层,被迫在鸡蛋和汽油之间权衡。
华夫饼屋的早餐附加费、烘焙店消失的蛋糕、超市门口的限购告示,
成了生活的日常。
有人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自嘲:“养鸡成了新中产标配。”
这背后,是通胀蚕食希望的无声呐喊。
小编有话说:
美国的“蛋荒”,从来不只是鸡蛋的问题。
它暴露了农业系统的脆弱、资本逐利的冷酷,以及政策矛盾的荒诞。
当后院鸡舍的灯光亮起,照见的或许是一个超级大国在全球化时代的无力与分裂。
而比利们的故事,不过是时代洪流中的一粒尘埃。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图片来自于网络新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本号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