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取消限售:为何在此时选择“松绑”?

冰封北冰洋 2025-04-09 09:07:20

2025年3月31日,南京一纸公文掀起楼市波澜:全面取消商品房限售政策。

这意味着,从这一天起,南京的商品房在拿到不动产权证后即可自由交易。

这座曾以严格调控闻名的城市,为何在此时选择“松绑”?

这场政策调整究竟是楼市的“破冰行动”,还是资本狂欢的序幕?

回顾南京楼市的历史,限售政策始于2017年。

彼时,为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南京规定新购房源需持证满3年方可转手。

此后,虽经历2022年“合同备案满3年”的松绑和2024年对二孩家庭的局部解禁,限售始终是悬在投资客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而如今,这把剑终于落地。

政策转向的背后,是南京楼市长达三年的震荡下行,

商品房销售面积从2021年的1510万平方米骤降至2022年的942万平方米,

2023年继续下滑3.9%,库存压力与日俱增。

⚪︎抛售潮会否击穿价格底线?

政策甫一落地,市场最直接的担忧便是短期内二手房挂牌量的激增。

毕竟,那些被限售政策“冻结”的房源,尤其是2017-2022年间购入的投资性房产,可能如开闸洪水般涌入市场。

有分析师预测,部分投资客集中的板块或出现“踩踏式抛售”,房价短期承压不可避免。

但值得注意的是,深圳、厦门等先行取消限售的城市,

并未出现二手房价大幅波动,这说明市场对政策调整的消化能力正在增强。

⚪︎让房子回归“流通属性”

限售政策的本质,是通过冻结流动性来抑制投机。

但当市场从过热转向低迷时,这种“冻结”反而成为阻碍置换需求、拖累市场活力的枷锁。

南京此次取消限售,本质上是将楼市的定价权交还给市场,

允许房屋自由流通,才能让价格真实反映供需关系。

数据显示,2024年下半年以来,

南京新房价格已连续三个月环比领涨全国,市场筑底迹象明显。

此时放开限售,恰似在冰面初融时凿开一道裂痕,让“改善型需求”的活水得以流动。

⚪︎政策不止于“取消限售”

南京的智慧,在于没有孤注一掷地押宝单一政策。

与取消限售同步推出的“房七条”,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支持体系:

公积金“全家桶”政策允许父母子女共同提取首付,为年轻人购房减负;

1亿元的“以旧换新”补助,既盘活二手房市场,又为新房去库存提供推力;

针对45岁以下青年的低首付、低利率金融产品,则精准激活刚需。

这些政策形成合力,既避免市场因流动性释放过快失控,又为长期健康发展铺路。

⚪︎楼市从“管控”转向“服务”

南京的破局之举,折射出中国房地产调控逻辑的深刻转变。

过去十年,“限购、限售、限价”的行政干预手段主导市场,

但刚性管控在遏制泡沫的同时,也扭曲了价格信号、抑制了合理需求。

如今,政策重心正转向“疏通市场血脉”——通过取消限售释放流动性,

通过金融工具支持真实需求,通过“以旧换新”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这种转变,本质上是对“房子是用来住的”理念的深化:

只有让房屋真正流动起来,才能让更多人“住得好”。

当然,取消限售绝非万能解药。

若市场出现非理性抛售,仍需警惕局部风险;

若开发商借机炒作,政策工具箱中仍有调控后手。

但无论如何,南京的这一步,标志着中国楼市正从“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回归“常态市场的常态规则”。

对于普通购房者而言,与其纠结于短期涨跌,不如看清大势,

一个更自由、更透明的市场,终将让居住需求与资产价值找到平衡点。

这场“破冰行动”,或许正是中国楼市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特别声明:

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图片来自于网络新闻。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本号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