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方颗粒常见的五大误区,80%的人都搞错过!

若菱评健康 2024-08-16 18:46:38

中药汤剂,作为中医传统剂型中的元老,以其组方的灵活性,完美契合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能够精准地根据症状调整用药,从而发挥出复方的全面疗效。然而,中药汤剂因味苦、量大、不便储存等缺陷,常使患者望而却步。

幸运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药配方颗粒应运而生,解决了传统汤剂的诸多不便。这种新型制剂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即冲即饮,药效迅速,提升了中药使用的便捷性,满足了现代人高效、快速的医疗需求。

然而,在临床应用中,中医专家也注意到,部分患者对中药配方颗粒的使用仍存在认识误区。因此,正确引导患者理解并掌握中药配方颗粒的科学使用方法,是确保其疗效充分发挥的关键。

关于中药配方颗粒的五大误区

有些人误以为中药配方颗粒只需随意用水一冲即可,对水温并不讲究。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如果使用过低的水温冲泡,可能会导致颗粒未能完全溶解,不仅会在服用时带来不适的颗粒感,增加吞咽的难度,更会妨碍药效的完全释放。此外,不当的冲泡方式还可能引起呕吐、便秘等不良反应。

正确的冲泡方法应该是:使用80℃至100℃的热水,加入适量的水后,搅拌30秒至1分钟,确保颗粒完全溶解。如果冲泡好的药液冷却了,建议隔水加热至适宜温度再服用,但加热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其中某些成分,特别是那些易挥发的解表药物,因受热而损失,影响治疗效果。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很多成分较难溶解,如含油脂较高的桃仁、瓜蒌子等溶化后易形成少量絮状沉淀;而蛋白质含量较高的鳖甲、乌梢蛇等经加热煎煮、浓缩后,蛋白质会发生变性,不易溶于水,溶化后,同样可能形成絮状沉淀。此外,一些根类、籽仁类药物如法半夏、车前子,含有的特殊物质在冲服时也可能造成药液浑浊或出现絮状物,尤其是药液放冷后更为明显。

但是,这些沉淀物实际上包含了中药的有效成分,它们的存在并不是质量的问题,因此,在冲泡中药时,不应将这些沉淀物视为杂质而丢弃。遇到沉淀,可以再添加热水并充分搅拌,以尽量使有效成分重新溶解后服用;对于那些实在难以溶解的沉淀,建议通过晃动杯子,将中药沉淀与水一同饮下,无需反复加热煎煮。

家长们在给孩子服用中药颗粒时,常因药味苦而想加些糖来调和。但建议避免这样做,因为汤剂的味道是中药的本味,无论是酸苦甘辛咸都有一定的药理作用(酸能收,苦能涩,甘能缓,辛能散,咸能软)。不同口感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效,有些中药加了糖就会改变药味的药性而影响疗效。

多食糖会助热,如果有腹胀中满、舌苔厚腻等湿热内停的症候时,一般严禁加糖,以避免不良反应,有痰者也不宜服用。此外,白糖和红糖性质不同,白糖性凉、红糖性温,若错误地将它们加入不对应的药性中,可能会削弱药效。

中药化学成分比较复杂,糖尤其是红糖中的铁、钙等元素,一旦与中药里的蛋白质和鞣质等成分发生反应,便会导致药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继而产生浑浊、沉淀,不仅影响药效,而且危害健康。当然,如果孩子觉得药味太苦实在难以接受,可以在服药后,适量吃些冰糖调味。

一些患者在饮食后立即服药的做法并不恰当。一般情况下,滋补药建议在饭前服;驱虫药和泻下药则适合在空腹时服;健胃药和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应选择在饭后服;安神的药物则应在睡前服。

无论是饭前、饭后还是睡前服药,都应保持适当的时间间隔,例如饭前饭后半小时至两小时,以及睡前提前半小时等,这样做可以避免食物对药效的潜在影响。同时,中药与西药或中成药的服用时间至少应间隔半小时,以确保药物间不会相互干扰。如何选择服用时间,具体建议请遵医嘱。

储存中药配方颗粒,应选择一个阴凉干燥的环境。一些患者出于对药物变质的担忧,倾向于把中药配方颗粒存放在冰箱内;另一些患者为了冲泡、加热方便,选择将它们置于厨房。然而,这两种做法都不太合适,冰箱和厨房的湿度相对较大,厨房温度高,如若中药配方颗粒密封性不好,反而更加容易吸潮结块,加速变质。

此外,一旦打开包装袋,应立即进行冲泡和服用,如果放置时间长,中药配方颗粒也会受潮结块。如果发生中药配方颗粒结块,为安全起见,最好不要继续服用。

中药配方颗粒同中药饮片一样,科学正确的服用方法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环。中医辨证论治,同病不同因,服用中药时务必遵循医嘱,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0 阅读:4

若菱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