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一线的业务员,很焦虑

经销搞点新鲜事 2024-07-11 21:32:05

作者丨何雯

“现在干业务行情不好,上游厂家任务逐年增加,但下游客户却卖不动货,不知道这种消费状况还要持续多久!”上周笔者跟着几位快消业务员,实地走访了几十家终端门店,在路上,业务员刘姐这样感叹道。

在经销商的队伍里,业务员不仅是销售的先锋,也是市场动态的直接观察者,他们的感受直接映射出市场的冷暖。本文将从经销商业务员的视角出发,深入一线,分析当前导致他们焦虑的内外因素,还原市场的真实面貌。

一线业务的一天

由无数“小插曲”组成

早上八点,开完晨会,业务员刘姐就开始准备拜访所需的物料,九点我和刘姐一起开始走访市场。

到店后,业务员刘姐与老板打过招呼,第一件事就是检查陈列,整理产品,并布置好宣传物料。

根据产品的动销情况处理库存,由于公司采取访单制,一旦发现缺货,就要立即在手机系统下单,确保送货员能够在第二天及时补货并将产品上架。

接下来是推新,刘姐告诉我们,她通常会根据门店选址、顾客画像等,挑选适合在该门店销售的新品,并依据产品特性为门店老板推荐合适的陈列位。

例如,在社区超市,刘姐都会着重跟小店老板推荐公司的新品,某头部品牌的单支奶酪棒,区别于整袋装,放在收银台处吸引家长和小孩的目光,价格不贵且有品牌背书,都会随手买一支。

这份工作虽然看似简单,且都是重复动作,但实际上,除了这些进店后的标准化动作外,还会有很多计划外的事情。比如:

碰到临期产品,业务员刘姐首先会和店主协商,采取促销手段,比如买一赠一,并用随身携带的促销胶布,将两个临期品捆绑在一起,摆放到显眼的促销区。

如果店家有促销团购群,也不忘动员店主帮忙宣传,利用社群力量加速清货。至于确实需要退换的产品,便当场打包,方便送货员次日收回。

除了在产品上的调度之外,门店端的突发状况也是家常便饭。例如某门店调整了整体布局,但却并未告知业务员前来整理陈列,产品被随意堆放,大小日期也混在一起。无可奈何,刘姐只能重新处理整个货架,并逐一检查产品保质期,离店时,刘姐看了看时间说,“拜访这个店用了2个小时,在这种情况下,一天内走访15家店铺已是极限。”

然而,刚处理完这家门店,电话又响起。一位新开网点店主反映送货员把货放下就离开了,没有将产品摆放上架,且产品价格也没有同步告知,刘姐只好边致歉边紧急协调解决......这些协同不畅引发的客诉,对终端客情无疑是一种伤害。

用刘姐的话说,基本上每天都是连轴转。虽然公司安排了充足的午休时间,但实际为了完成拜访任务,除去中午用餐时间外,他们不是在店内忙碌,就是在前往下一家门店的路上。

但如今市场大环境不容乐观,加之分配的区域普遍消费力较低,勤勤恳恳一个月,努力和收获却难成正比。

货架之争:没有硝烟的战场

在拜访途中,刘姐提到,现在不仅要干好分内的活儿,还得时刻跟竞争对手博弈。此次走访,笔者就多次见识到了这种白热化的竞争实例。

刘姐进入店内,像往常一样找到摆放自家产品的货架,却发现已经支付过陈列费用的货架上,却摆放着竞品,而自家的产品不是被塞在犄角旮旯,就是在顶部摞得老高,消费者根本不会注意到。

询问小店老板,得到的答案无一例外是:“不是我调整的,应该是xx品牌的业务过来摆的。”

面对竞品抢占货架的情形,刘姐虽然心里有气,但还要保持冷静和专业,重新调整货品布局,确保自家产品的合理展示。而原本抢占货架的竞品,也不能随意堆放,需要另找位置重新安置。

至于原因,刘姐表示:“矛盾激化后不好收场的,我们要讲究‘武德’,并且出于对购物体验的考虑,还要保持货架的整洁有序,维护整个门店的陈列效果。”

一顿操作下来,负面的不止情绪,还搭进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刘姐告诉笔者,“这样的‘隐形大战’时有发生,尤其在当前消费低迷的市场环境下,竞争不再仅仅围绕某个终端客户,而是进一步细化到了对有限货架空间的争夺上。”

订单缩水:门店的生存困境与挑战

在刘姐所负责的区域,零售门店的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斑。笔者观察到,短短一条街上,囊括四家社区超市,一家便利店,拐个弯还有一家新兴的闪电仓。相邻不过百米就有直接竞争对手,且无一不在狭缝中求生存。

“现在的顾客,钱袋子紧,生活刚需品又不能省,只能从零食饮料上减少开支,门店订单销量对比前几年近乎腰斩。”刘姐深知,消费者的腰包直接影响了小本买卖的生死存亡,“许多小店入不敷出,交不上房租,倒闭的门店比比皆是。”这也加剧了刘姐身为市场前线人员的焦虑。

然而,终端门店的订单危机并非全然源自外部,而是内外因素交织的结果。

一方面,经济下行,消费者行为发生转变,在非刚需品上更加精打细算;另一方面,门店内部管理不善,如商品标签混乱、环境不整洁、动线设计不合理等,也无形中削弱了门店的竞争力。

长此以往,门店销量下滑,成本控制变得更为重要。但经销商做的是代理生意,需要维护品牌的价盘,店主们拿不到低价,便开始探索更多低成本进货渠道。

例如,电商渠道,某款产品在经销商这里拿货价是5.5元,而在线上下单仅需5.1元。刘姐告诉笔者,“过去线上下单没有售后,我们的竞争力相对还高,但现在电商同样有售后,甚至有时候不需要退货,只要把产品销毁即可,进一步冲击了传统经销体系。”

“前两天,我常去的那家店老板还跟我念叨,说最近电商搞活动,大量优惠券补贴,打算先从网上补点货。这不,我的订单就这么飞了。”

即使需要补货,门店也是再三强调,只上架不囤货。就连薯片这类畅销品也都是秉持着轻补、少补原则,3包5包的量下单。笔者询问业务员刘姐得知,不光流通小店的产品要割箱,商超系统、现代卖场的部分产品也被负责人要求割箱进、少补货。

“这还不算完,为了活下去,有些店主不得不把店面缩了又缩,以前打通的铺面,现在又砌墙隔开,就为了省点租金。还有些店,直接拉下了卷帘门,欠着款跑了,微信发消息也不回,回款遥遥无期啊。”

市场萎靡:以往的发力点都失效了

当前线下消费市场的状态,用“萎靡”来形容,尤为贴切。

实地探访过程中,笔者观察到,流通小店的进店顾客寥寥无几,大多数也只是奔着蔬果生鲜区。货架上的产品长时间不动销,甚至落满了灰尘。

“今年感觉特别难,开店十多年从没见过这种情况,”小店老板叹了口气道,“以前不管啥货,上架不久总能卖出去点,现在可好,除了少数经典畅销品外,其他商品即使上架已半月,也不见有明显变化。”

刘姐点头附和,“以往的六一儿童节也算是销量小高峰,可今年的市场太奇怪了,六一儿童节都过去了,货还是那些货。原本希望借助节日促销清理一些临期产品,也未能如愿,无奈最后只能选择调货退货。”

“有的店,连散货柜都得收回来,投进去的成本像石沉大海。”

在与刘姐深入交流中,她提到,现在大多数门店调货与退货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她个人为例,上月某款产品的退货率高达9%。

一方面原因是总体消费力下降,顾客购买意愿减弱,门店动销速度随之减缓;另一方面,厂家出货时间较晚。产品到达经销商仓库时,保质期就已经消耗了相当一部分。留给经销商和终端门店销售的时间窗口被大大压缩。刘姐表示,“只要产品的保质期不过半,就会接纳入库。”

市场萎靡,既是挑战,也是行业洗牌的契机。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这个世界唯一的不变就是变化”。

市场永远在变,我们能做的就是适应变化,不断进化。在此也期待所有从业者,从焦虑走向坚定,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破局,迎来消费市场的下一个春天。

2024年8月20日-22日,以“穿越缩量时代”为主题的「2024第六届中国快消品大会」,将在上海隆重举行。

届时将会邀请快消行业头部的品牌商高管和零售商高管,以及区域大商,共同探讨品牌在缩量时代下的方向和路径。

各位感兴趣的朋友,欢迎扫码咨询本次大会详情!

电话(19910791675)

0 阅读:0

经销搞点新鲜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