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信息和隐私,真的属于你吗?

足智多谋的商业 2025-03-30 04:58:24

最近,社交平台小红书被曝后台持续高频获取用户信息,尤其是定位、照片、视频、设备状态、剪贴板等,甚至在你不使用应用的情况下,它依然悄悄监控你。这一曝光让不少用户“炸了锅”,纷纷表示担心个人隐私安全,甚至有人声称:“我的手机成了‘隐形监视器’!”

你敢关掉后台吗?

事情是这样的:有个用户小V(化名)偶然看到别人吐槽小红书后台访问频次过高,于是好奇地去查看了自己的数据,结果差点吓晕——近30天内,小红书访问她的设备记录达到9.2万次,定位访问高达7.1万次,每天都有2000多次访问。而微信?只有911次!你没听错,2000多次!要知道,她甚至都没打开过小红书“附近”功能。

同样,另一位用户杏儿(化名)也表示,某一天她用小红书发笔记时,不仅定位被反复读取,还不知不觉被读取了照片、剪贴板、音视频文件等数据。更离谱的是,她拒绝了定位请求,但后台依然疯狂读取她的信息,难道这些就是我们在玩社交软件时“隐形付出的代价”吗?

小红书,你的权限打开了吗?

这背后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小红书官方回应称,这一现象是因为用户选择了打开相关权限,这就是“正常的操作”。比如,当你在“跑步”场景中使用小红书,平台就会高频获取你的定位信息,以确保数据的精准性。而进入“附近”功能时,定位信息就会被读取,以提供更好的服务体验。听起来有道理?但问题是,很多用户根本就没使用过这些功能,但依然面临着隐私“过度获取”的问题。

更让人担心的是,即使用户关掉了定位权限,后台仍然通过读取剪贴板、设备状态等“曲线手段”获取信息。换句话说,小红书不仅在明面上“捞数据”,还通过隐蔽的途径“出卖”用户隐私。这么一看,手机不止是你的“通讯工具”,简直就是个“隐形监视器”!

看数据,吃一惊

这种“数据饥渴”的背后,隐含着极为严峻的隐私安全风险。想想看:定位+照片=精准画像,平台不止能知道你住哪儿,还能推测你会在哪儿消费、玩耍、聚会。剪贴板呢?也许你复制的密码、银行账号、地址等信息就这么被“默默”获取了!至于设备状态,平台能通过你的手机型号、系统版本等,轻松获取更多的情报,甚至定向攻击。

换个角度思考:你愿意你的个人信息被平台当成“流量数据”随便买卖吗?你愿意在完全没有知情的情况下,成了背后隐形操作的“数字商品”吗?

小红书,你做得对吗?

再回到小红书的“正常”回应。你是否注意到,他们总是强调“用户自己打开了权限”,并且明确表示不会泄露用户的隐私数据。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用户在不清楚的情况下授权了这么多权限,平台是否有义务向用户清楚说明这些权限的使用场景和具体数据采集行为?再说,很多用户根本没有使用“附近”这些功能,但后台依然不知疲倦地获取他们的定位、照片等数据,这算不算一种“隐性侵犯”?

更重要的是,面对这场隐私泄露的危机,我们该如何自保?

如何保护隐私?三步走!

Android用户:进入“设置→应用管理→小红书→权限”,关闭“定位”、“剪贴板”和“存储”权限,将“定位”设为“访问时询问”。

iOS用户:关闭“小红书”的“后台刷新”和“定位服务”,定期检查“隐私报告”,一旦发现异常,立刻卸载。

最极端的办法:直接卸载小红书,换用一些隐私友好的社交平台,给自己一个隐私安全的保障。

谁在守护我们的隐私?

小红书这件事给我们提了个醒:在数字化时代,隐私正被看作“免费午餐”供平台消化。每一个你不知情的权限开关,都可能是隐形监控的一扇窗。我们一直在享受着“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但却往往忽略了这些平台背后可能的隐私风险。

这是不是我们对平台的隐私政策过于信任?还是在“流量至上”的环境下,我们的隐私只值那么点小小的“代价”?也许,是时候重新审视我们与这些社交平台之间的“关系”了。​

每一次点击'关注',都是对创作者最温暖的鼓励。如果你愿意让这样的文字继续出现在你的主页,不妨留下一个印记。未来,我会用十倍用心的内容,陪你走过财经领域的每一程。

0 阅读:0

足智多谋的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