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2月份,“联合国军”过得那叫一个苦。志愿军连续四个大战役打下来,他们已经被榨干了。说到东线的长津湖战役,美国海军陆战队第一师算是栽了大跟头,这回他们是真怕了,经历了“陆战队有史以来最苦的日子”。
西线那边打得也挺猛,咱们志愿军38军,硬是靠两条腿走了14个小时,背着装备从德川一路冲到三所里。就这么着,他们愣是跑赢了美军那些铁疙瘩部队,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也因此赢得了“万岁军”的美名。
美军全面败退,只能一个劲儿地往后撤。撤退时,为了跑得更快,他们拼命减负,第8集团军狠心丢下了3000多辆汽车、1000多门大炮,还有200多辆坦克。可就算这么拼,指挥官沃克还是在逃跑路上出了岔子。
12月天气超冷,路上积了层厚冰。沃克坐车去给儿子颁奖的路上,结果跟对面开过来的韩军车撞上了。沃克急刹车,车还是翻下了路。士兵们赶紧把沃克从车里弄出来,但他已经没气了。为了战争不停下,美国陆军赶紧让陆军副参谋长马修·李奇微去朝鲜战场,指挥第8集团军。
李奇微算是后来居上,但他打仗的本领在美国可是出了名的好。一到朝鲜战场,李奇微就让美军看到了他的实力,头一回交手就给志愿军来了个下马威,把十万志愿军给围了个水泄不通。那时候,就连彭老总也一时想不出好办法,只好向毛主席请示,看看接下来该怎么打。
那么,李奇微到底是怎么把十万志愿军给团团围住的呢?志愿军被围之后,他们又想出了啥办法逃出生天?还有啊,这段时间里,毛主席给彭老总支了哪些超级关键的招儿?
1950年6月底,朝鲜半岛烽火连天,朝鲜战争打响了。这是二战后没多久,就发生的一场大动静的局部冲突,立马吸引了全球的。北朝鲜人民军准备得挺充分,战斗一开始就像砍瓜切菜一样顺利,仅仅三天时间,他们的队伍就冲到了韩国的首都汉城。那时候,北朝鲜到处都是庆祝的声音,士兵们兴奋得不行,还喊着要把韩国总统李承晚给抓起来。
不过,正当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的时候,那些自称“全球守护者”的美国人急了。朝鲜战争才一打响,杜鲁门隔天就下令,把所有能用的飞机都集结起来,火速飞往朝鲜半岛,给韩国军队帮忙,一块儿轰炸北朝鲜人民军。
那时候,美国在苏联没在场的情况下,强行通过了一个决议,要动手干涉朝鲜战争。他们拉拢了十七个国家,组了个“联合国军”,一块儿对付北朝鲜,这让朝鲜的局势立马变得特别紧张。
1950年9月15号那天,“联合国军”的头儿麦克阿瑟带着大队人马,从仁川猛地冲上了岸。因为他们之前已经深入到韩国境内老远,北朝鲜那边后面几乎没啥能抵挡的力量了。结果呢,北朝鲜人民军就被前后夹击,打得只能一直往后退,最后都快退到鸭绿江边上了。
尽管北朝鲜人民军败势明显,但麦克阿瑟并未打算收手。接下来的日子里,美军频繁在鸭绿江边制造事端,甚至对我国丹东地区投放了12颗大型炸弹,给我国边境的老百姓带来了生命和财产上的巨大伤害。
美国佬挑衅不断,咱们国家思量再三,最终拍板决定用武力保护自己的利益。彭德怀彭大将军亲自上阵,带着志愿军去朝鲜打仗。这时候的麦克阿瑟还蒙在鼓里,不知道一场他军事生涯里最惨的失败正悄悄逼近。
1950年10月25号,志愿军进朝鲜才六天,就在云山北边撞上了往北冲的南朝鲜军第一师。这时候,志愿军第四十军第一百二十师第三百六十团立马行动起来。看着敌人那凶猛的架势,三百六十团采用了先堵头、再断尾、最后中间切断的战术,迅速把敌人各部分隔开,然后一个个收拾掉。就这么短短不到十天,他们就打死了、打伤了、俘虏了敌人一万五千多人。
首次战斗的大胜利让志愿军的信心大增,同时也打破了美军不可一世的形象。然而,总司令麦克阿瑟对此却不屑一顾。他不仅没把志愿军当回事,甚至还大放厥词,说要“在圣诞节之前就把战争打完”。
不过,麦克阿瑟很快就被现实狠狠教训了一顿。在接下来的几场战役,也就是第二、第三、第四次战役里,志愿军把他们的战术打法用得出神入化。尽管美军手握全球最先进的武器,还实现了机械化打仗,可一碰到机动灵活的志愿军,美军还是使不上劲儿,干着急没办法。
抗美援朝那四大硬仗打完后,咱们志愿军在朝鲜那边真是战功赫赫。反过来瞧瞧那些装备到牙齿的“联合国军”,那是连吃败仗,那些自称牛得不行的王牌部队,也是被打得节节败退。更逗的是,美第8集团军的老大沃克中将,在逃跑路上还让韩军的卡车给撞了,一命呜呼了。
这一连串的挫败清楚地表明,麦克阿瑟已经不适合再领导朝鲜战场的军事行动了。为了改变战局,而且不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也不使用核武器,李奇微正在家中与家人享受圣诞假期时,突然接到了紧急命令。他得马上动身,前往朝鲜半岛,去担任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这支部队是朝鲜战场的主力。
跟麦克阿瑟比起来,李奇微可没那么自大狂妄。二战那会儿,李奇微打了几十场仗,功劳大大的,后来他还在美国第15步兵团驻中国时待过。就因为这段日子,他对中国文化挺了解。所以在对付志愿军的时候,他用的战术明显比麦克阿瑟要狡猾得多。
刚到前线,李奇微立马对军队动手大改,先把步兵二师、七师、二十四师等几个没啥作为的师长给撤了。接着,他一头扎进志愿军每场战斗的细节里琢磨。这些战斗啊,地点不同,打法也各异,但李奇微发现了个规律,那就是志愿军每次打仗,都能在8天内搞定。
对李奇微来说,这可是个大发现。八天,这数字背后意味着啥?李奇微心里头有数,这可不是啥偶然,唯一说得通的,就是志愿军的攻击火力顶多能撑八天。为啥就八天呢?他琢磨着,八成是志愿军的给养只能维持这么久。各种消息都指向一点,美军的飞机把他们的补给线给炸得稀巴烂,志愿军现在补给跟不上,八天就是他们的极限了。
另外,李奇微还发现志愿军特别喜欢在战场上搞穿插、绕后路。以前美军总以为装备好、火力猛就能压倒一切战术,但志愿军让他们知道了战术有多关键。所以,李奇微在仔细琢磨了之前的几场战斗后,决定让美军的机械部队也学着志愿军那样穿插作战。他觉得,美军开着车,有四个轮子,动起来肯定要比志愿军靠两条腿跑要快得多、灵活得多。
发现志愿军的防线弱点后,李奇微马上改变了战术,他指示各部队边打边撤。只要志愿军的猛攻持续一个星期,后勤供应开始跟不上,他就计划派出大批反击兵力,打算快速打败志愿军,拿下这场战斗的胜利。
1951年4月22号,李奇微带着“联合国军”又动手了,这次他们的打法跟之前大不一样。李奇微下了死命令,“联合国军”不再死守每个地方,只要志愿军一冲上来,他们就一点点往后退,就像是牵着志愿军鼻子走,慢慢把志愿军往坑里带。
之前几场战斗赢得挺顺,志愿军这时对“联合国军”有了点误判,领导层以为他们没了斗志,真的是在逃跑。可实际上,李奇微是在骗咱们往里钻,想多消耗咱们的给养。
彭德怀老总很快就察觉到了“联合国军”进攻的不对劲。他发现,虽然“联合国军”被咱们的志愿军打得节节败退,连之前特别看重的几个战略目标都直接放手不要了,可他们撤退的时候,那步伐却是稳稳当当,主力部队好像也没啥大损失。这里头,怕是藏着什么猫腻。
所以,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彭老总迅速命令志愿军各部队停止追击,让大家就地休息整顿,等着后面的行动计划。
志愿军竟然这么快就看穿了李奇微的计谋,这让李奇微自己也大吃一惊。虽说原来的计划被打乱了,可眼下志愿军已经推进到了离他们200多公里的危险地带。对李奇微而言,这么近的距离,完全有机会对志愿军发起反击。于是,他立刻下令,让部队全面向志愿军各个方向发起进攻。
事情来得太快,志愿军压根儿没防备,一下就被美军的机械化大军给围住了。这时候,李奇微下令他的部队在志愿军里头左冲右突,用志愿军自己擅长的那套战术,把各个兵团给隔开,然后再一个个收拾。没多久,第九兵团的俩军,差不多十万人,就被完全包围了起来。
为了堵住第九兵团的出路,李奇微专门调遣了15万大军把他们团团围住,里面的人没法逃,外面的人也进不来。那10多万志愿军战士的情况越来越危急,彭老总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为了赶紧找到解决办法,志愿军司令部连忙把这事儿告诉了毛主席,盼着毛主席能给指条明路。
前线传来战况消息,毛主席心里头也是急得不行。后来,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起,那会儿毛主席足足琢磨了一个多小时,手里的烟抽了一支又一支,屋子里头脚步声也是响个不停。最后,毛主席下了个挺大胆的决定,那就是“不直接救援,改为进攻来防守”。
毛主席做出那个决定,背后有他的考量。那时候,第九兵团被15万敌军给围住了,如果我们出兵去救,说不定就会中敌人的圈套。但十万志愿军在那儿,咱也不能见死不救啊。所以毛主席琢磨来琢磨去,觉得最稳妥的办法,就是用进攻来代替防守。
毛主席觉得,那些被敌人围住的志愿军处境确实很危险,不过要是咱们能巧妙利用这个机会,把他们看作是插到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再跟外面的救援队伍配合好,来个内外夹击,那反过来把敌人包围起来,这个可能性还是挺大的。
毛主席的点拨让彭老总眼前一亮,他马上动手调整战术布局,赶紧跟被围的第九兵团通了气儿,让他们从敌人肚子里头跟外面的援军一块儿,来个里应外合,把敌人给反围了。经过咱们部队的精妙协作,第九兵团一下子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狠狠打击了敌人,歼敌好几万。不过话说回来,这场仗咱们是打防御,牺牲也挺大,但好在结果是令人欣慰的。
这一场战斗对李奇微来说,打击真的很大。以前他一直觉得,只要用好机械化部队,把美军的长处都使出来,志愿军肯定会被打败。但现实却给了他当头一棒。打完这场仗,李奇微才彻底醒悟,“联合国军”已经赢不了了。志愿军把轻步兵的战斗力发挥到了极致。现在“联合国军”只剩一个选择,那就是赶紧谈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