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近代史,康有为绝对是个躲不掉的重要角色。他被光绪皇帝看作是“新潮人物”,是那个时代进步的代表。他是带头向皇帝上书的人,也是推动维新变法的大力倡导者,深得光绪皇帝的看重和信赖。康有为也挺有自知之明,在那个年代,他自己就号称“南海圣人”。
1898年戊戌变法垮台后,康有为的处境就大不一样了。没了那个强硬的靠山,他只能跑到国外躲起来,而且这一躲就是漫长的十六年。
十六年一晃而过,康有为从国外回来的时候,尽管那些老顽固们还是把他当成“大救星”,想尽各种办法求他,想让他再站出来,让大清朝重新威风起来。
但现在,康有为的心气儿早就没了,他重新回到老家,心里头就想着跟几位漂亮老婆,还有那些海外华人和华侨捐给他、本打算用来复兴清朝的大把银子,一起“悠哉游哉”地过小日子。
为了达到那个目的,康有为早就有自己的盘算。在流亡海外的日子里,他碰到了好几个年轻姑娘,并且跟她们都成了亲。虽然他老是说要社会实行一夫一妻,但这规矩他自己可没遵守。
另外,在流亡的日子里,他想尽办法给自己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财富。这些钱到底有多少呢?有这么个事儿,传说他在瑞典流亡时,看到湖上有个小岛,风景特别美,二话不说,直接花了150万把整座岛都买了下来。从这事儿就能看出,那时候的康有为,真是有钱得不得了。
现在,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这座小岛到底归谁所有了呢?康有为那时候是咋弄到那么多钱,竟然能买下一整座岛呢?
1895年之前,康有为不过是清朝统治下的一个普通考试失败者,尽管他开了学堂,不少年轻人也追捧他的新观念,但他那会儿还没啥大名气。真正让康有为声名大噪的,是那次“公车上书”事件。
1895年,清朝在甲午战争里打了败仗,没办法只能签了丢人的《马关条约》。这事儿一传出来,全国都炸了锅。那时候,康有为正在北京考进士呢,一听这消息,心里头那个难受啊。他立马就把全国来考试的1300多个学子聚到一块儿,一块儿给光绪皇帝写了封信,说要“反对讲和、搬家到别的地方、加强军队、改革制度”。这就是有名的“公车上书”。
康有为这次真是选对了,他大胆地上书言事,结果“公车上书”一事闹得沸沸扬扬,让他一下子成了大家眼里的热血文人,走到哪儿都有人认识这个“康南海”。不光老百姓知道他,就连光绪皇帝都注意到了,还专门下令要见他一面。
这次觐见光绪皇帝,是康有为头一遭,也是仅有的一次机会。可没想到,这事儿后来竟成了他吹嘘自己、行骗他人的重要筹码。
光绪跟康有为见了个面,具体聊了些啥,咱们后人是不清楚了。但知道的是,这次聊完后光绪特别高兴,没过多久,他就让康有为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还给了他专折奏事的权力。光绪的心思明摆着,就是要康有为全权负责维新变法,给朝廷来点新气象。
维新运动一开始,康有为就跟光绪帝提议,得来点“大招”,得重新整整政府那些部门,把那些没啥用的官员和多余的机构都给撤了,换上支持维新的人,把老顽固们给替下去。这一下子,朝廷里外都炸了锅,大家伙儿都忙着琢磨自己的退路呢。
还有,那时候因为改革缺钱,康有为就建议光绪帝的老师孙家鼐,说可以把那些“没啥用”的边疆地界卖给英国。但还好孙家鼐头脑还算清醒,没轻易被康有为的话给说服。
康有为搞变法那会儿,真是闹得沸沸扬扬,光绪皇帝也挺他。可这样一来,维新派动了守旧党的奶酪,守旧派就不干了,纷纷上书慈禧太后,说要狠狠收拾康有为。那些宗室大臣,特别是奕劻,也跟着起哄,跪在慈禧面前,求她再出来“掌大权”。
1898年8月份,慈禧听了大臣们的建议,又重新掌握了朝廷大权,把光绪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权力给拿走了,还把他关在了瀛台那里。
到这个时候,维新变法算是彻底砸了锅,康有为心里明白,慈禧太后掌权后肯定不会饶了他,所以赶紧趁着夜色逃离了北京。之后他又东躲西藏,跑去了日本,还有美国和欧洲的好几个国家,这一逃就是16年,他的流亡生活也就这么开始了。
康有为逃难时,首先去的是日本。1898年那会儿,靠着他日本的朋友欧榘甲和品川弥二郎出手相助,东躲西藏了好几个月的康有为,总算是在日本安顿了下来。
在这儿,康有为碰上了正忙着筹划革命的孙中山。因为康有为在国内挺有名望,孙中山就想跟他联手。但康有为觉得革命后还得留下皇帝,两人因为这个意见不合,合作的事儿就没谈成。
在日本那会儿,康有为没怎么搞革命活动,他大部分时间都忙着跟华人华侨打交道,这对他以后到处流亡可帮了大忙。就在那段日子里,康有为在一次社交场合里,认识了个日本姑娘,后来还把人家娶回家,做了自己的小老婆。
1907年,康有为经历了一番波折后抵达了美国。一到这儿,他就立马开始了一场巡回讲话。尽管当时他已经50岁了,但讲起话来依旧热情满满,把在场的听众都给打动了,就连一个只有16岁的美国籍华裔小姑娘何旃理也被他深深吸引。
后来在朋友的帮忙牵线下,两个人一年后就结了婚。何旃理做了康有为的第三房太太,还给他生了一儿一女。但何旃理命苦,结婚才7年就得了猩红热,治来治去也没救回来,24岁就走了。
后来,康有为还是一直在流亡,他又跑去了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这些欧洲国家。这一路走来,他见识了不少东西,给了他好多启发,也让他对变法有了更深的理解。
但不管情况咋变,康有为一直坚持认为皇帝不能被废掉。为了这个,他四处奔波演讲拉赞助,还召集了好多支持皇帝的人,就是那些“保皇派”。可这些努力最后都没能真正成功。
康有为经历了多次失败后,慢慢就没了之前的那股拼劲儿。到了老年,他就不再坚持变法的想法了,转而只想带着老婆和小妾到处游山玩水,还雇了十几个仆人照顾生活。但没过多久,他为了显示自己是“高人一等”的人物,又开始招揽一些学生门客,天天给他们灌输什么“新观念、新制度”。
没错,招揽这些门客可不是件容易事儿,光是养这些门客,康有为每个月就得花掉二千多两银元。再加上家里日常开销和给仆人的工资,康有为一个月的总支出快接近上万两了。那么他这么多钱都是从哪儿挣来的呢?
其实挺直接的,康有为在国外流亡那会儿,他借着要救光绪皇帝的由头,从海外的华人和华侨那里拿到了不少钱。
早期时候,康有为确实下了大力气,想要挽救大清,他舍得花钱,招了不少人和军队。但这些开销其实不算太大,扣掉这些后,康有为手里头还剩下些钱。听说啊,这些剩下的钱最后都进了他的个人腰包,成了他的私有财产。
再说康有为那时候,他也搞了不少投资买卖。比如说,他跑到墨西哥玩那会儿,就瞅准了个地方,买了套靠近有轨电车的房子。没想到那片儿后来火了,房价噌噌往上涨。康有为瞅准时机,一出手就把房子高价卖了,这一来二去的,中间就赚了十几万的差价。
没错,康有为除了那些手段,还有真功夫呢,那就是他的写作和说话能力。他写的东西、讲的话都能让人听得津津有味,所以经常有人找他写文章或者上台讲话。每次出场,他都能拿到好几千的报酬,所以说,对康有为来讲,赚钱其实挺轻松的。
钱袋子鼓起来后,康有为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花钱也大方多了。1904年,他跑到瑞典溜达,在斯德哥尔摩东南边的沙丘巴登小镇,瞅见了一个漂亮小岛。这小岛四周都是水,跟个仙境似的,康有为二话不说,直接掏了上百万瑞典克朗(换算到现在,差不多是150万人民币)把这岛给买了下来。
后来,康有为在这儿建了个中式风格的园子,他给起了个名叫“北海草堂”,不过当地的华侨更愿意叫它“康有为岛”。这个地方成了康有为经常待的几处之一,他一连在这儿住了3年,后来因为国内情况有变,才不得不离开这儿。
1913年,因为辛亥革命大功告成,咱们中国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了。这时候,康有为在海外躲了十六年,终于能回家了。到家后,他还想着恢复以前的制度,想让溥仪再当皇帝。不过,这事儿没搞多久就被压下去了。打那以后,康有为就不再掺和政治上的事儿了。
康有为晚年时没啥正经事干,就天天泡在酒色财气里,但这种逍遥日子没过多久。1927年,他参加完一个聚会后,第二天在家里头,青岛那边,突然生了病,然后就走了,享年69岁。
康有为离开后,他在瑞典的“北海草堂”就没人管了,因为地方太偏,在海外呢,谁也没空去照应。时间一长,整个岛上长满了杂草,最后这里就变成了个没人要的“荒岛”。
二战打完了以后,瑞典官方就把那个岛给要了回来,从那以后,“北海草堂”这个名字就彻底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新名字——“饭店岛”。
有人认为康有为是那个时代的机遇追求者,本身能力有限,学识水平不足以担纲变法大任,他编造情况,行事急躁又狂热。也有人称赞他自信心爆棚。后世的人对他的看法,既有赞扬也有批评,各不相同。
不过话说回来,他确实算是个挺“凄惨”的历史人物。他一辈子都在想办法搞点新花样,但没想到,到头来他自己才是最固步自封的那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