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19年3月,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让一款宣称“清热去闷、延年益寿”的网红竹酒跌落神坛。消费者王力因购买到标签混乱、冒用生产资质的竹酒,获赔6.4万元。这场普通消费者与酒企的博弈,不仅撕开了竹筒酒行业“贴牌代工、虚假宣传”的灰色产业链,更将电商平台对商户资质审核的形式主义暴露无遗。
【一纸判决:职业打假人的“精准打击”】
2018年10月,24岁的广州青年王力(化名)在淘宝店铺“醉相识竹酒企业店”豪掷6400元购入40瓶竹酒。这本是一场普通的网购,却因三个细节演变为轰动行业的诉讼:
“三无”包装:外盒未标注生产日期、厂家地址,竹筒上印刷的“GB/T27588”标准号与外盒标注矛盾;
资质造假:网页宣称生产商为济南益寿泉酒业,但后者出具声明称“从未合作,系冒用资质”;
“竹筒陷阱”:涉案竹酒储藏要求标注“冷冻保存180天”,但竹筒天然孔隙易滋生霉菌,与食品包装强制性标准GB 4806.8冲突。
法院关键认定:
即便酒液本身无毒,但标签混乱构成“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商家冒用生产许可编号,形成完整欺诈证据链;
职业打假人身份不影响索赔权利,十倍赔偿照常适用。
【行业暗战:网红竹酒的“贴牌游戏”】
判决书暴露出竹酒行业隐秘的“套壳”生产模式。记者调查发现,涉事企业桂林市灌阳醉相识酒业有限公司(原孔龙贸易公司)的操作堪称典型:
“空壳”生产链:该公司经营范围仅为酒类销售,却通过冒用益寿泉公司生产资质,将采购的散装白酒灌入竹筒,摇身变为“自产养生酒”;
检测报告“移花接木”:提交的2017年检验报告显示样品为玻璃瓶装酒,与涉案竹筒包装无关;
标准体系混乱:涉案产品同时出现“GB/T27588”(露酒)和虚构的“GT/T27588-2011”标准,而竹筒酒尚无独立国标。
数据印证乱象:
中国酒业协会数据显示,2018年竹酒市场规模约18亿元,但拥有SC食品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足30%;
淘宝平台近三年下架的1200款竹酒中,63%涉及冒用生产资质或标签违规。
【平台失守:电商审核为何形同虚设?】
本案暴露出电商平台资质审核的致命漏洞:
“机器人式”审核:醉相识公司在2018年10月9日更名,但10月9日-15日期间,其淘宝店铺使用的生产许可证编号(SC11537011201019)实为益寿泉公司所有,平台系统未能识别资质主体变更;
“打补丁”式合规:涉案企业直到2018年10月15日才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但早在10月9日已开始销售;
宣传语“无人监管”:产品页面“延年益寿”等功效宣称,明显违反《广告法》关于普通食品不得宣传保健功能的规定。
专家尖锐质疑:
“平台算法只核对证照是否在有效期内,却不验证证照与经营主体的关联性,这是技术惰性还是商业默契?”——中国政法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研究员范志红
【职业打假嬗变:从“投机者”到“市场清道夫”】
本案原告王力的特殊身份引发争议。裁判文书网显示,其2018-2019年间发起3起索赔诉讼,被被告指控为“职业打假人”。但法院判决释放明确信号:
司法态度转变:最高法2017年明确“购买者明知商品存在质量问题而购买的,仍可主张惩罚性赔偿”;
打假专业化:王力在诉讼中精准援引GB/T27588标准第8.1.1条(要求标注含糖量),展现超出普通消费者的专业度;
成本收益账:为价值160元的1瓶酒付出702元诉讼费,其行为已超越单纯牟利动机。
【行业地震:6.4万赔偿背后的蝴蝶效应】
判决生效后,竹酒行业掀起整顿风暴:
涉事企业猝死:醉相识公司官网关闭、淘宝店铺注销,灌阳县市场监管局证实“该企业已停止经营”;
平台紧急排查:淘宝于2019年4月下线竹酒产品120余款,新增“竹筒酒类目专项资质审核”;
标准制定加速:全国酿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透露,《竹筒酒》行业标准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重点规范密封性、防腐性指标。
【隐忧未解:谁为“网红创新”戴上安全枷锁?】
案件背后折射出更深层矛盾:
创新与监管的拉锯战:竹筒、陶瓷、皮质等“文创包装”酒类产品激增,但现有标准仍停留在玻璃、塑料容器时代;
地方保护主义阴影:灌阳县2018年将竹酒列为“特色产业”重点扶持,监管存在“重扶持、轻规范”倾向;
消费者认知误区:35%购买竹酒的消费者认为“天然竹筒更健康”,却不知竹纤维孔隙可能成为微生物温床。
结语
当王力接过6.4万元赔偿款时,他或许未曾想到,这场诉讼会成为刺破食品电商乱象的一把利剑。从“职业打假”到“司法纠偏”,从“平台装睡”到“行业洗牌”,案件揭示的不仅是某个企业的坠落,更是整个新消费时代合规重建的迫切性。正如判决书所言:“食品安全无小事,标签真假关乎生命健康。”这场胜利,终将推动市场走向更透明的未来。(本文数据来源:中国裁判文书网、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中国酒业协会年度报告)